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4 个结果
  • 简介:笔者在本文中从三个角度评述了《音乐人类导引》这本专著的特点:一、视野的流动性;二、跨学科比较的研究方法;三、以文化为基点来界定音乐人类和音乐教育。笔者认为:《音乐人类导引》为需要了解、学习该学科的人们搭起了一座认知音乐人类的桥梁,通过它,更多的人可以较为深入地了解、认知、运用音乐人类知识。

  • 标签: 音乐人类学 视野 跨学科 文化
  • 简介:<正>本文主要通过音乐人类来研究内蒙古音乐教育,从而提出从文化的视域去审视内蒙古音乐教育的观点。音乐人类是从音乐文化的研究扩展到教育体系的构建,从教育视角看民族音乐研究的扩展。内蒙古少数民族音乐在对世界民族音乐范围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当代音乐人类的发展在世界民族音乐教育影响下,将内蒙古民族音乐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资源这种理念对内蒙古目前的音乐教育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 标签: 民族音乐教育 音乐人类学 民族音乐文化 音乐传统 民族民间音乐 少数民族音乐
  • 简介:音乐人类研究深受梅利亚姆“概念、行为、音声”和“音乐是文化”或“音乐作为文化”观念的影响。学者们突破原来的“音本位”音乐观,非常重视音乐所处的民族民间文化或社会阶层群落文化。作者看到两个有问题的偏向:一是在发表的文论中只见大量文化事项的细节描述,却不见或少见音乐或音声本身的分析,此为“文化论”表现;一是突破“音乐”范围走向“音声”,把一些文化中的音声当作研究对象,此为“音声论”表现。对此的探讨将涉及后现代主义关于“语言转向”或概念、悖论、边界问题。

  • 标签: “音乐” “音声” 音乐人类学 学科边界
  • 简介:<正>一材料是绘画作品最基本的物质构成,是绘画作品得以形成和存在的物质基础。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就是把主观构思通过特殊的物质材料传达出来的过程,在这里,物质材料的纯自然形式就是我们所说的材料。莫里斯·科恩在为《材料科学材料工程基础》一书所作序言中写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是材料,它们不仅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而且也扎根于我们的文化和思想领域。材料已经食物、居住空间、能源和信息并列一起组成人类的基本资源。"在艺术家使用材料之前,它不能表达任何含义和情感,但是在使用之后,其就变成了负载创作主体情感的艺术媒

  • 标签: 现代绘画 媒材 艺术语言 后现代 媒介材料 色彩观念
  • 简介:本文是对中国音乐人类历史研究的途径方法的探讨。文中通过对史论不同学科特点、不同研究方法、不同资料来源的比较,提出并讨论了“历史事实历史文本”、“历史文本史学文本”、“记载的历史记忆的历史”、“关于口述史音乐口述史”、“关于音乐历史的集体记忆”等史学资料性质和新历史主义思想有关的一系列学术问题。最后就中国音乐人类应坚持的历史研究途径(田野工作)和应面对的历史研究目标(民间音乐的个别历史及其文化意义)提出了笔者的观点。

  • 标签: 中国音乐人类学 历史研究 方法论
  • 简介:文章通过“”之概念、已成为现实的“上海”、存在必要和已具条件的“音乐上海”、逐渐显现的“音乐上海”现状、“音乐上海”所面对的问题及其思考、“音乐上海”的范畴研究方法几方面的详尽论述,将“音乐上海”建构的价值和意义总结为“上海作为城市音乐研究的典型案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的核心论题之一”,以及“音乐人类的“中国经验”及其模式的尝试性范例”。笔者从学科及学术思想重构、研究新视角的开拓、理论和方法的交叉整合,尤其是内容的聚焦和区域的选择,借助音乐人类E-研究院的建设平台,努力通过具有中国文化语境和历史意识的方法论探讨,逐渐消解西方学术方法长期主宰中国学界的状态,倡导和努力在“家门口”作业,突出城市田野特征,以最具代表性的上海城市音乐富矿为案例.围绕中国社会和文化语境,强调历史维度的研究,通过“音乐上海”的努力和积累,以期建立起中国音乐人类的自身特色和话语权。

  • 标签: 上海学 上海音乐 城市音乐 音乐人类学 E-研究院
  • 简介:时代发展对舞蹈所产生的影响极为深远,它赋予了舞蹈新的内涵。民族舞受现代舞的影响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现代舞和民族舞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它们有着许多相似不同之处,从不同角度发扬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民族舞应当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发展创新,然而有些传统文化是不能摒弃的,需要我们继续发扬下去。现代舞的创新对民族舞产生了巨大影响,使民族舞的意义更为深远,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传统和现代之间的撞击推动舞蹈迈向新的台阶,二者的有机融合使中国舞蹈真正走向了世界,切实证明了那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成为了国人的骄傲。本文就现代舞和民族舞间的相互关系做了系列

  • 标签: 传统和现代 撞击 现代舞 民族舞
  • 简介: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文化、艺术的大发展也在不断影响左右着人们的观念、审美和需求。教育领域在这样的前提下,不断发生着新的格局、模式等方面因素的变化,其中音乐专业教育尤为明显。20世纪以来,新的音乐表现形式音乐语言不断更新,由此引发的音乐创作手段不断发生实验性的变化。而人们对音乐的了解掌握运用也在日益增加,

  • 标签: 基础理论 更新 音乐专业教育 内容 课程 和声
  • 简介:涉及的问题要比律复杂得多,律只是某个乐官在治礼作乐的过程中搞的一些基本理论,影响面不大;乐则涉及全部音乐生活中最具体的问题,历朝历代讲音乐,就必须接触它。

  • 标签: 中国音乐史 乐学 律学 讲习班 专题 暑期
  • 简介:从教育思想史上的意义上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时局,使得教育思想得以多元化。学风推索简洁明理,博采众家之长。在教育目标方面,倡导“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的培养。在音乐教育方面,这一时期是思想大发展的时期。琴的广泛实践,以及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的出现使这个领域的思想争鸣趋于高潮。此后,严之推强调“德艺周厚”的音乐教育思想,其目的已不是纯粹以体现“圣人”趣味,而是已“经世致用”为目的。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琴学 音乐教育思想
  • 简介:旋律发展仅强调统一是不全面的,虽然能使旋律形成风格,但也会使旋律似死水一潭缺乏生气,所以旋律即使在运用以统一为主的手法时也应尽量渗透对比性。如变化重复、模进、对应手法都在统一中糅合对比。但旋律发展并不是平铺直叙的,

  • 标签: 旋律学 对比性 手法
  • 简介:自由乐段就是不规整乐段。自由乐段大多是在规整乐段的基础上变化而成。自由乐段常能不落俗套,产生新意。自由乐段大致有两种情况:

  • 标签: 旋律学 乐段 自由
  • 简介:文章讨论三个问题:一、针对艺术以及相关专业学科面临的结构性问题,讨论如何通过艺术方式去面对艺术作品并进行艺术表述?二、针对音乐介入艺术门类相关学科之中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的优势,讨论如何处理文化艺术、艺术音乐、音乐音乐的关系,进而,再通过艺术学前提切中音乐,以提升音乐自身的艺术资质?三、针对艺术音乐以及音乐之后音乐之所以是的可能性,讨论音乐的艺术起源、音乐的审美发生、先验声音的感性显现、声音经验的先验表述、音乐音乐共生。

  • 标签: 音乐艺术特性 艺术学前提 音乐学策略
  • 简介:伍国栋先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接受西方民族音乐学理论的学者之一。他有深厚的传统音乐研究功底,在引入外来学术理念的同时将其消化吸收并用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探索的实践之中。经过多年对民族音乐学学术理念系统梳理并加以夯实,然后将既有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研究民族音乐两种学术理念整合,从而形成"中国民族音乐"的学科理念,从初版《民族音乐概论》到增订版凸显这种崭新的面貌。他的探索具有开拓践行意义,引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研究走向深入。

  • 标签: 伍国栋 中国民族音乐学 开拓 践行 学术榜样
  • 简介:文章就《上海工部局乐队史》一书的写作讨论了三个议题:其一,音乐上海:工部局乐队史的多元阐释;其二,资料写作:碎片化的历史建构;其三,语境意义:帝国流散、都市空间文化政治。继而提出对于“音乐上海”的构建述求。

  • 标签: 《上海工部局乐队史》 “音乐上海学” 新史学 流散
  • 简介:文章以作为“人”的音乐家为研究中心,着重考察了现代性条件下音乐家的社会身份建构和转型的相关过程现象。作者认为,启蒙运动时期所形成的音乐现代性思想观念和社会机制催生了音乐艺术的自律性,音乐家作为自由艺术家的现代社会身份建构正是这种自律性所带来的后果。随着现代性在19世纪至20世纪音乐生活中的不断推进,音乐家的社会身份定位经历了上下起伏的转型和变迁,同时也反映出现代性进程具有正面效应和负面异化彼此交错的内在矛盾。

  • 标签: 音乐现代性 音乐自律性 自由音乐家 社会身份 音乐社会学 音乐人类学
  • 简介:本文以美国多所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发展为比较研究的对象,论述了这些学校在音乐教育专业改革的特点,包括完善培养目标,立足基础教育,重视实践能力,大力促进就业,重视课程更新,优化课程形态,提倡跨学科学习,倡导以人为本的学习,实行制度改革。这些理念的指导下形成的卓有成效的实践,可为我国的音乐教育专业的建设和改革提供国际视野和参考范例。

  • 标签: 国际视野 比较研究 音乐教育专业 发展趋势 培养目标 实践教学
  • 简介:中国现代音乐主要是指"五四运动"以后发展起来的音乐艺术,它是时代发展变化的重要表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音乐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文化的变革、外来音乐的冲击,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艺术,即现代音乐。

  • 标签: 现代音乐 音乐特色
  • 简介:<正>理念是世界万物的来源,它的产生改变了世界的状态。一个没有正确发展理念的国家或民族,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一个没有创新理念的国家或民族,则会慢慢在世界上消失。因而创新教育理念,完善教育系统,俨然成为了我国现代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众所周知,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应试教育是我国建设初期的主要教育模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逐渐取代了应试教育的地位,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主流趋势。眼下我国正在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而其中首要因素就是教育理念的转变。素质教育是一个新兴的教育理念,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天赋为基础,以提高受教育者综合

  • 标签: 教育新理念 现代教育改革 教育模式 现代化建设 教育事业 教育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