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8 个结果
  • 简介:本刊与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余辉先生进行专题采访,对话他近年研究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卷的学术成果。针对文物爱好者深入鉴析的愿望以及青年学生的研究需求,访谈分主题徐徐展开,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共计百余条,故此取名《百问千里》。文中夹以艺术史的研究方法和有关的学术调查、研究思路与相互讨论,并佐以珍贵的相关图片,进行连续刊载。在艺术史学界和出版界,这种发表学术研究成果的形式不啻是一种新的尝试,有待于诸位方家的赐正。

  • 标签: 图问 江山图 王希里
  • 简介:本刊与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余辉先生进行专题采访,对话他近年研究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卷的学术成果。针对文物爱好者深入鉴析的愿望以及青年学生的研究需求,访谈分主题徐徐展开,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共计百余条,故此取名《百问千里》。文中夹以艺术史的研究方法和有关的学术调查、研究思路与相互讨论,并佐以珍贵的相关图片,进行连续刊载。在艺术史学界和出版界,这种发表学术研究成果的形式不啻是一种新的尝试,有待于诸位方家的赐正。

  • 标签: 《千里江山图》 王希孟 鉴定委员会 问答 学术研究成果 故宫博物院
  • 简介:真有趣!大三时,我刻过一方闲章“中人”,没想到三年后,也就是求新疆的第二年真的“掉”进了“”里——我考取了“农村特设岗教师”,被分配到一所叫圪塔的农村学校支教三年。

  • 标签: 农村学校 教师 设岗 支教
  • 简介:本文作者旨在扭转当下山水画的创作中过分强调主体,削弱客体,从而使本体走向习气的弊端。首先通过嵩山写生,对写生观念进行重建;其次,对点线面三类皴法及颜色材料进行再认识;最后是对山水画本体的重新阐释,以此提示出“图像是通往哲学的通道”的奥秘。

  • 标签: 山水画 写生 嵩山
  • 简介:唐张彦远《法书要》《历代名画记》是中国古代书画理论、文献研究不可忽视的重要典籍。张彦远对自己的这两部著作也颇为自负,谓“得此二书,书画之事毕矣。”[1]自唐以降,对《法书要》之翻刻、传钞与讨论从未中断。现存刻本有明嘉靖本、王氏书苑本(金陵本)、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四库全书本;钞本有两种,皆藏于国家图书馆,一为吴岫(字方山、号濠南居士、室名尘外轩、嘉靖年间苏州人)钞本;另一种则因破损严重,难以稽核。

  • 标签: 《历代名画记》 书画理论 国家图书馆 文献研究 嘉靖年间 张彦远
  • 简介:董玄宰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固不可解,识见也是头等大事。素有将平日读书或“下乡”(浙美师生对外出写生或考察的习称)所知所见及所感所想记录的习惯,今择其一二可言者出,以与同道交流。随得随记,不计次第,只当休闲,不敢以学术衡之也。

  • 标签: 书法 《南北居知见录》 作品 张大千
  • 简介:黄河在我脚下。我立于邙山极目阁,在凝望、在沉思———中州,我的故乡,一个令人思接千古而倍感亲切的称谓,数千年的华夏文明正是从我面前这条宽阔而充满急流的母亲河起源。中州是灿烂而辉煌的华夏文化的摇篮,同时也是我所钟爱并为之付出了一生的书法艺术的发祥地———中国文化、中国文字以及基于文字和中国大文化的书法艺术与这块土地是如此地血肉相连和密不可分。人们如果问:“人类最伟大的创造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文字。”正是有了它,人们才记录下自己的思想,才有可能进行交流,才可能将思维引向深入,从而创造出了各种自然和人文的学科;我们中国是如此之大,各地方言不同,正是有了中国的汉字,整个中国便会沟通;华人已遍布全世界,正是有了汉字,全球华人才会亲如一家、血浓于水;我们的国家和文化延绵数千年而不像巴比伦、埃及和印度古老文化出现断层而湮灭,也正是中国文字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中国文字创造的同时,书法艺术也随即诞生———书法作为中国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已深深地融化于中国人的心灵和生命之中。我久久地坐在极目阁的围廊上,望着远方,中国文字与书法的历史一幕幕地闪现在我的脑海中……远在3000年前的商代,我们的先民们就已创造出了成熟的甲骨...

  • 标签: 中州书法 书法风云录
  • 简介:溶,1981年出生,天津市人。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包装设计协会会员,南开大学绘画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英国布莱顿大学绘画专业毕业,获艺术硕士学位。现任教于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艺术系。

  • 标签: 作品选 协会会员 绘画专业 南开大学 井溶 包装设计
  • 简介:2009年是当代中国书画大家、美术教育家孙其峰先生从艺82周年,也是其90寿辰。近日,《国画家》编辑部采访了孙其峰先生,孙老就当代中国画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花鸟画的推陈出新、写意与工笔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今将采访内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 标签: 孙其峰 访谈录 采访内容 美术教育家 《国画家》 中国画教育
  • 简介:李庆绿1973年9月生于广东揭西,广东华人书法院秘书长。系广州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委会委员等。

  • 标签: 硬笔书法 书法教育 作品 协会 广州 钢笔书法
  • 简介:上唐代张彦远编录的《法书要》十卷是历史上最早也是最为重要的书学文献选本之一,此书与其自撰的《历代名画记》都在古代艺术文献群体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亦是当下高等书法教育的重要研究对象。张彦远在《法书要·序》中说:“有好事者得余二书,书、画之事毕矣。”并非无据之辞。

  • 标签: 《历代名画记》 札记 校读 艺术文献 书法教育 张彦远
  • 简介:不久前,翻阅一份书法报刊,见到有位作者愤愤不平地写道:“如今的书家介绍文章千篇一律,被评者大名换成谁都可以。而且,多肉麻捧场之词,不能给读者丝毫的有益之启示。”对此,笔者亦深有同感。故尔,笔者接受介绍葛鸿桢先生一文的任务时颇感为难——如何去做才能不重蹈旧辙呢?

  • 标签: 葛鸿桢 笔者 书家 故尔 有位
  • 简介:邱明强,1961年9月生于福建仙游。著名硬笔书法家、福建省硬笔书法学会副会长。1984年首届中国钢笔书法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多年来出版一系列字帖、专著,积极倡导、推动硬笔书法。

  • 标签: 硬笔书法 创作心态 毛笔书法 作品 字帖 钢笔书法
  • 简介:2013年初春,笔者前往朝阳区红庙北里,拜访了著名雕塑家刘焕章先生。刘先生的工作室坐落在搂区中的一套仅有的三居室的老式住宅楼中,因为是在一层,所以楼前有一个不大的小院,隔着围栏就能看见院子里堆放着的许多石头和木头,还有从阳台搭建出来的一间稍带天光的小小工作室。上午9点半,我们来到了工作室,当时刘先生正在创作泥塑《沈从文头像》。放下手中的工作,刘老和蔼谦和地与我们亲切交谈并解答了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不知不觉就度过了愉快的5个小时。以下文字内容,是根据当时笔者与刘焕章先生的谈话记录整理而成。

  • 标签: 谈话 工作室 文字内容 朝阳区 雕塑家 住宅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