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人们习惯于把197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20末(也即"新时期")的文学艺术,粗略划分为"前10"与"后10"两个阶段。在2002去世的陈健秋,他最后22的戏剧创作历程与"新时期"中国戏剧的发展轨迹亦大致相吻合。而经历了2080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戏剧观念的变革和探索,应该说,进入90的他,所创作的作品显然在思想艺术上都比"前10"更为深沉,更为成熟。

  • 标签: 20世纪90年代 戏剧创作 陈健 20世纪80年代 十一届三中全会 思想解放运动
  • 简介:身体叙事已经成为2090以来文化叙事的主要内容。对于叙事中的肉体至上现象,重要的不是做出道德、伦理上的界定,而是分析其变化历程和生成原因,以及它是以何种方式与当代文化语境相契合的。本文从大众文化角度,分析为美人塑形的过程以及身体叙事的生存策略,指出当身体止于肉体时,是以精神、情操、意识、自由为代价的。

  • 标签: 20世纪90年代以来 “身体叙事” 辩证法 当代文化语境 文化叙事 文化角度
  • 简介:先锋小说是2080中国文学的一股最为重要的力量,但90以来先锋文学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人宣称先锋文学在90已经终结,也有人认为先锋文学已经转型或蜕变。先锋文学在90究竟是如何“转型”的?其转型的契机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对待这种转型?这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

  • 标签: 20世纪80年代 先锋作家 先锋文学 文学评论 小说
  • 简介:2040是西藏题材绘画的生发期。本文从西藏题材绘画兴起的原因、主要画家、其藏区之旅及创作、作品内容与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兼顾藏族画家和内地画家的创作,对西藏题材绘画发展早期进行了初步的总结。

  • 标签: 20世纪40年代 西藏题材 藏族画家 内地画家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西南当代艺术传承有序,几代艺术家、艺术批评家既有共同的特点和地域性色彩,又相继体现出不同的自我更新的创造姿态,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中最有活力的现象。这一现象也一直是当代艺术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对西南艺术群体进行梳理和反思当然是必要的,但他们在“走出地域”的新路上欲将何为,更值得关注。

  • 标签: 中国当代艺术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地域性 西南 改革开放 艺术传承
  • 简介:寓言化叙事,是1990以来中国话剧叙事转型中出现的新形态。这种叙事以虚构还原真实,以有限的舞台符号语汇直抵无限深邃的精神彼岸,意在传达一种被现实浮华人生所遮蔽的荒诞感、悖论感。作为剧作家表达现实感受、传达艺术理念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存在构成了当代话剧发展格局中的一种生存策略和表意景观,带来了话剧价值趋向、表现手法上的新变。过士行和李六乙是这种叙事的主要代表。他们一个注重精神世界的探究,一个在形象世界里叩问真实,共同寻找着话剧“干预现实”的新路径。

  • 标签: 1990年代以来 话剧 寓言化叙事 过士行 李六乙
  • 简介:进入90以后,中国民俗学研究的主流是超越民俗传承的具体时空,以民俗事象为中心的研究范式。这一研究范式忽略了作为民间文化传承主体的“人群”在具体的时空坐落中对民间文化的创造与享用。2090中期,民俗学界开始反思“传统研究范式”下民间文化存在的问题,强调从时空文化背景和语境中考察民俗学,在田野调查中观察民俗生活与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对民俗学研究范式的转换进行学术梳理,将学术反思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研究理论进行探讨,从而使民俗学研究符合实际,臻于完善。

  • 标签: 民俗学 研究范式 学术反思 转换
  • 简介:作为“舶来品”,话剧艺术自19末、20初传入中国,经历了艰难的求索过程,至“五四”时代,广泛地接受了易卜生的现实主义戏剧美学观念,并对其后的话剧产生了深刻影响。2070末至80,随着社会变革而来的是戏剧观念的变革,中国的戏剧家们由易卜生转向布莱希特,从戏剧美学观念、戏剧结构以及“陌生化”效果等方面,体现出对布莱希特戏剧艺术的认同,也使2080的话剧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质。

  • 标签: 话剧 20世纪80年代 布莱希特
  • 简介:作为2030的一位传奇人物,郭有守不仅拥有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党员和曾在巴黎学习研究过电影的中国学者的身份,他同时还是当时管理中国电影的最高官员。在恩师蔡元培的支持下,他发表了一份当时电影业的纲领性文件《电影事业之出路》。对于中国电影事业和体育事业来说,都是一份值得关注的文件。在这份文件中郭有守指出,

  • 标签: 中国电影 中国体育 30年代 抗日救亡运动 纲领性文件 中国共产党党员
  • 简介:作为当代文学的一朵奇葩,革命英雄传奇有着独特的审美品格,在建国之初和世纪交替两个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中,形成了两次创作高峰。2090以来的新革命英雄传奇从英雄形象塑造.英雄评判标准及观察英雄视角等方面,对“17”时期革命英雄传奇的英雄叙事进行了多维重构;并通过深入分析历史进程必然性和历史事件偶然性之间的关系,尽可能还原历史本来面貌,对革命历史进行了重新审视。

  • 标签: 革命英雄传奇 英雄人物 革命历史 重构
  • 简介:西方音乐对近代上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西方音乐家在沪的演出活动是西方影响上海最形象、最直观,也是最具审美意义的路径。2020、30旅沪西方音乐家的演出活动,作为一系列音乐事件,构成了沟通我们当下音乐生活的一个历时性的中间环节,换句话说,正是部分地因为这批旅沪音乐家的演出活动,在观念、意识、实践等层面上一定程度地影响到了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转型。

  • 标签: 旅沪西方音乐家 演出 历史意义 西方影响
  • 简介:本文以相关文献资料为基点,对2080末期以来内蒙古地区书法理论研究方面的重要人物、代表作品、重要事件进行梳理、研究和总结。认为杨鲁安、张长弓、梁一孺、宋生贵、张树天、陈晗晟、唐春玉、霍如涛等人的相关论述是区内书法理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指出区内一些书法教材及书法教育理论,以及2010以后出现的以书法为研究对象的硕士论文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有一定价值;认为《全国首届碑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学术书籍的出版,是区内的重要书法理论事件,对推动书法理论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内蒙古 书法理论 代表作品 书法事件
  • 简介:2080,中国的先锋戏剧明显受到了西方文化思潮和西方戏剧的影响,同时探询中国先锋戏剧的民族品格。由于当时中国特定的国情,决定了此时的先锋戏剧多从“人”出发,对人性进行探讨,对普通人的焦灼生存状态和人的精神世界的多面性进行展示,从“人”、异化、心理、社会批判四大基点出发,在思想层面形成明显的主题性特征。

  • 标签: 中国先锋戏剧 “人” 异化 心理 社会批判
  • 简介:上海开埠后,以"洋务"为契机的近现代工业的介入,使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以工业、商贸为核心力量的经济特点决定了上海是一个流动的集散地。20的海上美术在中国绘画由南宗而衍为海上画派的同时,

  • 标签: 海上画派 20世纪 美术 上海开埠 现代工业 经济特点
  • 简介:探讨了对现代音乐产生重大影响的瓦格纳的音乐,认为他的音乐具有明显的后浪漫主义因素,开创了一乐风.瓦格纳与同时代的勃拉姆斯都敏锐地看到了社会生活的深层危机,然而二人却选择了不同的表现方式.马勒的音乐则体现了1920人的精神状态与实质,成为瓦格纳音乐精神的直接继承者.

  • 标签: 瓦格纳 "特里斯坦"和弦 哲理性思辨 意志内涵
  • 简介:艺术歌曲这一音乐体裁,产生于18末19的欧洲,是以诗词作为歌词与音乐完美结合的声乐体裁。其主要特征是:一般采用较有名诗人的作品或古典诗歌或现代诗歌作为歌词,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注重描写人的心理活动;曲调主题突出、个性鲜明、音乐线条清晰并富有层次;钢琴伴奏富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深化主题、注重和声与歌词的高度融合;艺术歌曲作为独立的声乐作品,常在音乐会中呈现,表现了高度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

  • 标签: 中国年代 乐融合 创作特征
  • 简介:一我不知道在我们这个年代,最好的和最坏的分界线究竟在哪儿。若在十以前,我还会相信狄更斯在《双城记》一书中的精彩宣告:“那是最好的年月,那是最坏的年月,那是智慧的时代,那是愚蠢的时代,那是信仰的新纪元,那是怀疑的新纪元,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绝望的冬天,我们将拥有一切,我们将一无所有,我们直接上天堂,我们直接下地狱。”然而,今天不是,今天,我们“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我们精神视野里的唯一圣物是钱。钱变成了人们的口

  • 标签: 周作人 张爱玲 小品散文 余秋雨 人文精神 散文小品
  • 简介:站在21回望20华语话剧的发展轨迹,我们着重关注和思考三个问题:一是在20世界系统的形成中,华语话剧的诞生与发展是东西方文化沟通和互动的结果,现实主义和启蒙传统既是重要起点,也是贯穿线索;二是在华语话剧自身系统的形成中,中国大陆、台港澳和东南亚等地华语话剧也是一个互动和多元化的发展过程,其显著特征是在现实主义及其反思中走向新的戏剧可能性的探索,在各种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世界剧场美学的影响下,话剧本土化的过程中形成不同的发展模式和经验。三是在全球化语境中,特别是现代科技高度发展和资本主义通俗文化一体化的潮流中,华语话剧成为华人“身体”和“中国性”不可多得的实验场域。

  • 标签: 20世纪 话剧 华语 后现代主义 现实主义 全球化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