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在六十和七十年里,美匡发生的政治大动荡无疑给当时众多的剧作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但在八十年代里,美国国内形势相对稳定,美国的戏剧反映时代特点的发展趋势也显然相应地削弱了。另外,戏剧多年来一直是为城市所垄断的一种艺术形式,也必然受到城市生活急遽变化的影响,由于票价的暴涨,当代美国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不乐意通过看戏来了解周围的世界了。

  • 标签: 戏剧发展 八十年代 美国人 城市生活 七十年代 相对稳定
  • 简介:<正>近年来,苏联文坛发生了引入注目的变化,戏剧部门尤为显著,剧院的经营管理体制作了改革,剧作家、批评家和戏剧工作者对戏剧创作和理论批评的历史和现状,特别是七十年以来的剧作和批评作了回顾和总结。在1986年苏共二十七大和第八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召开前后,随着苏联社会生活民主化进程的加速,戏剧家们的反思尤为深刻,批评尤为大胆,苏共领导人利加乔夫也在《戏剧》杂志上发表文章,参加讨论。这些思考与论争必将对苏联戏剧事业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问题:一、对苏联戏剧创作现状的

  • 标签: 八十年代中期 七十年 新浪潮 戏剧性 无冲突论 剧作家
  • 简介:<正>澳门话剧与中国话剧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早在三十年,本澳第一个话剧团“艺联”(香港、澳门艺人联合组织)成立后,虽然活动时间不足半年,但搬演了多个大型剧目,如《武则天》、《日出》、《雷雨》、《茶花女》、《明末遗恨》和《巡阅使》等。自那时起,传统的现实主义一直是澳门话剧的主流,甚至话剧界经历了八十年代的复苏期,到了九十年,由于澳门的经济发达及对外开放等客观的社会因素,话剧活动以前所未有的波澜壮阔之势蓬勃成长(虽然澳门至今没有一个专业的话剧团体),这表现在剧社的数量以倍数增长及演出剧目的增加,为九十年澳门多元化的戏剧风格提供了基本的条件。这一时期的澳门戏剧一

  • 标签: 澳门话剧 校园戏剧 九十年代 戏剧艺术 现实主义 剧本创作
  • 简介:一、背影透视谈论九十年的中国电影,不可忽视在此以前发生的两件事:第一是1988年2月,《红高梁》(张艺谋导演)荣获第三十八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这是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在国际上取得一系列成绩后达到的第一个高峰,据统计,当年共有三十二

  • 标签: 中国 九十年代 发展 电影事业 市场 精品战略
  • 简介:十年中国现代剧场艺术理论概观及其特征焦尚志所谓中国现代剧场艺术理论,是指以中国话剧剧场艺术为研究对象,能够反映现代戏剧观念与审美意识的戏剧理论。同中国话剧文学相比,中国现代剧场艺术的发展是比较迟缓与滞后的。而受剧场艺术实践制约的中国现代剧场艺术理...

  • 标签: 现代剧场 三十年代 舞台美术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剧场艺术 理论概观
  • 简介:论九十年英国小剧场的生命力孙建秋英国戏剧事业的繁荣,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源渊。1576年伦敦建造成第一座剧院以后,不到廿万人的伦敦就有廿多个剧团,英国人对戏剧有着浓厚的兴趣,看戏被视为一种高雅的享受。历史上曾出现过数次戏剧繁荣时期。但从文艺复兴...

  • 标签: 小剧场 观众 九十年代 英国戏剧 戏剧演出 审美心理距离
  • 简介:1990年后的美国如同其他国家一样,至为显著的成就之一就是举办各种性质的戏剧节。把许多在地理上和文化上相距甚远的剧团聚集起来百花齐放,这种方式确实比那些经典传世却又孤芳自赏的形式更具有吸引力。戏剧节提供人们一个良好机会,在非常简约的时间段内一览无余地欣赏各种戏剧演出,尽管这些演剧在他们自己的家乡几乎俯拾即是,但人们必须支付昂贵旅行费用,才有可能获得观赏的机会。事实上,这种观赏戏剧的机会往往稍纵即逝,人们若欲观赏慕名已久的演出,只需要果敢地参与戏剧节活动即可。诸如此类的戏剧节都有一个传统的主题,在这里艺术家们可以分享新的戏剧观念,观众们也可以接触到各式各样的表演方法。但随着艺术家们追求一种只着重于视觉刺激的戏剧节风格,人们已逐渐担心泛滥成灾的戏剧节,终将导致戏剧艺术多元性的匮乏与失调。

  • 标签: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戏剧节 美国 戏剧演出 艺术家 百花齐放
  • 简介:如果以1907年,春柳社在日本东京骏河台演出《茶花女》第三幕,作为中国话剧的正式诞生,迄今,它已走过了80载漫漫长途。其间,有蹒跚学步的探索,有峰迥路转的突进,有铁马金戈的呐喊,更有鼎盛繁荣的辉煌。然而,当我们直面时下冷清的剧院,凝望空空荡荡的舞台,就不能不正视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中国话剧在经历八十沧桑之后,正困于低谷。这使我们不得不冷静地回顾这

  • 标签: 中国话剧 春柳社 《茶花女》 早期话剧 骏河 铁马金戈
  • 简介:"猎猎战旗,在祖国的大西南,已飘扬了五十个春秋。1952年7月1日,在贺龙元帅的亲切关怀下,一支由他亲自批准组建的杂技艺术团队在四川重庆诞生了!建团之初,共有来自大西南四面八方的杂技艺人近50人,归属于两南军区,该团被命名为"西南军区技艺队",后更名为"昆明军区杂技团"、"昆明军区国防杂技团"。1985年,改名为现在的战旗杂技团,整编后的战旗杂技团,发扬优良传统,继往开来,在以李西宁团

  • 标签: 战旗飘飘
  • 简介:十年前,偶然的机会,懵懵懂懂地进入了话剧中心,那时候人艺和青话刚刚合并,虽然当时在人艺实体工作,却并不了解话剧到底是什么?所有的记忆只是大三那年,跟着一个同学骑着自行车从五角场赶到安福路的小剧场看了一场人艺演出的话剧《奥赛罗》。

  • 标签: 喻荣军 话剧演出 演员 艺术态度
  • 简介:1985年,对于中国美术是一个值得载入史册的年份,这一年由于大规模艺术运动的存在,它确定了人的价值和艺术自由的呼声与反思“文革”和观念更新的社会话语,从文化观念上展开了对社会现实和传统文化的历史批判,在艺术格局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多元发展的趋势,带有理性倾向和生命意识和功能行为的分裂,从不同层面呈现或揭示当代中国的文化问题和精神问题。“85”新潮运动虽然已

  • 标签: 新潮美术 艺术家 文化理想主义 中国现代艺术 大人格 画家
  • 简介:历史是这样记载的,一条不长的安福路,很多年来,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和上海青年剧团就隔街而望,楚河汉界,在上海舞台上,你方别唱罢我登场。1995年1月23日,上海人艺和上海青话撤二建一,

  • 标签: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剧团 话剧演出 话剧事业史
  • 简介:邢建昌在《文艺报》(2000.12.5)发表同题文章,文章认为,90年代文学理论发展始终缠绕着对作为人文学科的文学理论如何可能的追问,这既是世界范围内社会科学如何可能这一学科反思的自觉意识在中国问题中的落实,也是中国的文学理论走向学科建设的标志。那种学步于自然科学、按照自然科学的学科规范及方法旨趣建立起来的社会科学.以普遍性意义的理论框架来指导自己的经验研究.知识性、客观性、规律性是其基本特征。

  • 标签: 文学理论 文艺 学科反思 追问 文章 自觉意识
  • 简介:一、剧场建设热潮和政府行政对策日本的现代戏剧进人20世纪90年代后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1991年海湾战争的爆发,空前的“泡沫经济”崩溃,大量不良债权引发的金融危机使日本步人漫长的经济低迷期。由此,80年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以年轻人为主的“小剧场热”也随之发生了质的变化。

  • 标签: 现代戏剧 90年代以来 日本 20世纪90年代后 概论 “泡沫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