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4 个结果
  • 简介:书法美学理体系具有逻辑自洽性和历史开放性的特点,是历史和逻辑的有机统一。其内容包括两类四部分:两类即书法美学史和书法美学理;四部分即书法美学史、书法美学原理、书法美学文化和书法美学技法,后三者是书法美学理的进一步展开。在此框架之下,对当代书法美学理体系的研究现状进行评述,并结合当代书法美学理研究的成果重新定义书法美学史、书法美学原理、书法美学文化、书法美学技法的概念内涵和研究对象。

  • 标签: 理论体系 书法美学史 书法美学原理 书法美学文化 书法美学技法
  • 简介:引入《创造学》课程是时代的要求;设计的本质是创造、设计多样性及限定性的工作特点要求设计师掌握创造的规律和方法;设计教学的目标是要将学生培养为职业设计师,《创造学》是研究创造规律和方法的科学,因而要在设计教学中全面引入《创造学》课程。

  • 标签: 创造性 创造学 设计教学
  • 简介:康有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思想核心是西方进化论学说,他的“维新变革”的进化论思想已成为其思想核心,并且他所有的思想无不围绕“维新变革”运转。他的《广艺舟双楫》碑学理也是如此,无疑是西方进化论这一思想影响下的产物,也就是说《广艺舟双楫》的碑学理思想导源于西方进化论学说。

  • 标签: 康有为 碑学理论 维新变法运动 进化论 《广艺舟双楫》 书法
  • 简介:本文旨在采取另一种范式叙事方式,将艺术人类学理范式从人类学理范式中独立清晰出来。同时将艺术人类学活跃时期的20世纪90年代至当代的艺术人类学思潮,置于艺术人类学学科史的长河之中透视。理解艺术人类学从文献到器物,再到艺术文化意义研究的历程,分析艺术人类学从历时共到时再到互动的变化,剖析从审美到社会再到文化的范式取向。叙述艺术人类学主要理论范式,即古典进化论、传播论、历史特殊论、功能学派、结构主义、阐释人类学、反思的艺术人类学范式。同时,在繁缛的跨学科中厘清艺术人类学的不同文化取向,即审美取向、社会取向及文化取向研究。

  • 标签: 艺术人类学 理论 范式 取向
  • 简介:主题学多是探讨图像的母题与主题的相关问题,我们把主题学作为一个方法运用在艺术史学的研究中,用分析艺术主题流变的因果和规律来探讨艺术史的变迁和演进,寻求一般艺术史学研究所遮蔽的主题问题和主题变迁的原因对艺术史学的影响,由此建构主题学介入艺术史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

  • 标签: 主题学 艺术史学 主题 母题
  • 简介:孙过庭《书谱》通过论证视角的三重转换构建了逻辑严密的书法理论体系。三重转换即书法本体观向情感表现观的转换,情感表现观向艺术辩证观的转换,艺术辩证观向生命辩证观的转换,这种转换既是理论体系的建构也是审美境界的不断提升。其重要的理论贡献是打通了艺术辩证和生命辩证、心性境界和审美境界之间的关系,并开创了由心性论来评价书法艺术风格的理论先河。

  • 标签: 《书谱》 理论体系 情感表现 艺术辩证 生命辩证
  • 简介:契,即刻,在这个意义上古作“巢”。王力《古代汉语》解释曰:“用刀刻。诗经大雅绵:‘爰契我龟’。”我们不妨把与契刻有关的书法统称之为契刻书法。

  • 标签: 书法理论 契刻 体系 《古代汉语》
  • 简介:'绘事无新旧'的观点是金城对以西方绘画改造中国画,以及不依传统'古法'而创新中国画的否定,同时也是对中国绘画传统以及中国画自律发展的肯定。金城的'新旧观'为'传统派'的现代性演进提供了理论依据,虽然并没有对革新派、改良派以及折中派产生多大的实际影响,却在理论上与他们拉开了距离,体现出这一时代知识精英的文化自觉

  • 标签: 中的新旧 学理论 守成通变
  • 简介:中国书法在其早期发展中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模式-“摹古派”与“任情派”;张怀Guan在两种模式之外,又提出了书法艺术的“第三条道路”-“自然派”。自然派的艺术理想在“通过书法艺术笔墨表现语言的拓展和再创造,确立自然在书法艺术表现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对大千世界自然气象的抽象摹拟和概括表现,再现自然生命的神奇浑壮之症状,借此感化、净化心灵,实现书法艺术由追求悦目之形的”技“向介入社会文明进化、”赞天

  • 标签: 张怀Guan 书法艺术 书学理论 学术研究 创作模式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中西艺术精神的异同之处,对中西艺术精神本体进行比较研究,在彼此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融合与创新的发展过程中,取长补短、去伪存真,促进中西艺术精神在更高的层面上,相互借鉴、发展,为我国新时代艺术创作发展方面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提供可参考的学术资料。

  • 标签: 中西艺术精神 本体比较 天人合一 主客相分 艺术融合
  • 简介:作为20世纪著名的美学家、现代艺术的维护者,阿多诺和格林伯格都从各自角度敏感地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过分析,在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对精英主义趣味的推崇、对艺术自律的追求等观点中,两人的思想存在很多相似性,但就理论阐释的出发点和目的而言却差别很大。因此,本文旨在论述阿多诺和格林伯格现代主义艺术批评中的主要观点,比较两人思想中的相似性与差别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其理论形成的背景及其现代主义理论的不同内涵与范畴。

  • 标签: 文化工业 庸俗文化 艺术自律 先锋派
  • 简介:针对新时期以来我国艺术学史的梳理,需要明确其交织出的两条主要历史脉络,一条是艺术学理从“自发”走向“自觉”的发展途径;另一条是按照学科设立体制形成的艺术学理学科的发展途径。涉及前者的史学问题比较复杂,涵盖自新时期以来艺术学理演变历史进程中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探讨。后者关于艺术学学科史的问题则较为直接,这是对一个学科发展路径的考察。从学科史研究来看,不仅可以全面了解艺术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增强对学科性质、学科定位、学科价值及学科作用的认识,而且更可以了解学科发展规律与趋势。同时,也将从学科史的角度拓展对我国新时期以来艺术学史整体发展格局的认识。简而言之,本文试图从艺术学学科设立的历史和艺术学理演进的历史这两方面,来考察新时期以来我国艺术学史的发展状况,为完整论述中国现当代艺术学史作进一步的跟进探究。

  • 标签: 新时期 艺术学学科 艺术学理论 发展历程
  • 简介:熊秉明先生远在巴黎,却长久以宏扬中国文化为己任,使我们这些后辈钦之佩之。大约是十年前在熊先生的同学翻译家罗达仁教授那儿见到由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出版的熊先生大著《中国书法理论体系》,借回家中,细细阅读,还把书里一些精湛论述作了笔记。后来在《美术史论》、《中国书法》等刊上多次读到熊先生华彩文章,其中觉得最过瘾的莫过于《张旭与狂草》一文了。当时就想写点什么,但为琐事所累,一直拖到了今天。熊先生早年就读于西南联大哲学系,后留学法国巴黎主修哲学,转习雕塑。平素坚持写诗、作画,

  • 标签: 中国书法 熊先生 熊秉明 理论体系 仁教 古典精神
  • 简介:当今的时代,经济科技的高度发展,并没有解决人的精神归宿问题,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势下,文化的多元化成了大势所趋。新兴的观念艺术、装置艺术和多媒体艺术,有其必然出现的逻辑;旧有的架上艺术——包括中国的卷轴画也有其不可能被取代的价值。非架上的新媒材艺术与架上的传统媒材艺术的并存,正是文化多元化的特点。二者间的张力、互补与渗透,既有利于艺术的发展,也顺应了不同受众的需求。

  • 标签: 中国画 现代理论 文化多元化 观念艺术 经济全球化 论坛
  • 简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学习者自身对知识进行建构的过程。即学生经过学习、实践与反思,其经验系统发生了重组、转换或改造,由此形成了建构出的学习结果。这一理论对服装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及借鉴意义。一方面,基于服装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特点,实践训练是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驱动力量;另一方面,通过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促使学生通过实践和反思来建构知识体系,最终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协同整合。

  • 标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实践教学体系 服装专业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教学改革 专业教学改革
  • 简介:作为第四届“东+西”国际大学生海报双年展终评国际评委主席、来自德国的国际图形设计大师、设计教育家莱克斯·德文斯基(LexDrewinski)教授来到武汉,参与2012湖北美术学院“世界著名科学家来鄂讲学计划”交流项目。莱克斯·德文斯基是一个纯实用主义现代海报图形设计大师,他用极度精确的艺术思维填补形式上的极度简化,其作品图形语言朴素而平面化,社会化的公益主题海报充分体现出图形语言的震撼力与感染力,同时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透过莱克斯·德文斯基图形语言及教育理念的研究,在探索东西方设计与设计教育思想的融合和碰撞中,拓宽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国际化视野。

  • 标签: 莱克斯·德文斯基 图形语言 教学理念
  • 简介:本文针对现当代美术理论界对"以大观小"理论阐释的失误以及中国画空间理论研究的现状,从新的视角,鲜明地提出自己的新观点.主张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中,建构中国画空间结构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 标签: 以大观小 思维智慧 视觉经验 层次空间
  • 简介:蔡元培是二十世纪学贯中西的著名教育家,他在1917年上任北大后发表的就职演说中提出治学为本、砥砺德行和尊敬师长三条主要学习宗旨。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对中国近代教育影响巨大,"以美育代宗教"一说拉开了中国近代美育的帷幕,通过美学现代性和社会现代性的整一,由民族文化、个人主体性和道德性挖掘,对审美教育的非功利性强调,蔡元培以研究为本和艺术启蒙的思想开创了中国现代性文化中心和中西融合的局面。

  • 标签: 内在 超越性 文化学统 美育 审美现代性
  • 简介:20世纪中叶,浙派人物画的参与者们有感于契斯恰科夫素描体系作为浙派人物画造型基础训练的一种手段,在向中国人物画转化的过程中存在矛盾和困难,他们对契氏素描进行了改造.本文分析了浙派人物画对素描的定义,对线条和明暗、形体和结构,空间和透视等要素的认识,以及素描训练的方法,从而梳理出“结构素描”作为一套相对完备,并与中国人物画相适应的造型基础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实践方法.

  • 标签: 浙派人物画 结构素描 造型基础 契斯恰科夫素描体系
  • 简介:这篇文章发表于50年代初,是贡布里希用德文撰写的、最有特色的理论文章之一。其最大的特点在于,作者用如此短小的篇幅,却把内容和材料都十分丰富的艺术科学给我们交待得一清二楚。它不仅涉及了艺术科学的定义、描述了它的产生和发展,而且还批评了这个领域的各个流派的得失,最终指明了艺术科学的任务和目的。读完此文,相信莫雷利、里格尔、沃尔夫林和瓦尔堡等名字,对读者不再仅仅意味着名字。本文译自马丁·许尔利曼编《艺术的神密岛》[MartinHǖrlimann(Hrsg.):DasAtlantisbuchderKunst,Zǖrich1952],第653—664页。

  • 标签: 艺术科学 瓦尔堡 沃尔夫林 里格尔 贡布里希 利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