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在舞蹈翻腾技巧的教学实践中,不少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和心理障碍。本文通过案例分析量化调查,分析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式,为相应教学提供参考。

  • 标签: 舞蹈翻腾技巧 厌学心理 教学
  • 简介:我是在东北偏僻的大森林里,惊喜地看到《舞蹈》杂志创刊号的。那是1958年,也是我从北京舞蹈学院毕业的第二年。至今仍记得,创刊号首页文章是号召舞蹈工作者要到生活中去。现在想来,1957年毕业时我放弃留校机会,选择回到生活的激流中——我参加革命时所在的东北森林文工团,那时文工团刚下放到黑龙江伊春。

  • 标签: 《舞蹈》 历史 北京舞蹈学院 舞蹈工作者 创刊号 黑龙江
  • 简介:宋代文学家周密在《癸辛杂识》后集中所记《德寿宫舞谱》,为在历史长河中销声匿迹的中国古代宫廷舞蹈留下了一份十分罕见且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对《德寿宫舞谱》的研究之于窥探中国古代宫廷舞蹈的面貌、术语系统、句式结构和舞蹈节奏,把握其艺术和审美特征,探究其对戏曲舞蹈的影响,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文章以史学研究舞蹈动态还原操作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通过考释证明齐如山等前辈研究成果的合理性,或纠正误读,或破译阙疑,使得舞谱的考释破解获得新的进展;另一方面力求以多维的历史证据支撑,对舞谱进行动态复现,通过弥补中国古代舞蹈历史研究关于舞谱及其操作性研究的不足,探究宋代宫廷舞蹈的历史面目。

  • 标签: 《德寿宫舞谱》 南宋宫廷舞蹈 舞蹈术语 考释 复现
  • 简介:"舞"是宗白华阐释中国艺术的关键词。"舞"的观念基础来自于《周易》的宇宙观。宗白华认为宇宙万物由气的节奏性变化构成,并伴随着一定的条理秩序。而宇宙空间是由时间统率的,也是节奏化的,并呈现为"时空统一体"。在此基础上,宗白华指出"舞"是艺术本体"生生的节奏"最直接的显现,同时也是艺术境界的典型形态。宗白华对"舞"的阐释暗含着中国舞蹈审美特征的线索。他所阐发的《周易》宇宙观是中国舞蹈"圆"审美特征的根本依据;"无往不复"的观念是中国舞蹈"终点回归起点"运动原则的理论原点;"生生的节奏"是中国舞蹈"线"性特征的本源。

  • 标签: “舞” 宇宙观 艺术境界 美学特征
  • 简介:创作之难,在于创作需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且创作者必须具有以新为本、标新立异、独辟蹊径的创作精神。中国古典舞作为当代创建的一种具有传统文化属性和古典文化精神的舞蹈种类,创作更是难上加难,因中国古典舞不仅需要符合艺术创作的出其不意,而且还要吻合舞种规定的属性和范式,所以,中国古典舞的创作之路必然充满艰辛和曲折。

  • 标签: 中国古典舞 创作者 突围 困境 文化属性 标新立异
  • 简介:文章以当代舞蹈作品《白纻舞》和《胡旋舞》为例,从舞蹈的舞姿造型、服饰装束、形象特性等方面着手,对古代文学书写下的形象描绘当代舞蹈创作中的形神复现进行评析,力图将当代古典舞作品置于文学书写艺术创作相关联的比较研究视角之中进行剖析和解读。

  • 标签: 白纻舞 胡旋舞 文学书写 当代创作
  • 简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从"解放政治"向"生活政治"的历史变迁,广场舞也成为个体追求自我生活方式的现实体现。广场舞不仅作为中老年女性进行体化实践的场域,还更是个体化社会群体身份建构的一种表征。作为体化实践的重要机制,中老年女性这一群体通过广场舞有效实现了身体展示、"集体"意义的编织及群体互动的分层效应。但在个体化社会,广场舞女性这一群体的社会身份呈现个体认同的符号化、社会形象的污名化及群体归属的情景性等悖论。为推动广场舞女性社会身份的正常化,需要建构包容性公民身份的发展路径,进而承认其平等的公民身份权利来实现社会的再嵌入。

  • 标签: 广场舞女性 社会关系 体化实践 社会身份 群体互动
  • 简介:在学科领域,语言学是元学科,符号学、结构主义、叙事学是依据这门元学科而次第展开的。本文以叙事学中的题材主题为视角对古典舞蹈做出界定和阐释,旨在为中国古典舞蹈的叙事研究提供参照。

  • 标签: 叙事学 古典舞 题材与主题 共认
  • 简介:广场舞蹈作为一个社会的“记忆”不仅位于民族历史和政治文化的中心,同时也在个人和集体的身份认同中发挥着力量。本文从以下三个维度考察广场舞蹈作为一种社会记忆的媒介在时代的长河中不断被继承和产生的变化:一、广场舞蹈历史之关联;二、广场舞蹈个人、集体情感归属之关联;三、广场舞蹈民族文化之间的关联。通过对凸显历史、集体、民族文化流变的媒介——广场舞蹈的考察,不仅丰富、细化这种形态的来源,而且希望能够寻觅到一条新的研究线索,并使这条线索能够具有延展性,在日后的研究中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完善。

  • 标签: 广场舞蹈 社会记忆 民族文化 个体与集体
  • 简介:作为一种典型的丧礼仪式灵舞,彝族花鼓舞主要的传承力量来自花鼓舞背后的民间花鼓会。在滇中峨山彝族自治县,几乎每一个村组均有自己的花鼓会。彝族民间花鼓会在共同地缘的基础上,由一定家庭自愿组建并拜师传习花鼓舞展演的套路、动作技巧。彝族民间花鼓会通过组织各种彝族花鼓舞展演,在彝族社会发挥着"送灵归祖"、文化传承、生产互助角色协调等多重功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花鼓舞的传承保护工作,应考虑重点资助和支持彝族花鼓会这样的民间自组织开展一系列相关的文化传承实践活动。

  • 标签: 彝族民间花鼓会 结构与功能 送灵归祖
  • 简介:1978年,北京舞蹈学校改制为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蹈从此步入了高等教育阶段。北京舞蹈学校的中专教育为舞蹈高等教育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而持续不断地提升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的文化层次,塑造舞者兼备深度广度的文化知识结构,依然是四十年后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

  • 标签: 北京舞蹈学院 舞蹈高等教育 文化层次
  • 简介:2018年,由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的《舞蹈》杂志陪伴中国舞蹈走过了一个甲子的时光。作为新中国出版历史最久、发行总量最大、影响力最广的舞蹈类专业期刊,纵览《舞蹈》杂志60年来的文章,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舞蹈的发展脉络以及中国舞蹈评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样貌。在《舞蹈》杂志创刊60周年之际,期望通过对杂志所关注的作品、人物、事件等的梳理总结,归纳《舞蹈》杂志及中国舞蹈评论60年来的发展变迁。

  • 标签: 中国舞蹈家协会 《舞蹈》 杂志创刊 创作 舞蹈评论 出版历史
  • 简介:文章通过引入"文化杂食主义"的概念,以互联网舞蹈视频为例,从文化分层的角度剖析互联网文化、自媒体运作以及当前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文章认为,互联网自媒体虽然最早脱胎于"草根"大众和流行文化,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如今的自媒体已经不由"草根"大众主导。相反,它们更近似于文化研究理论中的"杂食主义者"概念。表面上由"草根"大众"自发发起""自主选择"的文化消费潮流,其内涵往往十分复杂。因此,研究者提出,对于互联网文化产业和市场的分析,不能一味沿用旧有模式,需要将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新型文化和消费分层模式纳入考虑。

  • 标签: 文化消费 文化杂食主义 自媒体 “互联网”+ 消费分层
  • 简介: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蹈评奖已落下帷幕,作为全国顶级赛事,本届舞蹈比赛作品可圈可点。本文以此次舞蹈比赛作品的舞蹈调度为研究对象,从舞蹈舞台调度的主要类型和审美形式展开分析,针对作品之多、覆盖地域之广、形式题材之宽的民间舞创作现状,以舞蹈调度这一形式要素进行创作反思,为舞台化的民间舞创作和表演提供借鉴思考。

  • 标签: “荷花奖” 民族民间舞 舞蹈调度 审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