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1 个结果
  • 简介:<正>表现性是所有形态及历史阶段的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可以说,艺术之所以出现就是由于人类有表现的意志。但在人类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表现的方式、内容及人们对这一概念的认识是在不断演变的。这一演变恰与人类精神的进化与对自身价值的愈来愈深入的认识过程相契合。本文试图对这一发展过程作一简要探讨,以说明表现的前现代形态及其何以成为20世纪艺术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及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 标签: 艺术家 现代主义 绘画 抽象表现主义 古典艺术 表现性
  • 简介:卢瞬飞绘画表现的树林流露出一种强烈的心灵家园的寓意。这种追求是在不自觉中产生的,而实际上就其个人而言,这是极其真实的心理感受的空间。他曾经从商;办过教育做过校长;也曾在国外漂泊求学;现今又重新绘画。这些"遭遇",大概都是在一种自在和偶然中发生和经历的。正是这些真实使他在一种无意识的生活中,看到了绘画艺术人性的光彩和力量。

  • 标签: 活得自在 瞬飞 自在真实
  • 简介:《王安定造像》立于北魏永平四年(公元511年).释文为:“皇魏永平四年岁次辛卯十月十六日.假节督、华州诸军事、征虏将军、华州刺史安定王,仰为亡祖亲孟太妃、亡考太傅静王、亡妣蒋妃,敬造石窟一躯.依岩褒宇,刊崇冲室,妙镌灵像,外相显发,工绘严仪,凝华紫极,敬恃此福,上资先尊.咸使舍此尘躯,即彼真境,□趣六通朗嘱□□值遇□□早登十地,又愿居□□□□祥照□永作山河,□□□世一切含生,普同斯愿.”

  • 标签: 品读王安定 方圆自在 王安定造像
  • 简介:"墙"一个实际的建筑物,它区分空间也创造空间,它在区分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距离感,让墙里的人显得更孤独,墙外的人更渴望。而一个女性对于"墙"的体会如何,当一个女人站在墙边,低眉俯首,她是渴望墙外的自由,还是惧怕墙外的改变。在匈牙利的女艺术家LiliQrszag的绘画中,墙成为了艺术家作品中一个显著的符号,被多次运用,空无一物,洁净而规则的墙面上只有砖石的纹理,一个女性在规矩的近乎洁癖的墙壁之前,静静的站着,或试

  • 标签: Lili Qrszag 一个女性 低眉俯首 距离感 一个女人
  • 简介:中国油画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发展,即80年代中国油画的语言学习期,90年代中国油画语言的发展期。实际上。在80年代的油画中,属于现代主义类型的绘画作品已经试图通过触及存在而达到精神的独立,对于形式的迷恋本身就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但是,由于现代主义过多地受西方绘画形式的直接影响,在表述精神超越时遭遇了形式的反弹,这种超越就不仅不能持久,而且越发淹没在形式自身的泥潭之中。过分注重形式是有一定危险的,如康定斯基所言:“借用他人的形式,无论在批评的领域,在公众之中抑或在艺术家之中,都是一种犯罪或欺骗。……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在感动与体验,艺术家必须遵循内在的真实性:在利用形形色色’他人’的形式时,必须对己而言是内在的具有必然性的形式。“80年代无论从油画家的艺术创作到主导中国油画的发展方向的全国性油画展览.以及美术院校的油画教学等方面都无不以正宗的西方油画的语言形式为榜样,纯化油画语言成为这个时期美术的一大特色。这就造成在绘画语言价值认识上的普遍关怀制约了艺术家作为社会文化代言人的批判意识和启蒙精神。无论是“伤痕”.还是“反思”的宏大叙事.以及各种反映整个时代社会变化的主题和题材.都明显受到西方古典绘画的叙事性文学性描述的创作方式的影响。

  • 标签: 中国油画 图像特征 自在 自为 80年代 西方油画
  • 简介:最初的绘画,仅仅是一条线,圈住阳光照在地面上的人影。靳尚谊先生在近年的油画创造中对于线的把握,仿佛是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油画探索之后,又回到绘画最初的状态。1912年,法国著名诗人、艺术评论家阿波利奈尔在短文《现实·纯绘画》中,谈到了艺术的永恒性问题,在他看来,绘画上的和谐就是主题,"主题是‘永恒的',而且在行家看来,必须贯穿作品的始终及其全部技巧"。如同阿波利奈尔所言,绘画的永恒,依赖于画面的和谐,和谐在绘画中是纯粹的造型和视觉的弹性。

  • 标签: 靳尚谊 油画语言 阿波利奈尔 油画艺术 艺术评论家 维米尔
  • 简介:自然,作为打开艺术情感的钥匙,以其无限的丰富性给人们提供了许多的隐喻,画家通过对自然隐喻的描绘表现种种复杂的关系。自然满载着形式,为画家对美与真实的追求输送着营养,在画家那里,孕育着一个又—个灵感。

  • 标签: 绘画艺术 艺术情感 写实主义 自然物象 精神意识 艺术形象
  • 简介:自然”见于《老子》凡五(十七、二十三,二十五、五十、六十四诸章),而以二十五章“道法自然”为论最高,盖“人”、“地”、“天”、“道”皆为趋至极境之进阶。老氏形上为学,而庄周多有文学化的表述,其与“自然”相同之比况有“朴”(未遭斧斤之原木),“素”(未染之帛)、“木鸡”、“天籁”、婴儿。

  • 标签: “道法自然” “自然” 《老子》 “地” “天” “道”
  • 简介:展览的标题“后自然”暗示了自然环境本身的变化和人类对自然之理解的变化。持续的人类入侵已对环境造成了永久的改变,许多学者也因而宣称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地质时代——人类纪。浪漫主义将自然视为未经沾染与开垦之地的观念如今已难以成立:这一概念中也凝聚着多重意识形态痕迹,甚至有虚假之嫌。人们随即意识到,自然并非一个整体的独立存在物,也不是某种上帝的世俗馈赠,而是由生活在地球之上,包括生物和非生物、有机和非有机生物在内的数十亿存在物所共同构成的层次丰富而相互交叠的世界。

  • 标签: 自然环境 地质时代 意识形态 浪漫主义 有机生物 非生物
  • 简介:有人问我:“艺术以什么最难?”答曰:“书法最难。”何以故?难在点画黑白直达天人宇宙,难在矻矻以求几十年竟茫然不获。当今书坛,聪明者多矣!依赖传媒手段的高度发达,一些不容易见到的珍贵遗迹已变得垂手可得。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历史

  • 标签: 自然 读书
  • 简介:我解读程克的油画,是从第三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油画评选现场开始的。其中有一幅风景油画吸引了我的目光,画面表现的是黄土高原的一个片断局部。沉甸甸的厚重和舒缓的笔触,近于黄灰的单纯色调,画风自然质朴。这幅油画在国内青年画家普遍追求油画当代技和艺的表现的境遇中,反而显现出了作者对朴素艺术格调的追求和表现出的艺术感染力。在此我并非说明程克身在艺术潮流之外。回顾以往历代油画大家创作的非常质朴的艺术作品,无不具有绵长持久的艺术感染力量。面对着夏尔丹笔下的家庭器物,米勒表现农村劳作

  • 标签: 当代中国油画 艺术感染力 自然物象 朴素 风景 艺术样式
  • 简介:吕红英,笔名亚英。女。1959年出生于广东南海。师从陈永锵先生、李魁正先生研习花鸟画。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课程班李魁正花鸟画工作室。现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市番禺区美术家协会理事。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美术展览。

  • 标签: 广州市番禺区 美术家协会 中国艺术研究院 自然 研究生课程班 协会会员
  • 简介:<正>实践是知识和智慧的源泉,任何艺术的创作都源于实践,源于对生活的体验。实践是行动,体验是心动。作为少儿认识世界、表现内在体验的一种创作活动,少儿绘画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对世界、对周围事物身心两方面的个性化体验,少儿美术创作就是一

  • 标签: 周围事物 内在体验 美术创作 创作活动 陈思思 指导教师
  • 简介:在我生活的经历中,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当我回首往事时,才发现,原来命运在指引我前进的同时,又不断出现某种连我自己都不能理解的事物,它们要么是给我提出问题,要么是一些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看似偶然的因素。大学毕业以来,先后从事美术教师、美术编辑和现在的大学美术教师的工作。在此过程中得到过很多出色的画家,如包世学、莎纳巴特尔、妥木斯、巴雅尔、奥迪、云希望、侯德等的指导和鼓励。

  • 标签: 云希望 包世学 维亚尔 美术教师 夏加尔 妥木斯
  • 简介:艺术的自然,首先从审美内涵来看,它不是天然;其次,从艺术创作来看,也并不是“自然地表现”,而应该是“表现得自然”,书法不同于写字,书法是书法艺术自觉以后的事,皿及所谓的“民间书法”,不是真正的艺术,只具评价学上的意义,其中的美当属天然之美,而书法艺术的自觉和发展过程就是对原始形态美的选择、加工、改造,而从天然走向自然,正是艺术发展的方向,规范的形成是艺术自觉的标志,规范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把握规范

  • 标签: 书法艺术 艺术创作 艺术自然 审美内涵
  • 简介:自然者非圣非贤,无文无语,何以为师。师者传道释疑解惑者也,自然以其形迹示于人,行传道释疑解惑之能,不言而声高,不文而彰著,与师无异,且有师所小为,师所不能为者。以今日之艺术视之,尤为叮师者一物一式,常在常新,各美其美,且近且远也。

  • 标签: 道法自然 画论 解惑 传道 艺术
  • 简介:设计的历史是从装饰、材料到造型等各个方面,全方位的师法自然的过程向自然的学习.在设计自始至终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通过感觉直观的世界.发现自然蕴涵的本质、吸取其灵感,并通过主体的再创造过程,产生一种符合“自在自然”和“再造自然”双重标准的新型事物,这种新型事物也就是我们从事设计活动的产物:人类历史上传承下的许多优秀作品都是师法自然的结果.下面我们一起再重温历史,感受这一永恒的主题。

  • 标签: 师法自然 和谐共生 人类历史 设计活动 创造过程 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