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一、认识论的音乐美学之悖谬本世纪四、五十年代形成的苏联音乐美学,单纯以认识论为其哲学基础,把音乐当作人们对于社会生活的一种以音响为媒介的特殊的认识形式。音乐的社会

  • 标签: 音乐美学 认识论 音乐创作
  • 简介:是一部先秦至秦汉时期有关礼文化的重要理论著作,作为中华传统的承载者,始终贯穿于儒家学派的思想中.在中,代表人伦精神的"孝"和体现政治文明的"乐",尽管分别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但其者却有着共同的前提和内在联系.在实施"孝"的过程中,时时折射出"乐"的文化气质,在展示"乐"的仪式中,处处贯穿了"孝"的思想精髓.孝与乐所倡导的人伦观念和等级差别是封建制度的轴承,对于巩固封建统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人伦 思想 观念 过程 文化 中华
  • 简介:作为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文学艺术和音乐文化中最重要的理论家和实践家,瓦格纳的“音乐戏剧”理论却建立在以古希腊悲剧为模板的古典精神之上。“古典”和“浪漫”成为瓦格纳的艺术中看似对立、实则水乳交融的基本范畴。如何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理解这对范畴及其相互关系,并探讨瓦格纳的性音乐戏剧赖以产生的社会文化土壤,进而阐释其在19世纪晚期的德国文艺思想中成为主流的必然性原因,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 标签: 瓦格纳 音乐戏剧 “古典”与“浪漫” 民族意识 阶级意识
  • 简介:由于历史的原因,自20世纪以来我国的国民音乐教育主要是采用“”(西方和中国)的观念和体制。如今,“世界民族音乐”已是许多发达国家大学普遍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对开阔学生的视野和帮助学生建立“多元音乐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我国当前音乐教育的现状,并按照教育部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有必要在国民音乐教育中实施由“”变为“多元”的构想,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处理好“多元性”与“性”、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学习重点与一般内容、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以厦理论与实践等五种关系.

  • 标签: 世界民族音乐 多元文化 民族音乐学 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 课程标准
  • 简介:本文以达尔豪斯的两部著作(《音乐美学观念史引论》和《音乐史学原理》)为主要蓝本,对这位德国当代最重要的音乐学家的音乐美学及方法论进行分析和研究。文章考察了达尔豪斯对器乐美学、康德美学、情感美学、音乐的理解和音乐自律性等问题范畴的历史性梳理与诠释,认为达尔豪斯善于将美学观念重新放回到相关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同时又通过历史诠释来阐发自己的美学创见。这种强调历史维度的美学观点和方法论特点,对我们自身的学科建设具有显著的借鉴作用和启发价值。

  • 标签: 达尔豪斯 音乐美学 音乐史学 器乐美学 康德 情感美学
  • 简介:一、孙文明1胡的音乐特征所谓江南音乐风格是指江、浙一带的民间音乐。其旋律细腻、流畅、柔美、清婉,而人们的风俗习惯和思想情感,具有浓厚的江南生活气息。因为时代生活使作品都具有表达内心世界为主的倾向,因此在胡演奏风格上形成了具有抒情性的特点。但这抒情又包含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孙文明的抒情富于劳动人民的本色,它更直截了当,带有原始力的;

  • 标签: 美学意蕴 音乐特性 二胡 文明 抒情性 音乐风格
  • 简介:中国古代崇尚的人格境界,是'儒、道思想'互异、互融的道德意识的自我体认,在客、我关照后与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我们把它理解为审美意识中所揭示的超我之境.中国艺术精神,稽古至今,盖无不受其影响.传统艺术美学,自生发时起便是围绕这一高尚的人格精神展开的.近世胡艺术的发展也传承着这一精神的架构,并被它激活而贯穿之.

  • 标签: 传统美学 二胡艺术 人格精神 审美意识 道德意识 道家思维模式
  • 简介:阿多诺认为好的音乐形式应该以“实践-艺术-实践”的创造过程,能够真实体验并再现人类真实情感与经验,获得受众的共鸣呼应,也以其深刻内涵与真理性内容,能够使受众从被动式的接受变为主动思考与接受。受众所思考的对象也正是艺术期望解决的人、社会、自然之间相互关系与问题的解决办法。本文以音乐审美的内在属性、审美的三个层次以及通过审美建立音乐与社会批判的联系逐一展开论述。对阿多诺为何肯定文化工业的对立面——现代音乐进行理论分析。

  • 标签: 音乐 审美 社会 现代音乐
  • 简介:艺术反映生活是一个朴素而真知的道理。生活现象是每一个人熟悉而又亲历的具体行为过程,其中,往往伴随着随之而生成的思想和观念,当这一现象被定格在艺术的框架之中时,随之显现的便是由此而生的艺术行为和艺术观念,这个定格过程便被视为艺术实践活动,由此生成的东西则又被视为艺术观念或思想。音乐美学观念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然而,既有的音乐美学观念却并不如此。它将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与音乐现象切分为没有必然联系的两种现象,将审美的无功利性视作唯一目的。当我们把审美作为目的的时候,所遵循的可能只是逻辑规律,它有可能完全符合逻辑的推理,但遗感的是,它不符合事实。

  • 标签: 生活现象 音乐现象 音乐观念 音乐美学 目的性 逻辑
  • 简介:声乐美学初探范晓峰,周静声乐是人类最早诞生的艺术,人的嗓音又是人类最古老而永久使用的乐器。谈及音乐和语言的关系,似乎又是一个早已被认识了的问题。然而,声乐艺术作为音乐的两大表现类别之一,对它的研究与纯音乐相比,则显得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一声乐艺术的...

  • 标签: 声乐艺术 二度创作 音乐性 情感表现 声乐美 主观因素
  • 简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生热爱音乐,在音乐美学方面也有重要的贡献.前辈音乐史家指出他的音乐美学立足于儒家崇雅贬俗的正统理论,但比较开明.不过,音乐史研究要想达到"知人论世",达到全面把握白居易音乐美学,仍需要结合诗人生平行状和他的全部诗文深入考察.例如,要准确理解他在等文中表述的正统儒家崇雅思想,应该了解他撰文时的特定条件,知道它们原是官方授职考试的答卷.又如,在白居易实际乐舞生活层面,有许多与其理论宣言层面的儒家美学矛盾的地方,可知他内心崇雅其实与爱俗并存,而他生平的前后期崇雅与爱俗的侧重也大不相同.这种崇雅与爱俗的矛盾统一,在唐代其它文人身上也多有发生,籍此可以进一步了解探索我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深心多层面矛盾组合的秘密.

  • 标签: 白居易 诗人 知人论世 唐代 诗文 美学观
  • 简介:《毛诗序》云:“《风》,风(讽)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笔者认为,《毛诗序》中的解释非《诗经》的本来而貌,因为孔子曾日: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由此可知,《雅》、《颂》之名原本不是诗体的名称,而是音乐的名称。故唐孔颖达于《毛诗正文》中指出《风》、《雅》、《颂》的音乐性质——“诗各有体,体各有声,大师听声得情,知其本义……然则《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孔之说,得到后世的广泛认同。后人结合《诗经》本身的内容特点,大都认为《风》、《雅》、《颂》属于音乐分类,其中《风》属地方之乐,《雅》属朝廷之乐,《颂》属宗庙音乐。

  • 标签: 汉代诗歌 音乐 《毛诗序》 先秦 飘逸 厚重
  • 简介:<正>近年来,在我国的音乐创作领域中,出现了一种新的思潮,许多中、青年作曲家不再囿于固有的创作模式和规范,努力突破传统,不断地探索与创新。他们在借鉴西方现代技法的同时、又对中国古老的音乐遗产重新进行审视与回顾,以便在创作中更好地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因而,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风貌和许多引人注目的特点。这在音乐理论、观念、技法上所带来的变革,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它实际上表明中国音乐文化正面临着一个深刻的转折,标志着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的到来。

  • 标签: 突破传统 作品 中国音乐文化 音乐创作 数理逻辑 创作模式
  • 简介:诗歌描写的手法不外抒情、写景、叙事、说理四大类。抒情、写景、叙事都可自成篇章,唯独说理较难。它要借助于抒情、写景、叙事的功能,使“理”有所寄托。钱钟书指出.

  • 标签: 歌词创作 抒情 写景 叙事 “理” 钱钟书
  • 简介:歌词在我国古代着实辉煌过一时,可谓源远流长。诗歌之称即诗同歌之合一。从先秦的《涛经》心蓬辞》,到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一部古代诗歌史可以说基本上也就是古代歌词史。然而,文学史家历来并未把歌词作为一门独立的文体,它一直溶化在诗的行列中,以诗的亚种族出现。在古代,诗词一体,凡诗大多可歌。元明以后,歌词的主体(歌诗)流入戏剧和民间小曲之中,.诗坛成了诵诗的天下,词同诗距离日远。到了本世纪初,现代歌词的涌现,词同诗的分家更加明显。歌词俨然是独立一家,但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反而更为下降。今天我们理应正本清源恢复历史的原貌,给歌词一个公正的评价。

  • 标签: 歌词创作 古代诗歌 美学 文学史家 现代歌词 正本清源
  • 简介:任何一门艺术都需要从属于自身的美学支撑,这就好像一个人需要穿上适合自己的美丽衣裳。赤身裸体地上街行走实在太不雅观,那么艺术美学理论的建构显得非常重要。而美学理论的发育成熟,是一门艺术从原始状态向着文明进化的明显标志。曲艺作为艺术门类之一,要想在当今现代社会占有一席之地,不仅被大众娱乐圈儿所接受,更被主流文化界、知识界、教育界所认可,就必须强调并实施自身学术与理论建设,通过长期认真、扎实的研究、探索,最终真正拿出自己响当当的美学观念、美学思想、美学主张和美学著作。

  • 标签: 美学理论 中国曲艺 艺术门类 个人需要 现代社会 主流文化
  • 简介:、诗家语的阻拒情文学语言要求通顺畅达,诗家语却常常故意追求曲折艰涩把寻常语变作陌生的、扭曲变形的诗语。在这方面,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派主张语言“陌生化”的理论很有代表性。他们认为人们“惯性的超越”,恢复人对生活的新鲜感受,发现事物的新奇。形式主义派代表什克洛夫斯基曾说:艺术技巧在于使事物变得陌生,在于以复杂化的形式增加感知的困难,延长感知的过程。因为艺术中感知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必须予以延长。

  • 标签: 歌词创作 俄国形式主义 美学 什克洛夫斯基 语言要求 艺术技巧
  • 简介:在中国绚丽璀璨的戏曲圃林中有四大古老声腔: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其中的东柳,即山东的柳子戏。、明时期,柳子戏在“弦索”小曲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到了清代中叶,柳子戏已发展成有相当规模的流行剧种。柳子戏音乐是曲牌体,拥有600余支曲牌。

  • 标签: 柳子戏 美学特征 清代中叶 曲牌体 南昆 声腔
  • 简介:<正>《乐记》是闪耀着我们祖先的文明和智慧、闪耀着现实主义和唯物主义美学光辉的有着不朽价值的艺术思想遗产。尽管对《乐记》的成书年代有着两种传统的分歧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它是出自春秋战国之际的公孙尼之手,一种意见认为它是西汉河间献王刘德所编纂。正像《周礼》虽不是成书于西周时代,但它所反映的大体上是西周时代的制度一样,我以为《乐记》所反映的基本上或大体上也是西周时代的音乐理论和音乐美学思想。《乐记》对于音乐艺术的特殊本质,已经有了朴素而正确的理解,它说:“故人不耐(能)无乐,乐不耐(能)无形。”“夫乐者,象成者也。”音乐的本质,就在于它是一种形象。这是关于音乐艺术的形象性的最早的论述了。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它有着不同于其他艺术形态的特点,是通过声音的运动(高低、长短、节拍、旋律)和声音的往复回旋,构成抽象的形象。音乐的形象,便是通过音响对欣赏者听觉的刺激,唤起的对作曲家所创造的形象的把握,它把欣赏者带进为音的世界所构筑的典型意境和典型情绪中来,从而搅动起欣尝者情感的

  • 标签: 现实主义 艺术形态 欣赏者 自然形态 劳动人民 音乐美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