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国增弟有幸得从名师游,江文湛君教其不与前人苟同:郭石夫君诲其不与古哲苟异:张之光兄度其拓展画内外空间,于平凡岁月中透悟禅理.出入诗境,独行拔俗。国增唯唯,尊业师更尊造化历史。每日五时必起.冬晨画二小时见东方初白。寸阴是惜,不敢少懈。近岁,益悟画外功夫未深.夜读画论、题画诗词、名家画谱.陶冶气质.蒸馏精纯磨砺胆识.自师辈肩头起步。操练笔墨.苦耕砚田。偶临古画.若漫游大师肺腑.平处见其真.密处得其简,疏处咀嚼其繁.深处获其灵动.率真处得其本性。久乐无倦容.非言语文辞可以追溯。

  • 标签: 江文湛 非言语 画论 题画 笔墨 鲍国增
  • 简介:杨守(一八三九——一九一五),字惺吾,晚年号邻苏老人,湖北省宜都人,他是我国著名学者、史地学家、书法家、金石学家,擅长历史地理学,著作颇丰,与王念孙、段玉裁的小学,李善兰的算学,被誉为清代三绝学。而他收藏的金石、碑版的拓本,光精品就有数千种之多,特别是北朝碑版,是其收藏的核心,他曾自称;“我国好古家亦不多。……然酷好者通国不过十人。然好金者,多不好石好钟鼎者,多不好古钱.好碑者,多不好集帖;好集帖者,多不好碑。……弟于诸人中皆非第,而兼有诸人之藏。然弟钟鼎古钱,皆在下乘,唯碑与集帖,颇称博览,大约在诸公中亦能独树一帜。”(日下部鸣鹤《八棱砚斋随笔》)。

  • 标签: 杨守敬 诸人 集帖 碑版 不好
  • 简介:楊守爲清末民初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金石文字學家、目録版本學家、書法家,其一生勤奮治學,著述頗豐,書學著作、金石题跋等亦不在少數,爲清季書壇一大作手。本文通過札記的形式,對楊守金石题跋、書學著述等內容進行了考述與勘誤。

  • 标签: 《楊守敬集》 補書 題跋 勘誤
  • 简介:  浙派兴起于清代中叶,与皖派一起被称为清代最主要的两大流派,其开山鼻祖就是丁.  丁(1695-1765年),字身,号钝丁、砚林,有龙泓山人等别号,浙江钱塘(杭州)人.清代书法家、篆刻家,西泠八家之一,浙派创始人.好金石碑版,精鉴别,富收藏,曾搜访石刻,著成《武林金石录》.另著有《砚林诗集》、《龙泓山人集》.……

  • 标签: 丁敬篆刻 始祖丁敬 浙派始祖
  • 简介:清代的篆刻是由明代发展而来的。到了康熙、乾隆焦间(一六六二-一七九五),以丁为开派人物的“浙派”篆刻开始驰骋于以钱塘(杭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丁印风的来源与当时的金石学背景和他本人精于书法是分不开的。

  • 标签: 篆刻 丁敬 浙派 江南地区 金石学 书法
  • 简介:杨守,湖北宜都人。他"是一位在学术上有着多方面成就、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受到国内外人士极大尊敬的著名学者"。在书法研究方面,杨守理论与实践兼擅。他长于隶、楷、行、草诸种字体,在清末民初即颇有书名。其时"求书者踵接于门,日不暇给,继之以夜"。在日本,杨守书法及其书学影响巨大,日本书道界称他是"近代日本书道之祖",以他作为判断整个日本书法跨入新时期的标志;日本书法史家榊莫山将其对日本书坛的影响称作"杨守的旋风"。

  • 标签: 书法研究 杨守敬 近代日本 述论 碑帖 题跋
  • 简介:<正>东汉末期佛教传入我国,佛教艺术随之东渐,给中国丰富的雕塑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此时逐渐转入凿窟造像。南北朝时期造佛活动从天山脚下到黄海之滨,从陕北黄土高原到西南边陲,石窟建筑鳞次栉比,灿若群星。佛教美术迅速崛起。早期佛像均有头光、高肉髻,身披袈裟或裸上身,极少装饰,强调纯朴生动,不事繁缛,明显的看出既有

  • 标签: 造像碑 龙山石窟 佛教艺术 雕塑艺术 供养人 艺术魅力
  • 简介:庭尧以自己的方式丰富了中国画的肌理,扩大了笔墨的语言表现力,在绘画中,肌理指的是媒材通过工具或其他技巧作用于载体表现形式的独特效果,它是视觉艺术语言中最能发挥物质材料性能的方面。

  • 标签: 画集 情真 语言表现力 材料性能 艺术语言
  • 简介:楊守出生商人世家,早年熱衷科舉,7次落第。因爲參加科考,在京城接觸到一時的顯學金石學,遂醉心于此。楊早年在堅持學問的同時,也通過開館授徒、開辦紙行、買賣碑帖、刻書賣書等多種方式自謀生路。根據新近楊守研究公開出版物中列敘其治學經歷最爲詳該的湖北省博物館編撰印行的《湖北省博物館藏楊守書法》中'楊守大事記',筆者將楊守63歲以前的生平劃分爲三個階段,對其從事金石學研究和刻書、藏書和賣書的記載進行資料統計,得出三個判斷:一、楊守早年,其在金石學研究和刻書、藏書兩方面投入的精力基本上旗鼓相當;二、中年以後,楊在刻書、藏書方面工作投入的精力越來越多;三、48歲前後,楊在金石學方面的興趣和投入的精力漸漸讓位于刻書、藏書的工作。楊守早年憑着對金石學的樸素興趣,在自謀生路的科舉生活中堅持金石學研究,進而依靠它一而再再而三的行運。從最初在上海偶遇龔自珍之子龔橙的'慷慨如此',到'在武昌賣書頗得利',經濟上獲得了成功。在日本又因所携碑版'爲日本人所羨',以'以有易無'成就《古逸叢書》和黎庶昌的信任,並在黎的推介下部選爲黄岡教諭凡十餘年,在政治上獲得了成功。同時,楊守以其在日本所獲書籍,成就他中年及其後的文化和刻書事業,在文化上也獲得了成功。他以文化爲引領,熟撚的在政治、經濟、文化各個界別上轉换角色,最終成就了自己的文化學術地位。

  • 标签: 早年行迹 經濟來源 訪碑研碑 金石學研究 興趣的轉移
  • 简介:应向田园觅好诗——观李仕工笔花鸟画有感马也60年代初期,当李仕还是一个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学生的时候,他曾通过一幅《扁豆双鸭图》,一只鸭子在河中戏水,一架豆棚的棚上豆荚累累,花叶繁茂,棚前一只鸭子正在理毛,左上角题了两句自撰的诗:“何必东篱寻佳色...

  • 标签: 工笔花鸟画 田园 作品 视觉意象 审美感受 画家
  • 简介:东晋名相谢安深通书法,被王羲之称为“卿是解书者”,《晋书》记其善于知人。解书、知人的谢安,十分称赏王献之其人,品评王氏兄弟时,独赞献之“小者佳”;后来“甚饮爱之,请为长史”;加封太保后极力推荐献之任中书令,参与执掌“中枢机要”。

  • 标签: 王献之 谢安 重读 《晋书》 王羲之 中书令
  • 简介:谢安十分欣赏献之其人,为何在众多书学史料中,似乎对献之极为出色的书法才能并不看重?本文从“公当胜右军”一语入手,结合史料梳理分析,认为“谢安不重子”的观点存在误读和偏差,他对王献之书法的评价和态度,总体上一分为二、动态多元,但肯定和欣赏是其最终倾向和主要方面。

  • 标签: 谢安 终未 轻子敬 公当胜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