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真实是现实主义的理论基石,然而,对于“真实”概念的不同解读却导致了对现实主义的误解与偏见。正确解释“艺术真实”,合理认识现实主义电影的目的和使命,是推进现实主义电影发展的必然要求。

  • 标签: 艺术真实 电影真实 现实主义
  • 简介:提到老舍,大多数朋友首先想到的是《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茶馆》《龙,须沟》等经典小说和戏剧作品。殊不知,在小说家和剧作家的身份之外,老舍还是益艺作家、曲艺研究家。老舍创作及改编了很多曲艺作品,如关于宣传抗日战争的鼓词《新“拴娃娃”》《陪都重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编的相声如《菜单子》(《维生素》)、《文章会》(《假博士》),以及创作的新相声《试验田》《神仙辞职》等;还撰写了很多曲艺研究文章,如《相声语言的革新》《关于相声写作》《鼓词与新诗》《谈(武松)》等。

  • 标签: 细节真实 艺术追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 相声语言 评书 《骆驼祥子》
  • 简介:<正>前段时间在一个网站上看到了这样一句话:Theymakemusicandthelyricisinourmind。我觉得这句话用来描述激进摇滚非常贴切,但在我听过来自瑞士的Groombridge乐队的音乐后,我才对这句活有更深麝香的理解。一直以为瑞士是个只有当地民乐或者是班得瑞的地方。

  • 标签: 班得瑞 MUSIC 瑞士人 史深 隅角 石川
  • 简介:真实主义歌剧在整个欧洲歌剧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的出现以及具有强烈的个性化戏剧风格特点不是偶然的,它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受到文学发展直接影响。真实主义歌剧对人物的塑造鲜活生动,注重心理描写,注重通过语言刻画人物,使人物具有强烈的个性特色。真实主义歌剧的故事情节和细节扣人心弦,戏剧冲突尖锐而集中。真实主义歌剧注重环境表现和渲染,场景真实感强,并大量运用音乐衬托舞台气氛。真实主义歌剧的艺术成就和在歌剧发展史上的意义是不可低估的,其戏剧风格特征是鲜明而富有特色的。

  • 标签: 真实主义 歌剧 风格 特征
  • 简介:本文是我院理论作曲系讲师刘健在攻读硕士学位时所写的关于曲式的三篇论文之一。已发表的两篇(见《黄钟》1987年第3期、1989年第2期)主要研究西方现代音乐的曲式结构,而本文则主要是用新的观念对传统曲式及由传统向现代过渡时期的作品的曲式结构进行研究,读者可将三篇文章参照阅读。作者认为,“调性”与“材料”是形成音乐作品结构力的两大要素,它们之间经历了一个由各自独立发展到相互结合再分道扬镳的过程。对传统音乐作品,我们可以从“调性结构和材料结构的同步与异步”的角度对它们进行观测;当两大要素的结合开始解体,即传统的调性观念受到挑战时,则可使用“点调性、群调性观念”对曲式结构进行交通的分析;而面对更加繁复纷呈的现代音乐作品,我们则不妨摆脱“调性”和“材料”这对范畴的限制,而改用“组合逻辑与排列逻辑”,对其各种“同步”与“异步”的型态进行研究。编者认为,这种用历史的眼光将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看成一个有承继关系的运动过程,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用辩证的、系统的方法来连行分析的途径,是合乎实际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本刊欢迎音乐界、理论界的朋友们多写些这一类的文章,也欢迎不同观点展开争鸣,使我们的音乐学术研究更加富有生气。

  • 标签: 现代音乐作品 主题 材料结构 调性 艺术表现 异步性
  • 简介:“苦音”调式是广泛流传于我国西北各省和其它地区的一种特殊的民间音乐七声调式结构,这种调式结构的主要特征是其三级音和七级音在音高上具有游移。有人称之为微升fa和微降si.亦有人认为其性质属中立音或四分之三音,这两个特性音级的存在造成了整个“苦音”调式结构的模糊。长期以来,许多音乐工作者对其调式结构属性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了深入地探讨、研究。其中,一些同志也对其音乐本身进行了严格的实际测音,以取得音律上精确的数据。如姜虁先生对秦腔《游西湖》一剧“幽会”一场的“苦音”插曲进行过测音(1)结果如下:

  • 标签: 四分之三音 音乐工作者 民间音乐 七声 结构属性 西北各省
  • 简介:在多声部音乐中,以五声调式的本质特征为基础的音的纵向结合及其横向运动,通常称之为“五声和声”。五声和声中,音的纵向结合的结果,形成五声和声的纵向结构。建立在单一五声音列的纵向结构是五声纵向基本结构,也可称之为五声纵向单一结构,而五声纵向复合结构则是五声纵向基本结构以各种不同关系的纵向复合。

  • 标签: 复合结构 多声部音乐 民间音乐 音列 五度 自然半音
  • 简介:凯奇早期代表作、仅使用金属打击乐器的《第一结构》(1939),受勋伯格传授的维也纳乐派逻辑结构思维和动机展开变奏的影响,在整体和乐句结构层面上运用他自己发明的、按4:3:2:3:4比例划分的"宏观-微观"的节奏结构体系;而对节奏动机的组织则是基于方整结构框架内非方整划分的原则,采用二分与三分节奏时值结合、全音符的奇数划分、对称的节奏音值排列、节奏动机间解构与重组关系四种方式设计动机,运用动机的不定次反复、动机交替的横向对称连接和纵向对位叠置、动机陈述跨越与不跨越乐句和音色分层的手法组织动机[本文(上)发表于《黄钟》2011年第一期]。

  • 标签: 宏观-微观节奏结构 平方根形式 节奏动机 预制钢琴的噪音音色 非正统打击乐器 音色分层
  • 简介:罗志祥的《残酷舞台真实录LIVEDVD》终于发行,发片一周分别以38.02%及41.67%超高百分比勇夺台湾地区"G-MUSIC"及"五大唱片影音排行榜"双榜冠军,近日,他在台北举行的庆功宴上,唱片公司送上了"小金人钻石蛋糕"及"杜仲十全大补鸡汤"帮他庆功兼补身,慰劳他宣传期的奔波辛苦!

  • 标签: 实录 台北 百分比 舞台真实 唱片 台湾地区
  • 简介:音乐家的一切创作活动,都与多种多样的动机相联系.创作动机是一个多维度的动态系统,各种动机在创作主体的思维中联合成系列,激励、控制和调整着音乐家的创作行为.对创作动机多维结构形成的原因和发生规律的探讨,可以揭示音乐创作动机的复杂、差异性和互动.

  • 标签: 音乐创作 多样 音乐家 创作活动 创作动机 创作主体
  • 简介:如果说旋律、节奏等要素是音乐的血肉,那么曲式结构毋庸置疑是音乐中的骨架!常见传统的曲式结构包括一段、二段、三段、三部、变奏、回旋、奏鸣、回旋奏鸣以及一些类似于三部五部的带有双重或多重属性的曲式结构,不常见的曲式结构一般称之为混合曲式、边缘曲式、自由曲式,这一类曲式结构大多无法用固定名称来命名,只能统称为非传统的曲式结构。但无论传统与非传统的曲式结构,只要有声音就有波形图,而波形图的平缓、起伏、高低、对比都能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声音的走势。

  • 标签: 曲式结构 波形图 传统与非传统
  • 简介:1999年岁末,我有幸带领学生杜静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国际钢琴比赛盛会,师生都感到有很多收益,虽然落选的遗憾仍在心中缠绕,但它绝不会影响自己健康地思考和客观的判断。我以为,凡是比赛的积极参加者(选手、组织者、评委、教师、家长、听众……)均是比赛的受益者,他们会从比赛中得到或学到某种宝贵的东西。当然,参赛师生和钢琴教师对此更会特别重视和投入,把它当做一次难得的实践,一次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想想看,当你坐在比赛现场,用心聆听每一轮,每一位选手的表演,实际上你和评委们的心情是一样的,有会心赞赏,也有紧皱眉头,你也暗自在分析、比较,给选手打分,从审美和理性出发,对选手的具体表现做出评价(诸如:音乐的总体效果

  • 标签: 1999年 北京 国际钢琴比赛 参赛体会
  • 简介:<正>不同民族和地区的音乐常常有同样的音阶结构。如尽管西方与东方存在着七声音乐;尽管按照传统的调式理论,中国湖北与陕西的民歌多为徵调式,然而音乐的风格却截然不同。这即是说,一般的音阶、调式理论不足以区别不同民族与地域的音乐风格。在用音相同的情况下,音乐的风格特征的差异除了由律制、发音等因素规定外,很大程度上必是由其音与音的组织关系的不同所决定。基于这一考虑,我们在1986年10月的第四次民族音乐年会上提出

  • 标签: 计算机辅助 音乐结构 风格分析 调式理论 音结构 不同民族
  • 简介:《可变结构Ⅱ》是美国作曲家艾尔·布朗(EarleBrown)受动态视觉艺术启发而创作的大型管弦乐作品,是20世纪开放结构最具代表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在形式上借鉴了雕塑家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Calder)与绘画家杰克森·波洛克(JacksonPollock)的动态结构理念,形成音乐结构上“局部的秩序化控制”与“整体的非秩序开放”之间的动态辩证关系。这对辩证关系的共同存在指出了开放结构中创作与体验的对位效果,为当代音乐结构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标签: 开放结构 艾尔·布朗 考尔德 波洛克 局部控制 整体开放
  • 简介:《贺绿汀传》是一部介绍贺绿汀生平的纪实的文学传记,融史实和文学为一体,具有一定的审美欣赏价值。全书的谋篇布局很好地展示了贺绿汀的活动、品德和性格。作者从历史事实出发,没有把贺绿汀拔高,写成完人。浮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生活中的音乐家。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具有以下几个特色。

  • 标签: 贺绿汀 艺术形式 审美欣赏 游击队歌 中国音乐 嘉陵江上
  • 简介:由于与人类生理、心理的一致,以及与“数”及自然界的内在联系,“对称”和“黄金分割律”作为结构比例布局的一种技术手段,历经了从“潜意识”到“有意识”的演化过程。本文拟用粗略的方式,通过对部分作曲家经典作品的分析来研讨音乐作品中的结构比例布局。

  • 标签: 结构 比例布局 对称性 黄金分割律 张力 平衡
  • 简介:本文试图以声乐作品的创作及演唱现状为切入点,从以下三个部分:语言因素在歌曲创作及演唱中的逐渐淡化;口语化歌唱——人类共有的音乐叙述法则;“非结构因素”——音乐创作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等,并结合个例分析,论证了当前创作与演唱实践中的弊端及其根由。提出了“口语化歌唱”和创作中要重视“非结构因素”作用的新观点。

  • 标签: 歌唱性口语 口语化歌唱 语言因素 语言特征 音乐叙述法则 非结构因素
  • 简介:<正>请抓牢“印象”这个词儿,我热衷于“印象”是因为它让我有自由,不使我的激情受到任何寄生性审美观点的侵蚀。——克洛德·德彪西(一)Impression一词具有印象、感触、模糊(观念)等含义。文学、艺术中的印象主义就是从这个词衍生出来的。十九世纪末印象主义的兴起,将欧洲艺术、文学朝前推进了一大步。在文学上的象征主义和美术上的印象画派影响下,以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主义音乐,更是成为二十世纪音乐开拓者们不朽的路碑。印象主义音乐特征,首先表现在语言(调式、和声、调性)领域里的革新,同时也表现在结构(句法、曲式)范围的相应变革。这两者是同步进行的,它们是印象主义音乐风格两根不可缺一的支柱。

  • 标签: 主要主题 作品 德彪西 意识流 印象主义音乐 结构形态
  • 简介:<正>在一个纯音乐思维的作曲家心里,音乐只剩下结构本身,象建筑,但并没打算让人居住。结构,实现着人类的智力。确切地说,是建构者的智慧。建构过程是智力“游戏”的过程,令人兴趣盎然,整个生命力旺盛而活跃;建构的结果——结构,则象上帝缔造的杰作(生命体)使上帝自愉一样,使建构者愉悦。如果他的幸福得到分享——他愉,那么这幸福就显得更加丰满,更有价值,这是一种群体效应。

  • 标签: 建构者 空间结构 电子音乐 音乐思维 群体效应 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