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贾达,(1955-),作曲家。山东淄博人。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上海音乐学院学科专业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艺术硕士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家防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音协音乐分析学学会常务副会长。

  • 标签: 贾达群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上海音乐学院 硕士研究生 艺术学科 博士生导师
  • 简介:评剧唱段由起板句(引子腔或过门)、主体腔和落板句三部分构成。主体腔是指唱段"躯体"部分的乐句,由"上下句"构成。上下句是指具有特定曲调程式的乐句,而不是泛指上下句唱词所配用的所有曲调,即不包括起板和落板乐句。传统理论认为:上下句只有两句曲调,以"落音"为标志,上句落re、下句落do,主体腔就是上下句循环反复(变奏)。

  • 标签: 乐句 评剧 DNA 解读 基因 音乐
  • 简介:<正>中、西文化的交流、也会伴随于宗教的传播,特别是佛教及天主教等。“自昔西汉时,有宗徒圣多默者初入中国传天主正教。次则唐贞观以后,有大秦国西士数人,入中国传教。又次,明嘉靖时,圣方济各人中国传教,至万历时,西士利玛窦等先后接踵入中国传教,译有经典,著有书籍,传衍至今。”[1—253页]西方传教士来中国后,他要将所见所闻,无论是科学、文化、宗教、政治、风土人情……都要向欧州的教皇写汇报,因此他们的汇报,尽管思想方法、目的、阶级立场与我们不同,但

  • 标签: 利玛窦 西方传教士 可能性 乐律 汤若望 钢琴
  • 简介:在浩如烟海的广西民歌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结构,即由多个乐汇构成的乐段、由多个乐节构成的乐段以及由多个乐句构成的乐段,这类结构为“”结构,“”结构即多句读结构。在多句读结构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现象,即“读(aou)读落主”结构。对“”结构的这一个性与共性进行研究,以揭示出“”结构是作为一种结构思维,在民歌演唱与传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 标签: “群”结构 多句读 读读落主
  • 简介:江永是康乾时期学术由宋明理学转向考据学的关键人物,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律学是他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文章通过分析江永不同时期的律学著作,系统梳理了他从最初排斥十二平均律与三分损益并创立“今律”,到晚年时放弃“今律”转而接受十二平均律的律学思想发展过程,并分析了他能接受十二平均律的两方面原因:一是从江永极为重视的返宫标准上看,十二平均律比“今律”更加完善;二是江永在接触十二平均律之前,就认可河洛之学与方圆相函理论在律吕研究中的基础性作用。而朱载靖十二平均律也正是在这两种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理论源头的一致性,使得江永容易理解朱氏新法的内涵,他提出十二平均律的几何理论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据。

  • 标签: 江永 律学 新法密率 《律吕新论》 《律吕新义》 《律吕阐微》
  • 简介:<正>律学在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自二千多年前,我国有了三分损益法后,不少律学家为探索一种能以十二律循相还宫为目标的新律,而相继努力,曾取得了卓越成绩。其中,尤以明代朱载堉首创之十二平均律——新法率,贡献最大,举世瞩目。朱载堉在什么条件下,又在什么影响下取得如此成就的?言人人殊。一种观点认为是“数学发展的结果”。其实,朱载堉新法率的理论中,只涉及数学的勾股定理及开方术,而这些算术,早在公元前100年左右成书的《周髀算经》一书

  • 标签: 新法密率 朱载堉 三分损益法 十二平均律 《周髀算经》 生律
  • 简介:『钢琴诗人』肖邦一生创作了四首叙事曲,这些叙事曲标题性鲜明,思想性深刻,且深受他的好友波兰爱国诗人茨凯维兹史诗的影响.本文以肖邦第一、第二叙事曲为例,通过它们与史诗之间的联系来进一步诠释音乐作品,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肖邦音乐的内容和风格.

  • 标签: 肖邦 叙事曲 史诗 联系
  • 简介:人物甲——女记者:乙——敬老院老大妈(男扮);丙——敬老院老大妈(男扮);丁——敬老院老大妈(男扮)。

  • 标签: 儿子 敬老院 女记者
  • 简介:在经济与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群众的物质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就使得其对高品质的精神生活有了更强烈的追求,并且审美标准也越来越高。而舞蹈是群众休闲娱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群众文化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普遍受到各个阶层群众的欢迎。但是,近年来很多文舞蹈编创工作始终停滞不前,鲜有高质量的、优秀的文舞蹈作品问世,这就不利于群众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因此,要想创造出更多能打动群众心灵的文舞蹈作品,就需要大胆创新文舞蹈的编创工作。本文就文舞蹈编创的深入思考进行了详细的探究。

  • 标签: 群文舞蹈 编创 有效策略
  • 简介:《季姆诺佩蒂》是法国作曲家萨蒂于1888年创作的一部钢琴组曲,其音乐风格新颖,和声音响独特,明显有别于当时的主流音乐。作品中,萨蒂大量使用大七和弦、小七和弦,频繁使用九和弦、十一和弦,着力表现和声的色彩功能;他常常使用同低音和弦手法,着力表现和弦之间的音响差异,凸显和声色彩的多样性;他以主音为基点,将大小调及中古调式合为一体,构建同名调,使之成为音乐创作的"和声色彩库"。在此基础上,生成同级和弦,与同名调相辅相成,从而展现出类型多样、色彩丰富的和声形态。

  • 标签: 萨蒂 季姆诺佩蒂 同级和弦群 同名调群
  • 简介:作者回顾了早年与陈聆先生的相处,并通过《八十回望》的阅读,加深了对陈聆先生其人、其学问的进一步认识。

  • 标签: 陈聆群 《八十回望》
  • 简介:1.在很古的时候,有一位音乐家,唯一的财产便是一台瑟。他死后,两个女儿争相继承父业。无奈,瑟只有一台。于是,姊妹两人便把瑟一分为二。因为是二女争承,于是人们便把分开的乐器称之为“争”。又因为瑟弦二十五根,不能均分,于是,便有十三弦筝和十二弦筝并行于世。

  • 标签: 古筝艺术 乐之 曲目 民族乐器 三弦 乐器改革
  • 简介:朱载堉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和使用“五度相生”这一概念术语,但是,他在《律历融通》《律学新说》《律吕精义》中所阐发的一系列有关“五度相生”的内涵原理是明确清晰的,诸如黄生林、林生黄……,黄生仲、仲生黄……,以及“四折去一”“三折去一”等。由此证明,朱载堉的“新法率”是摈弃“三分损益”、运用“五度相生”的结果,缺少“五度相生”这一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生律基础,“新法率”无疑也就失去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 标签: 朱载堉 新法密率 四折去一 三折去一 五度相生
  • 简介:乐曲的创作可以抒发人们的感情,其在传唱的过程中对人们的影响潜移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文音乐的主要受众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文音乐的发展可以推动群众文化的发展。因此,在进行文音乐的创作中,应该承传与创新相结合,体现时代的脉搏和大众的欣赏风格,还应坚持传达正能量,贴近生活,使作品的流传丰富民众的精神世界,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

  • 标签: 群众文化 音乐 创作
  • 简介:1984年的一天,即将去参加全国电视歌手大奖赛的四川音乐学院歌手范竞马,急匆匆地找到该院的青年作曲家敖昌。原来,比赛需要演唱一首新创作的歌曲,范竟马正为此事而犯愁。敖昌答应了范竞马的请求,开始在一摞词刊中浏览起来,寻觅着灵感的火花。突然,一首诗作吸引了他的视线,那是诗人苏阿芒的《我爱你,中华》。他—下子就被这首构思新颖、词句凝练、激情澎湃的诗歌所吸引,渐渐地,一句句深情的曲调在敖昌的心潮中编织成形,没过几天,一首大气回旋的歌曲就创作完成了。

  • 标签: 中华 电视歌手大奖赛 四川音乐学院 青年作曲家 歌曲 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