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身体作为建构空间的重要维度之一,在20以来的建筑学中呈现出众多的差异性视角,进而形成了对建筑本体的多重解读。这个现象不仅源于20建筑学内部历史理论的繁荣,更呈现岀20哲学、批判理论、文化研究等思想领域对建筑学的影响。以身体作为平面,我们可以切割出建筑学与20众多思想观念之间活跃交织的截面。

  • 标签: 20世纪70年代 建筑学 列斐伏尔 身体 享乐 离散
  • 简介:安塞姆·基弗是著名的德国当代艺术家,作品以面貌多变,以及深邃的思想性和观念性闻名于。基弗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将个体体验与历史记忆融合在一起,不但对二战后德国复杂的身份政治进行了清晰的表达,更对日常生活的精神性进行了探索。本文主要关注基弗1993移居法国之后的作品,并以物质的形态转变为切入点,试图对其作品有初步的了解。

  • 标签: 转变 精神性 炼金术 废墟
  • 简介:蔡国强往往被看成是靠贩卖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而成功的中国艺术家,的确,焰火是蔡国强最重要的艺术媒介,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证明他已将焰火玩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的《草船借箭》和《收租院》也只有谙熟中国文化历史的人才能品出个中意味。但是,长期在海外生活、饱受国际文化熏染的蔡国强也越来越自觉地将艺术表现的主题扩展到整个人类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他的《不合时宜:舞台之一》取材

  • 标签: 装置艺术 中国四大发明 艺术媒介 蔡国强 装置作品 能品
  • 简介:一、东京圈公共艺术发展背景(一)、东京圈的发展与公共艺术设置"东京圈由东京都与相邻的3个县(埼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构成,人口占日本总人口的约30%。"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开始了大规模城市复兴计划,从1958到2000,

  • 标签: 公共艺术 20世纪90年代 东京 第二次世界大战 发展背景 城市复兴
  • 简介:在1996出版的《艺术与艺术家词典》(DictiornaryofArtandArtists,EdbyNikosStangos,PublishedbyThamesandHudsonLtd,1996,London刘礼宾亭沈莹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10月北京第1版)里,装置艺术(InstallationArt)一词的定义是:"为美术馆或画廊的室内空间或室外特定空间和地点创作的临时性多媒介、多维度、多形式艺术品。装置艺术仅存在于被安装起来的时候,但可以在不同的地点被复制。这种作品是‘在一段时间中’被感知到,它们不像传统艺术作品那样被‘看到’,而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被体验,并与观众互动。"

  • 标签: 装置艺术 沈莹 艺术作品 HUDSON 装置作品 谷文达
  • 简介:20中后期是中国文化艺术嬗变求新的阶段,特定时期的文艺思潮变化对中国绘画艺术的现代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山月就是以这场民族文化重建为奥援,自觉自新地去探究现代中国画的语汇建构的特点,得以融入新时期的文化体系中,本文主要以关山月建国初期的写生经历为中心,以艺术家个案的形式讨论2050中国画发展变革的历程。

  • 标签: 新变 思想资源 改革 争论 中国画写生
  • 简介:中国现代雕塑发展史上,2090是一个独特而重要的时段。本文从2090的人物雕塑作品入手,对该时段雕塑创作中出现的平民化与戏谑性两大思潮进行深入剖析,以期揭示出当下具象人物雕塑创作背后深刻的社会观念。笔者认为,2090中国的人物雕塑在题材上是平民化的,而在雕塑语言上也出现了通俗化倾向。在观念表达上,雕塑家在表达自己观念的时候却采取了一种戏谑性的方式,而波普和艳俗也成为90人物雕塑中最常见的两大艺术手法。

  • 标签: 中国人物雕塑 平民化 戏谑性 波普 艳俗
  • 简介:中国国家博物馆在新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活动的演进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2060,由于原有美术作品对于革命历史的某些阶段和事件缺乏充分表现,且政治教化诉求已成为美术作品的一个重要功能和评判标准,因而19654月到19664月期间,中国革命博物馆组织了第三次革命历史题材美术的创作活动。此次创作活动的突出特点是:一、通过学习毛泽东著作,探讨过去创作中的问题,并“认真地进行世界观改造”,后来发展到要以毛泽东思想作为武器来指导一切工作;二、在分配画题后,创作者按照题材需求深入到农村、工厂、部队去体验生活;三、画稿要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审查,但最终完成并保留下来的美术作品数量甚少。

  • 标签: 革命历史画 毛泽东著作 毛泽东思想
  • 简介:本文旨在对20西方绘画造型语言演变过程进行梳理,从中厘清造型语言的发展脉络。历史上绘画造型是如何演变的?新的造型语言是在什么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出现?对推动艺术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种历史常识对当代美术学院造型基础教学有何指导意义?本文将依次进行粗略的探讨。

  • 标签: 造型 语言 演变 脉络
  • 简介:唐代书画的评鉴与研究,最初是以传世品和文献为依据的,推进20书画的研究得益于考古新发现和敦煌文书大整理。考古出土的唐代壁画和绢纸画为辨析评价传世唐画的笔法样式,时代风格乃至整体艺术成就提供了学术依据和年代支持;海内外历史学界对敦煌文书的系统整理,带动了唐代书法的研究,唐代写经书法风格的形成与抄经手临习二王书法的风气由敦煌卷子《兰亭序》和《智永千字文》临写本的发现打开路径,书法研究逐渐深入到唐代书家的“楷书字样”和“唐人尚法”的文化精神。唐代书画研究的新进展对于唐代书画理论的再认识又提供了条件。本文是一篇有关唐代书画研究的学术评述,以国内外有推进学术研究的成果作为评述的基点,重要的学术观点、研究方法在文中作了归纳和提示。

  • 标签: 唐画 干禄字样 经生体 张彦远
  • 简介:19中期,中国的鸦片战争(1840)和日本的明治维新(1868),使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这是封建社会向现代国家的一个转变。尽管中国的被迫“开国”比日本要早近二十年,然而日本推行的“文明开化”的政策,使其能够迅速地脱亚人欧,成为当时东方的资本主义国家。近代的日本成为中国学习西方的间接桥梁和窗口。近代史除了“弱肉强食”的殖民侵略外,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中、日两国都面临如何吸收、平衡和融合东西文化这一问题。

  • 标签: 招贴艺术 19世纪中期 资本主义国家 东西文化 明治维新 鸦片战争
  • 简介:关山月于1954、1956两赴北京,创作了二十多幅写生作品,既有城市形象,也有公园和京郊景致。同时期在北京进行写生创作的还有李可染、张仃、郭味蕖、古元等北京地区画家。他们是如何选择视觉主题的?又是如何经营画面、选择技法来实践符合新社会现实的风格?作为新都视觉形象的重要形式,绘画与摄影、电影、画报、游览图书、海报招贴上的城市视觉风景会有怎样的影响与同构?本文试图探寻一个问题,即,综合50北京建设的历史文献与广泛的视觉材料,来阐述艺术是如何调整其自身的观念与形态、重塑或调整其构成来匹配社会与政治的变化,“阶级”、“意识形态”、“景观”与新的视觉文化是如何在绘画上或隐或显地留下印记。

  • 标签: 生产之城 北京公园 阶级转向 视觉文化 艺术社会史
  • 简介:庞薰琹、吴作人、孙宗慰、关山月2030、40的写生及其创作的研究,是对四位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专题性、断代式的比较,应该说是一次对具体艺术家个案进行交叉、比较与延伸的研究性项目.这一研究主题以选样或者说是切片的方式对中国艺术家在抗战的背景下所掀起的第一次到西部边疆地区写生、创作的浪潮,进行客观、对照式梳理,从而在对20中国艺术这一创作的新方式与新题材研究的基础上,延展到对20中国艺术的特殊性与价值的思考.这是对单纯个案考察后关联式的探求,所用的方法是从个案到个案与个案之间的比较研究,再到对时代特点的总结.笔者将这种方法称作“以个案勾勒整体”,用一个更为形象的中国词语来形容则是“一叶知秋”。

  • 标签: 西部之行 民族学 边疆问题 写生
  • 简介:一、天津花鸟画教学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天津自明朝建卫以来,有着六百多年的悠久文化历史。这里不仅是北方重镇、军事要塞,又是工商大埠,人口众多,文化繁荣。由于长期受到帝都文化的影响,文化积淀深厚。近代天津又是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西方列强的入侵也促进了西方的文化传入,因此这里又是中西文化融汇之地。

  • 标签: 教学体系 花鸟画 天津 20世纪 文化历史 西方列强
  • 简介:  约翰森在中如此记述:战后欧洲的雕塑,从贾科梅蒂的存在主义空虚与幻想、个人与空间的压迫的形象,到英法艺术家的传承、突破,到对金属,非具像的探索,直至意大利艺术家对传统与现代的方法在具像作品创作中的尝试都透射着现代主义的自觉的吸纳、改造与尽媒介之可能而不断向前推进的努力.……

  • 标签: 媒介探索 探索本体 本体超越
  • 简介:20颇具影响的学术流派古史辨派在史学界掀起了一场疑古辨伪思潮。其影响也直接波及到了书学界。有关《兰亭》的考证、辨伪及其失而复得的传奇经历早在唐代《兰亭记》里就已全面记载。而2060的兰亭论辨乃是书学界乃至学术界人士对《兰亭》的一次综合性讨论研究。这表明书学研究已汇入学术研究的主流。本文通过对兰亭论辨的学术思想、论辨方法、学术意义等多方位的阐述,逐渐认清了兰亭论辨在当代书学研究中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感到建立书法文献学和制订书学研究的学术规范的迫切性。

  • 标签: 古史辨 兰亭论辨 书学研究 书法文献学
  • 简介:本文就老上海月份牌广告画进行系统研究与探讨,提出月份牌广告画是西洋广告画本土化的结果,是高度商品化下的产物,它与时代特征紧密结合。本土化、商业化、摩登化、通俗化、艺术化是2030月份牌广告画的五大特征,也是当代美术设计的宝贵财富。

  • 标签: 月份牌 30年代 老上海 广告画
  • 简介:20初,中国社会开始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新式艺术教育兴起,美术院校中对于美术史的教学与研究变得异常重要。以姜丹书、陈师曾、潘天寿、郑午昌、滕固、傅抱石、俞剑华等人为代表的美术史家在20初撰写了一批中国美术史著作,开创并构建了中国现代形态的美术史学。本文以陈师曾的《中国绘画史》、潘天寿的《中国绘画史》、滕固的《中国美术小史》、郑午昌的《中国画学全史》、傅抱石的“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为例,重点探讨当时美术史家普遍关注的美术史的分期问题,试图通过对这一问题探讨来考察各个史家的艺术史观和方法。

  • 标签: 20世纪 中国美术史学 美术史分期
  • 简介:奥地利历史研究所,我在网上搜到这张照片很珍贵的,是1892,这个历史研究所传统一直在20延续下来,艾特尔贝格尔上任以后,物色到了当时的艺术鉴定家陶辛,西克尔任命为美术史教授,这个在当时,距现在100多年之前,他的做法是非常有远见的,而且非常超前。现在历史研究越来越注重图像研究,以前的艺术学家就关注文字,现在的艺术研究越来越多的关注于图像。

  • 标签: 维也纳学派 西方美术史 历史研究所 鉴定家 克尔 李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