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2 个结果
  • 简介:只有23年人生历程的聂耳(1912-1935),堪称是中国乐坛的奇才——由于多种原因他没有机会进入专业音乐院校学习,只能在从事左翼电影、左翼戏剧工作之余,利用各种机遇奋力拼搏,终于自学成才。他创作了《毕业歌》、《码头工人》、《开路先锋》、《铁蹄下的歌女》等传世名曲,成为中国革命音乐的先驱者。

  • 标签: 音乐院校 研究所 聂耳 《铁蹄下的歌女》 纪念 中国乐坛
  • 简介:我曾三次进驻中国音乐研究(现名“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编者注),时间都不短,加起来有三年光景,都在我的黄金年华段。这里培育了我的学术,为我学术思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我的学术人生,意义重大,故曰“培育之恩记心上”。

  • 标签: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培育 学术思想 中国音乐
  • 简介:一、征文对象: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工作过的学者,音乐研究培养的历届硕士、博士、访问学者、课程班学员等,参与过以音乐研究为首的各项研究与田野考察的学者,以及在学术生涯中与音乐研究有过交集的学者,等等。

  • 标签: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征文启事 访问学者 田野考察 学术生涯
  • 简介:1968年冬,我随中央音乐学院“文革”前毕业的最后一届学生到天津南郊葛沽一个部队农场劳动,四年半之后,于1973年3月,与万昭、鲁松龄、张弦一起被分配到音乐研究(当时叫“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音乐舞蹈研究室”)工作,直到2000年退休。今年是所建60周年,我写这篇文章,回想当年往事。

  • 标签: 中央音乐学院 艺术研究所 研究室 外国 1968年 “文革”前
  • 简介:1959年3月28日,我第一次参加庆活动,那一年是建所五周年。全所上下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编写组的全体成员,倾巢出动,到颐和园展开了大游园活动。当时的活动细节,虽然已随着55年的岁月流逝,但大家的愉快心情,是不言而喻、可以想象的。当时还照了集体照记录下了欢聚一堂的情景。

  • 标签: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1959年 游园活动 颐和园
  • 简介:从1954年3月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成立算起,经历了多次归属变更、最终而成的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迄今已昂首走过一个甲子。对于音乐研究的定位,成立之初是“民族音乐研究”,其后是“中国的音乐研究”还是“中国音乐的研究”之讨论,整体看应该是涵盖外国音乐、侧重中国音乐文化的研究单位。

  • 标签: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民族音乐研究 中国音乐文化 记忆 文集 学术
  • 简介:《唱论》“凡歌之忌”一段,内容比较复杂,历来研究者未取得一致看法。本文认为“忌”字是此段关键,因此以“忌”字为纲进行辨析,并解释芝苍提出六种歌唱现象为忌的原因。

  • 标签: 子弟 浪子 及时曲 艳词
  • 简介:<正>脸谱是中国戏曲人物造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发生、发展到基本定型,历经数百年,其间积淀着诸多文化元素,充分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也与特殊演出环境、社会物质条件、观众审美心理趋向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就中国戏曲脸谱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言。多种声腔的川剧,其形成发展与昆曲、弋阳腔系诸剧种、梆子、皮黄等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自然,其脸谱的绘制也沿袭了多种声腔剧种角

  • 标签: 中国戏曲 人物造型 心理趋向 中国传统文化 弋阳 角色形象
  • 简介:3月14日上午,中国艺术研究院第五会议室春意融融,院长王文章和知名艺术家欧阳中石、田黎明、朱乐耕、杨飞云、吴为山及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卢志强等,与研究研究生院师生齐聚一堂,见证“中国艺术研究研究生院助学基金”捐赠仪式。

  • 标签: 中国艺术研究院 研究生院 助学基金 欧阳中石 控股集团 捐赠仪式
  • 简介:明代是中国古琴辑谱风潮最为兴盛的一个时代,琴谱数量繁多,谱式发展日渐成熟。《徽言秘旨》和《徽言秘旨订》是明末清初绍兴琴派的代表性琴谱,本文试从绍兴琴派琴谱系统的形成及传承、选曲倾向和曲目版本三个方面来探寻其源头。

  • 标签: 徽言秘旨 徽言秘旨订 明末清初 溯源
  • 简介:美国音乐研究,是1982年以来我国音乐理论界兴起的最有代表性的理论研究之一,至今已30多年。美国音乐研究的学术视点,主要通过近10年来,作者教授学生的23篇学位论文,对21位美国作曲家和近30部作品,通过整体俯视作曲家的教育背景、创作技法、多元影响,进行的总结性研究。包括作曲家的教育背景、作曲家的创作手法、作曲家的多元影响三部分。相信会为我们深入了解美国音乐有一定帮助,为我们对未来的研究远景,提供梳理的空间。

  • 标签: 美国音乐 作曲家研究 学术视点
  • 简介:<正>《古今名剧合选》是孟称舜选编的一部元明杂剧集,刊于明崇祯六年(1633),原刻本今藏上海图书馆,《古本戏曲丛刊》第四集据以影印。现存《古今名剧合选》共20册,依入选剧作风格的不同分为《柳枝集》与《酹江集》两部分,共收录元、明两代杂剧56种。《柳枝集》全名《新镌古今名剧柳枝集》,取柳永《雨霖铃》词"杨柳岸晓风残月"之意,入选剧本风格以婉丽为主,共收

  • 标签: 古今名剧合选 孟称舜 柳枝集 酹江集 戏曲创作 杂剧创作
  • 简介:湖南影戏是一种民间表演艺术,它的演出底本既有着戏曲剧本的一般性特征,也有着民间文学的诸多特点。就笔者在湖南的长期田野调查来看,艺人演出使用的文本,其形态较为复杂,既有师傅口传心授下来的不能随意更改文字的本子,也有只记录剧目故事梗概,演出时要靠艺人根据自己的艺术经验和积累即兴创编的'桥本',还有完全没有文字,纯粹靠艺人口耳相传的'活态

  • 标签: 形态研究 影戏 戏科仪
  • 简介:随着声乐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入,声乐教育的情感性特征得到了充分的重视,本文针对声乐教师课堂的应激表现及其归因,探索声乐教师课堂应激心理调适的手段,并对其进行研究和说明。

  • 标签: 应激 声乐教师 声乐课堂 教师心理
  • 简介:曲子,因其综合了音乐与文学因素而倍受学界关注。从学界既有成果看,其"词"之意义似更为突出。笔者认为:作为音声技艺形式,曲子对后世之影响绝非仅是文学意义。曲子,从音乐文本、文学文本到付诸表演,其作为完整的艺术形式才真正得以呈现。由此,从职业化与乐籍制度的视角看,乐人乃曲子之创作主体。自隋唐构建的乐籍体系,作为管理与教习专业乐人群体的官方系统,无疑成为曲子及其后众多音声技艺传承、传播的重要载体。与之相辅,区域中心与文人对曲子的发生、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在乐籍体系制度化承载及其与社会各阶层互动之中,曲子作为其后众多音声技艺发生、发展之"母体"的重要意义,得以彰显。

  • 标签: 曲子 乐籍体系 创承 传播 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