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该展于2011年十月十八日至十二月三十日在首都博物馆举行。为了全面呈现张大千的画学历程、画风嬗变以及他的艺术人生轨迹,首都博物馆还从四川博物院、吉林省博物院和天津博物馆三馆借调了出水、人物、花鸟、工笔、写意等凝聚张大千先生功力才思的书画、书札精品。

  • 标签: 艺术魅力 张大千 艺术人生 天津博物馆 世界 人生轨迹
  • 简介:2000年8月22日,上海《新民晚报》在其“文化新闻”版的头条位置,发表了该报记者杨展业的《张大千在莫高窟留下的问号──揭开敦煌宝库一历史谜团》(以下简称“揭”),并在网络上同时发布了该文,引起了海内外很大的反响,许多媒体纷纷转载。但在观过此文后,令人惊诧的是,“揭”不但没有“证实和揭开这个(历史)谜团”,反而颠倒了黑白,混淆了是非,用流言代替历史真实,把以前曾经冤枉扣在了张大千身上的“确实破坏了敦煌壁画”的大帽子,再一次又冤枉地硬扣在了已经作古的张大千先生的头上,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误解。与之同时,“揭”中的所述,不仅不符合历史事实,而且有多处严重错误,并且更不是什么新闻──因这些事早在半世纪以前,就已经被炒得家喻户晓,并闹得满世界尽知。而关于此“张大千在莫高窟留下的问号”这…“历史谜团”,其实也早就被解开和澄清了。如对于此事的详情,笔者早在十多年前,就在历经数年、行程万里、查档无数、寻访无数的全曲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多次撰文作了披露和澄清。早在1988年1月,国家义物委员会主办的《中国文物报》,就通版发表了我对于此事的长篇调查报告《中国文物界中的一桩大冤案──记张大千“破坏敦煌壁画”一案的来龙去脉》...

  • 标签: 张大千没有 敦煌壁画 没有破坏
  • 简介:一九八七年五月间,山东艺术学院名誉院长于希宁教授访问日本,取道上海,会见了阔别几十年的师妹熊赛英女士,意外地获得了熊赛英赠予的一帧完好无损、极为珍贵的相片。这就是张大千、黄宾虹等中国著名画家在为张善孖五旬祝寿时,群集在吴镇墓前的留影。时间要追溯到一九三一年的早春。这时江南大地刚刚解冻,虽然天气还是春寒料峭,但一群中国著名的画家却兴高采烈地从上海等地赶到水乡泽国的浙江省嘉善县。他们在魏塘镇瓶山街张大干的寓所欢聚一堂,为大千的二哥善孖五十寿辰祝贺。画家们为了纪念这次会见,齐集在中国绘画史上名声卓著的元四家之一的吴镇“生而居

  • 标签: 张大千 中国绘画史 吴镇 元四家 黄宾虹 上海美专
  • 简介:2006年,广东的文化建设、文化生活多姿多彩。粤港澳文化合作和泛珠三角区域文化合作项目不断推进;南海1号整体打捞工程的实施、开平碉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粤剧申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广东省食品文化遗产申报、大遗址公园建设等重点项目的建设……此外,广东的文艺精品再创辉煌,如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十三行商人》等重点剧目,还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广东国际音乐夏令营、广东省第五届群众戏曲曲艺花会,以及中俄文化年的交流项目和意大利文化年在粤的有关活动等。这些信息都是记者在2月12-13日在东莞召开的广东省文化工作会议上获悉的振奋人心的文化成果。时下,经济上进入工业后期的广东加强了文化建设的自觉,文化大省建设正在进行之中,文化工作正处于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广州、深圳、湛江文化局在艺术精品创作、城市文化形象塑造、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们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供借鉴。

  • 标签: 文化品牌 都市文化建设 精品战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艺精品 文化局
  • 简介:“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画坛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向西方绘画艺术学习成为当时中国绘画创作的主潮。但是如何处理中国传统的与西方现代的绘画艺术的关系,绘画大师们则为此进行着各自不同的艺术探索。在众多绘画大师中,以张大千、徐悲鸿、林风眠等人影响为最大,并形成了20世纪中西融合的三种方式,即张大千以维护传统国画的立场,用“泼墨泼彩”的抽象方式与西方的抽象派绘画相融合;徐悲鸿以批判继承传统的立场,用透视、明暗等绘画技巧来革新国画,使之与西方写实主义绘画相融合;林风眠是以否定中国传统绘画的立场,通过强调线条、色彩等形式来重塑国画,使之与西方的表现主义绘画相融合。三位绘画大师在艺术探索中均取得了不小的艺术成就,但也各自存在局限性。凸显其成就,分析其不足,对我国当代国画创作,无不有较大的启迪意义。

  • 标签: 20世纪中国绘画 中西艺术融合方式 张大千 徐悲鸿 林风眠
  • 简介:这是荣宝斋藏品首次完整系统地出版。这项出版工程于2004年启动,计划将荣宝斋多年收藏的书画珍玩等进行系统的整理,精选一部分藏品陆续出版。

  • 标签: 荣宝斋 文化传承 珍藏 出版 系统 藏品
  • 简介:泉州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与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至今依然流传着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古老剧种--梨园戏。梨园戏以泉腔为母语,以弦管为音乐表现形式。它与衣冠南渡后的泉州移民史相伴而生,同步发展,经历了泉州唐宋盛世的鼎盛辉煌,明清时期的走向民间。它与泉州民俗文化紧密相连,也经历了民国时期的萧条,后又在以许书纪等一批梨园老艺人的抢救与恢复工作后迎来了新的春天。当今时代,梨园戏受到国家、地方政府、学术团体的共同重视与保护,又得到艺术团体与梨园艺人的合力发展与创新,其经典剧种与创新剧目更加深入闽南民众,紧贴泉州民众的文化生活。此外,梨园戏亦通过不同途径传播到海外,对传承与传播闽南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梨园戏 历史意义 当代价值 闽南文化 传承
  • 简介: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在各行各业如何以崭新的面貌迈向二十一世纪的讨论中,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任务的文化事业也感到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计划经济的指导下,文化事业曾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事业的转型也迫在眉睫,部分地区的文化事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政府拨给的经费只能维持基本经费开支,一旦开展一些文化活动却囊中羞涩,经济严重制约了文化事业的繁荣,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反思:新世纪的文化事业应如何提高自身的生存质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行业都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按照市场运作规律组织本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提高本行业的生存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那么,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文化事业应如何运作,如何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这对于文化业内人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我认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文化事业也要以市场为契机,自觉地投入到市场中去,注重研究市场规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只有发展文化产业,才能为文化事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进而从根本上改变文化事业的现状。产业,在《辞海》中指的是各种生产经营的事业。文化产业,顾名思义,指的是以文化为主体,从事与...

  • 标签: 事业文化产业 化文化 文化事业
  • 简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操曲而后晓声,观剑而后识器"。意指做任何事情,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就不会有很高的造诣。读书要破万卷,下笔才能如有神助,艺术更是如此。人类的实践活动成就了艺术的发展。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识……艺术需要经过不断地循环往复,才能提炼成精华。纵观中外艺术发展史,杰出的艺术成就都产生于广泛的实践。纸上谈兵,只能是昙花一现。

  • 标签: 艺术发展史 实践活动 《文心雕龙》 艺术成就 经验积累 才能
  • 简介:2015版大型马文化全景综艺演出《古马颂》,在成功的基础上,经过专家学者和编创人员近一年的修改、打磨、精雕细刻,以更加精湛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中国马都锡林浩特市如期上演。修改版的《古马颂》结构更加紧凑,艺术表现力更加丰富,将人与马的古情怀和蒙古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史诗般地展现出来,令观者看后无不沉浸在美好的艺术享受之中。

  • 标签: 艺术享受 艺术构思 修改版 艺术表现力 令观 艺术形式
  • 简介:人类迈入了新的年。带着对新世纪广东艺术的期待,本刊编辑部全体人员走访了广东省文艺界有关人士。在畅谈中大家纷纷表示,在新的一年里,要认真总结经验,开拓新的思路,完善机制改革,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人民奉献出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编者

  • 标签: 迈向新
  • 简介:音乐是文化,是人,是民族灵魂的语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是民族音乐文化的工程师,而不是音乐文化的打工者。音乐文化的民族是一个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体表现,它包括热爱祖国人民、热爱祖国蓝天、山河,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对祖国的事业无限忠诚等具体内容和行为准则。祖国是好比一台大机器,各民族是这台大机器的各部件,各部件的好坏是直接影响到这台大机器的运转。西藏是这台大机器的一个部件。

  • 标签: 音乐文化 民族化 音乐创作 社会主义 西藏
  • 简介:中国自信,本质就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根本支撑是红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归根结底就是要持续增强红色文化自信。弘扬红色文化就是要依托红色文化载体赋予红色文化新的内涵,彰显其内涵的民族精神标识、民族脊梁。在文化兴国的今天,创产品无疑是特别重要的载体。当前作为红色文化重要基地的四川,其红色文化创产品仍然存在'资源丰富、特点把握不到位''产品繁多、趋同性强''层次较低、内涵挖掘不够''市场潜力大、需求定位模糊'等困境。只有采取'整合资源、错位发展''引进团队、创新发展''长途规划、稳步发展''融入市场、深入发展''集思广益、开发拓展'等措施,才能有效突破四川红色文化创产品及其研发困境,促进四川红色文化创产品的良性发展。

  • 标签: 红色文化 文创产品 研发思考
  • 简介:"假如观众席里坐着一千名青年,他们手里就等于握着一千把利刃。我想,我得打造一个足以对抗把利刃的舞台。那就是我的使命。"蜷川幸雄说。手无寸铁的蜷川幸雄(1935—2016),一路荆棘丛生,直到去世前,他还在与这个世界、与新旧群体、与自己战斗不休。半个多世纪的导演生涯,逾百部奇崛作品,从地下戏剧到商业戏剧,从日本本土到国际舞台,他不断挑战规训,却始终遵循内心。80岁时,他还想重新开始,鲜衣怒马,壮思纵横。成长,是其毕生的原点。

  • 标签: 《哈姆雷特》
  • 简介:满幅振翅的麻雀,姿百态.回望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这是多么难得一见的景象!那时的麻雀都被当成偷吃粮食的“坏蛋”.而今,生态环境日渐转好.摄影师以小见大,记录下这令人兴奋欲歌的一幕.

  • 标签: 摄影师 环境日 麻雀
  • 简介:新世纪就在眼前。大概是专业编剧的缘故,习惯性的思维已成定势,而对新年,我想到的依然是戏剧,一出以我们居留的这个星球为旋转舞台的新年戏剧。我想,这出壮美戏剧的三要素中的第一要素依然是人,充溢着整个舞台的依然是人的生命意识和创造精神。

  • 标签: 新剧
  • 简介:创作舞剧《手观音》真难!从不曾有过这样的压力,这个压力不是来源于外界,而是来源于我自己,因为,已经有了舞蹈《手观音》……

  • 标签: 《千手观音》 舞剧 手记 导演 压力 舞蹈
  • 简介:从2008年"昔珈·忘川"和"寻隐者不遇"以来,宋琨在作品中开始构筑一个与生活有关的、意象中的"现实"。在绘画的技法上,这些作品可以勾连起宋琨喜爱的关良、常玉、朝戈、毛焰等人;表达上也承接着宋琨越来越偏好的心理写实,"写意的现实"。这个"现实"存在于她的作品中,较之生活本真,

  • 标签: 2008年 作品 生活 写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