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不仅有很高的文学功底,早年出国留学的经历也使他具有了很高的文学造诣。这都是为我们所熟知的,其实林语堂除了文学的伟大成就之外,对于中国书法艺术也有很深刻、独到的见解。早在《吾国吾民》中林先生就对中国的书法艺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虽然字数不多,但也体现了林语堂对中国书法的深刻认识。本文试通过林语堂对书法艺术的简单论述来窥他的书法观。

  • 标签: 艺术来源 文学造诣 学术界争论 出国留学 王冬龄 孙过庭
  • 简介:2014年2月初,我受邀担任2014“世界最美的”国际评委。这是1989年经历了东西德国合并后,由原东德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奖与原西德法兰克福“世界最美的”奖合二为成“莱比锡世界最美的”评比赛事后,首次邀请中国大陆的设计师担任该活动的评委工作。近年来,中国的书籍设计在国际出版领域中得到了较好的评价,这说明我们的书籍设计水平正在被国际出版界关注。中国的书籍设计艺术有着自身的特点,尤其是设计者将“装帧”概念逐步向“书籍设计”观念的范式转移后,给中国的书籍艺术设计带来了全新的面貌。自2004年上海新闻出版局组织中国最美的参加这国际赛事,已有13本中国的书籍设计获得“世界最美的”称号,其中包括1金、1银、2铜和9个荣誉奖。我想,这是组委会邀请我代表中国来担任评委的重要原因,作为中国书籍设计师,我甚感荣幸。

  • 标签: 评委工作 莱比锡 世界 中国大陆 国际赛事 书籍艺术
  • 简介:  "人对世间财色名利境界,以喻明之.有火聚于此,五物在傍:如干草,才触即燃者也;其二如木,嘘之则燃者也;其三如铁,不可得燃者也,然犹可熔也;其四如水,不惟不燃,反能灭火者也,然而隔之釜瓮,犹可沸也;其五如空,然后任其燔灼,体恒自如,亦不须灭,行将自灭也.初凡夫,中属修学,渐次最后,方名诸如来大圣人也."这是明代朱宏中的段话,将之赠予婺江畔的同道好友卢东甚为贴切.曾几次约他为裒辑作品供杂志选载,均未能付诸于梓.而"才触即燃者",我又不屑,说他"不可得燃者"似不为过吧?至于"犹可沸"的境界,人世间已属麟角.春秋倏忽,我再度执掌笔政,佳作、拙文终于"破腹"而产了.……

  • 标签: 书印记 卢心东书 熔卢心东
  • 简介:、引言李叔同集诗、词、、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身,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早年在音乐、美术等方面所作出的开创性业绩至今犹被人们铭记。他的书法,无论是出家前的李叔同时期,还是出家后的弘法师时期,同样为世人所称道。评说赞美他书法的人很多,用丰子恺的话来概括:"他的字,功夫尤深,早年学黄山谷,中年专研北碑,得力于《张猛龙碑》尤多。晚年写佛经,脱胎换骨,自成家,轻描淡写,毫无烟火气。"[1]叶圣陶则评价说:"就全幅看,许多字是相互亲和的,好比堂谦恭温良的君子人,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就个字看,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只觉得每画都落在最适当的位置,移动毫不得。再就画看,无不教人起充实之感,立体之感。

  • 标签: 弘一法师 书艺 书风 弘道 李叔同 开创性
  • 简介:希望孩子能画出自己心中最美好的东西,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河南·闫晓燕希望孩子通过学习书法,增长知识,打好基础。——广东·文少芳通过绘画学习能把幸福的童年留在孩子的笔下。——广西·张菁

  • 标签: 父母 孩子 学习
  • 简介:孙过庭《谱》从“”“手”关系出发阐明了几种不同的创作境界:技法、理法醇熟的“手双畅”创作境界,作为初唐最高创作境界的“心闲手敏”创作境界以及心身高度自由的“悟手从”与“无间手”创作境界;三类创作境界中,前者是后两者的基础,后者是对前面二者的突破与超越。

  • 标签: 心手双畅 心闲手敏 心悟手从 无间心手
  • 简介:近日,由《名家书画报》社杨淇任执行主编、刘延军任主编助理的书画精品集《中国书画鉴赏》由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分为书法卷和绘画卷两部分,共收录了老中青三代七十余位书画家的精品力作二百余幅。

  • 标签: 书画鉴赏 出版发行 中国 书画精品 科学文化 出版社
  • 简介: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苹果手机是现代科技时尚的典范,通常两者难以融合,但这次却很成功。虽然有些怪,但并未过火,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首先,它是传统的又是时尚的。原本书法习作或者创作是在雅室案前,静静写来,缓缓去,心平气和地进行的,就是狂草也不是真的疯狂。但现时代与古时代到底不同了,中国书法家日益显示出在公众面前的自信,原本书法是室内雅赏,尺幅不大,而大字是写店招用的,现在书法成为展览,而且展示空间再扩大,个书法家的展览,没有些如墙尺幅的骇人听闻作品,就说不过去了,不大不惊人(当然,现在书法也是以尺定价,大的价高,那是另回事)。在这个商业发达、经济繁茂的时期,书法也日见时尚,身不由己地脱离了传统样式。

  • 标签: 书法家 苹果 中国传统文化 现代科技 心平气和 展示空间
  • 简介:谈起高二适,人们往往会想起发生在一九六五年的那场《兰亭序》真伪之争,即所谓“兰亭论辩”。高二适批驳郭沫若的文章《〈兰亭序〉的真伪驳议》是通过章士钊先生呈送给毛泽东的。

  • 标签: 高二适 《兰亭序》 回忆 岳父 兰亭论辩 毛泽东
  • 简介:右军潇洒更清真,落笔奔腾思入神。裹炸若能长住世,子鸞未必可驚人。苍藤古木千年意,野草闲花几日春。书法不传今已久,楮君毛颖向谁陈。诗词简析:所谓论,是就传为王羲之所的两个字帖《襄蚱帖》和《子鸾帖》进行比较好的艺术作品笔力苍劲,精气十足,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而赝品只有外在的形似,毫无骨力可言,就像野花野草,只能有几日的风光而已。

  • 标签: 艺术作品 王羲之 野草 书法 笔力 字帖
  • 简介:青年朋友登门,常诉说不得名师指导为憾。我说,古代名碑刻迹便是最好的老师。来者说,名碑刻迹无以言传。我说,那“碑”与“迹”的存在就标志着身教,就意味着言传,不过要学习者去深入体察、辨别,取其所当取者,弃其所不必取者,把“无言”的字帖当成位活生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刚好手头篇培根(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大思想家)的名文《论读书》,里面有这样的话:“……然而学问本身不会教给人们它的用途:致用之道在于外,超乎书上,只有细心观察才能获得。”照培根的哲学思想体系,他说的“外”与“书上”非它,最基本的条是实践,他所说的“细心观察”是经验———理性———经验的过程,也全然离不开实践的。从事书法创作要讲悟性、灵气、天分,可是离开了刻苦锻炼,切都将落空。古人名碑刻迹如何在我们心中活起来,眼前之竹怎样成为胸中之竹,又怎样化为笔底之竹,这里有个相互转化即如何实践的问题。众所周知,临摹早已成为公认的重要方法,读帖也被肯定为有益的途径。但是,如何临摹与读帖又是需要进步具体化、深化的问题。“实践”只要不是盲目的,那不断具体化与深化的过程便无止境。倘若学帖而不遵帖,又倘若学帖而惟帖是从,都样得不到古人的精髓,也没有真...

  • 标签: 书意
  • 简介:蔚县剪纸是全国剪纸最好的类型之。这精湛绝伦的点彩艺术诞生于蔚县这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土地上。蔚县剪纸承载着劳动人民朴实、纯真的思想,浓缩了太多的历史和文化。它的题材广泛,包罗万象。既有反映现实生活中群众喜闻乐见的事物,也有表现人类自身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按内容般分为四大类花鸟虫鱼、戏曲人物、戏曲脸谱和新式剪纸。

  • 标签: 蔚县剪纸 劳动人民 现实生活 戏曲人物 戏曲脸谱 事物
  • 简介:由赵希岗编著、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剪纸的故事》自2011年4月首次出版以来好评如潮,人民美术出版社于2012年12月进行第2次印刷,这在定程度上说明了该书受读者欢迎的程度。本书收入赵希岗先生近年来的剪纸佳作500幅,分为节气、生肖等多个题材,内容包罗世间百象。作者自然而巧妙地将现代设计手法与传统剪纸艺术融合在起,其特色鲜明的艺术语言和表现主题,让这些灵动的剪纸创作产生出令人愉悦的视觉效果,表达出中国艺术和西方现代艺术精神的融会贯通。而本书除内容丰富之外,设计是其最大的亮点,整体设计由著名书籍设计家吕敬人担任艺术指导,敬人工作室设计,2012年《剪纸的故事》荣获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银奖。本文即是吕敬人先生撰写的推荐文章,详细阐述了他在对该书进行设计时的思考。

  • 标签: 书籍设计 剪纸 人民美术出版社 演绎 现代艺术精神 艺术融合
  • 简介:以“哲学”词命名摄影研究著作,国内外鲜有,而学者亨利·范·利耶(1921-2009)的《摄影哲学》。(1983)在这领域则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对亨利·范·利耶其人及观点国内鲜见提及,这也说明国内摄影理论研究的缺失。范·利耶主要因两本著述为西方摄影界所关注,除了这本外,还有1992年出版的《摄影的摄影史》。

  • 标签: 摄影理论 哲学 国内外 研究著作 摄影界 摄影史
  • 简介:'如其人'是书法理论批评史上的个重大的美学命题。这个命题重点讨论的是书法活动中书家主体精神外化成书作是否具有致性的问题。综观中国古代书论关于这个命题的陈述,该命题作为套理论话语,在概念界定、叙述方式、阐释机制和批评模式等方面,呈现出整体性、模糊

  • 标签: 书如其人 书学 书法理论 美学命题 书论 书法作品
  • 简介:赵之谦(1829-1884)字益甫,又字搠叔,还有悲盒、冷君、无闷等许多别号,他是清朝咸丰到光绪年间位很有成就的艺术家,在诗书画印诸方面皆有较高造诣。

  • 标签: 赵之谦 信札 光绪年间 艺术家 诗书画
  • 简介:本文旨在梳理书法发展过程中毛笔制作工艺的转变,这种转变的起因以及对风的影响。笔者试图从这个最基本的层面来理清书法发展的脉络及其内在规律。

  • 标签: 书风
  • 简介:临池心解作要发挥自己性灵,初莫寄人篱下,凡临摹各家,不过窃取其用笔,非规矩形似也。近世每临家,止摹仿其笔画;至于用意入神,全不领会。要知得形似者有尽而领神味者无穷。

  • 标签: 形似 性灵 入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