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1 个结果
  • 简介:戡档案朱戡(1900-1989),名义方,字伯行,号静龛,前后用名多达几十个,40岁后,更名朱起,号戡,以号行,上海上。近代著名艺术家。先后定居山东泰安、上海,故自谓“海岳双栖”。

  • 标签: 墨法 草法
  • 简介:一、朱戡草书创变的时代背景清中期以来,碑学大盛,理论上有阮元、包世臣等人大肆宣扬,创作上则有金农、邓石如、伊秉绶、赵之谦、何绍基等人推波助澜,至晚清,又经康有为的鼓吹,书坛遂成碑学的天下。但碑学的兴盛并不代表帖学的衰微,帖学仍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 标签: 朱复戡 艺术历程 草书 碑学 包世臣 邓石如
  • 简介:中华文化只有放在大背景的宏阔视野中才能弥现它的魅力。从当前的文化格局来看还是多元共存,至少有马列文化,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失信、失效、失落的现象。

  • 标签: 万物 中华文化 多元共存 文化格局 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
  • 简介:戡是20世纪集金石、书、印、诗、画诸艺于一身的艺术大家。其书法最擅长篆书和草书,并将两者进行了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草书创变之路。朱戡草书的总体艺术特色是刚健凝重,气势开张,又典雅纯正。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其艺术主张密不可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首重金石气,次求书卷气。二是非常重视草书的理法。朱戡一生的草书创作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时期:“海上旧体”:主要师法吴昌硕、沈曾植。“由晚明上追二王”:此期朱戡草书大致并行呈现两种面貌,一是精研二王草书之作,二是以金石气兼融二王草书之作。前者占据了主流。此期是其以篆作草的第一探索期。“以篆作草,兼取隶章”:20世纪50—60年代,朱戡对二王草书的学习运用达到精熟自如的境界。70年代是其以篆作草的第二探索期,也是其刚健凝重、气势开张的草书风格成熟期。80年代,朱戡草书更趋刚健磅礴、古朴凝重,进入其以篆作草的第三探索期,也是其碑帖结合探索的深化期。

  • 标签: 朱复戡 草书 艺术历程
  • 简介:打过交道的朋友们都知道,唐满生性情幽默开朗,为人仗义豁达,做事果敢利落,虽为纯粹的江南人,却每每彰显着北方人所特有的豪爽和率性。他因此深得大家推崇和喜爱,谁都愿意与之相处做事。而在友人圈里,他也总是一个无须推举的"领袖人物"。然而,豪爽率性并不是满生人格魅力的全部。当我们走近其绘画艺术时,却会认识到他的另一番魅力。在折射着画家精神世界的画作上,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一种与其外向性格不尽相同的蕴藉与幽情,一种脱离尘世喧嚣的闲适而略带郁悒的审美情怀。

  • 标签: 风景油画 审美情怀 人格魅力 领袖人物 隔河相望 圈里
  • 简介:20世纪海派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人物,前有吴昌硕后有齐白石,而朱戡的崛起,使世人似乎又看到了吴昌硕时代的风光——朱戡的书法、篆刻、中国画、诗歌成就,足在延伸海派文化的气脉,尽管朱戡的一生与上海有着若即若离的距离,但他的心性与诗、书、画、印之品格,都与海派文化有着千缕如扣的关联。除了朱戡在艺术上的成就蜚声沪上之外,他一生中的一些传奇故事为他风流倜傥的才子相又平添了一些迷人的色彩。

  • 标签: 后人扫 扫落花 朱复戡
  • 简介:"摹系统"新技术的出现,使古代壁画保护技术突破传统制约,可离开本体进行保护。在理解壁画历史、文化背景的基础上,进行极为精准的还原摹,相似度可达到95%以上。目前,研究艺术作品的学者多半依靠数字图像的"转译"来梳理艺术的发展状态,由此产生的对艺术作品的误读也屡见不鲜,而"摹系统"的诞生使得这种局限得到突破。

  • 标签: 摹复系统 新技术 古代壁画保护
  • 简介:由文化部和上海市政府联合主办的"行行行行——方增先人物画大展"10月9日下午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陈至立,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振武等出席开幕式。展览自10月10日至20日为期十天。

  • 标签: 人物画 全国人大常委会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上海市政府 中国美术馆 副委员长
  • 简介:是书法技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浓、淡、枯、润的不同变化,表现出书法的艺术效果。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

  • 标签:
  • 简介:篆书中的“艹”部、“竹”部和“双手”部,书写规则都用六笔合成,而隶书只须三笔。这种六笔是怎样变成三笔的呢?根据过去文字演变的理论,在篆书中、“草篆”中找,都无法找到可以将两者衔接起来的依据。然而跨越东周时空,直入三代吉金,纵观殷墟龟甲,却可发现早期隶书中“艹”部、“竹”部的写法与甲骨文、西周金文的写法完全一致(图1,图2)。又如“兴”、“兵”、“戒”、“举”、“丞”、“共”之类文字的“双手”部,在东周篆书中找不到“隶变”的依据,在西周反而可见到许多写法与隶书完全吻合。西周《兴鼎》、《簋》、《戒鬲》铭文的“兴”、“兵”、“戒”的“双手”部,不仅“双手”合一,且弧势已逐渐变小(图3)。这类字例还可在西周几十种铜铭中找到,商金文中亦已有数例。可见“双手”部的三笔不仅形成早,且字例很多,弧势已很小,这当然为“隶变”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问题是,为什么篆书体系继承六笔,而隶书体系则继承三笔?隶书时代与东周是连续的,为何笔法不能衔接?隶书时代与三代相隔甚久,为何笔法反而相遇?对此,我个人有以下一些观点:一、篆隶分流早。分流从西周就已开始,所以篆、隶渐成两条脉络,两种书写模式。时间愈久,两者差异也愈大。故东周之后...

  • 标签: 三笔隶 笔篆法 篆法三笔
  • 简介:有人问我:“艺术以什么最难?”答曰:“书法最难。”何以故?难在点画黑白直达天人宇宙,难在矻矻以求几十年竟茫然不获。当今书坛,聪明者多矣!依赖传媒手段的高度发达,一些不容易见到的珍贵遗迹已变得垂手可得。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历史

  • 标签: 自然 读书
  • 简介:篇杨启舆艺海无边,才智有限,学画当博通画理,作画须明了总纲。《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若宗其义,可师古而不泥古,师造化而高于造化,故云:“江山如画,江山不如画。”画贵立意: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既广罗素材,又有所取舍。素材为客观,取舍可由人。意...

  • 标签: 外师造化 一阴一阳之谓道 杨启舆 画理 艺海 迁想妙得
  • 简介:由中华文化联谊会、财团法人台湾美术基金会、中国美术馆、台湾美术馆共同主办的"感·动观——2011海峡两岸当代艺术展"于2011年3月7日至4月15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该展是海峡两岸两个美术大馆深化两岸美术交流联合举办的当代艺术展,力求呈现两岸当代艺术新的共同特征。展览主题由"感"和"动观"两个关键词构成,旨在探讨艺术本体中语言与观念之

  • 标签: 海峡两岸 当代艺术 艺术展 中国美术馆 中华文化 财团法人
  • 简介:字头“亠”、“亠”:鞠,这两个字头由于在篆书中的形相近,比如“哀”、“全”,其篆书分别写作“哀”、“全”,故而其草符号均为“亠”或“亠”,其形成应是在长期的快写中慢慢固定下来的。在这里,我们不得不重申本系列的草研究并非单纯的草书符号归纳,而是基于文字学理论上的字形拆分,以草书偏旁与草书字根为草书体的构成元素,以汉、晋、唐时代的草书经典作品为参考标准。

  • 标签: 文字学理论 构成元素 参考标准 经典作品 草书 字头
  • 简介:王羲之《旃厕胡桃帖》(敦煌写本),小篆作“六书通”,在银雀山汉简中,我们看到字形被解散并拉长,作“银681”“成”左边一笔被缩短,这为以后书写速度加快,打下基础。在流沙坠简中由于书写速度加快,可以看到分散的笔画被连缀起来,如“流簿21”。在居延汉简中,可以从“城”字的右边看到草已经成型,如“居乙附11”,因为这时已经和王羲之《十七帖》中的“城”如出一辙了(见附图1)。

  • 标签: 银雀山汉简 书写速度 《十七帖》 敦煌写本 居延汉简 “城”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