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正>格拉说他所以写《野牛》是因为绰号叫野牛的遗传学家季莫费耶夫-列索夫斯基的博大心灵深深吸引着他,他在决定写《野牛》之前就爱上这位科学家了.他想改正命运的不公正,替世界著名遗传学家恢复名誉.此外,他认为现在许多苏联人不熟悉祖国的科学家也是很可悲的.格拉说,他们对待祖国科学就象对待

  • 标签: 野牛 知识分子 作家 祖国 告密者 作品
  • 简介:据《法新社》莫斯科报导,今年6月《狗》在莫斯科首演时不仅反应强烈,场场爆满,而且还有"数千名莫斯科人被拒之门外";该剧院的新院长在解释她为何走马上任的第二天便决定把这部埋没六十年的作品搬上舞台时说:"因为青年需要它."与此同时,文学月刊《旗》也在六月号上发表了《狗》的原著,从而使这部1926年被没收原稿后一直连名字也鲜为人知的作品得以首次与广大苏联读者见面.这无疑是苏联文艺界一件大事.我们仿佛从这里听到了历史前进的脚步声.关于作者米·阿·布尔加科夫,在拙译《大师和玛格丽特》(已由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本刊85年5、6期曾选载)的序言中已有较详细介绍.这里只想补充两点情况:一,当《狗》经出版者多方奔走仍不能获准发表时,好心的编辑曾建议作者"进行修改,然后附上一封(致审查机关的)亲笔信,挥泪陈辞,历数困境,恳求(发表)……"但高傲的作者毅然拒绝了这一建议;二,几年后,当作者在日益困难的处境中认识到"我面对的是整个世界,我在孤军作战"时,他曾把一支手枪经常放在枕边.只是在斯大林亲自打来电话,答应给他在艺术剧院安排工作之后,他才把那支左轮扔进水塘.米·布尔加科夫的确象法捷耶夫所承认的那样."是一个不论在创作上,还是在生活上都没有背起沉重政治谎言包袱的人."人有颗,狗也有颗."人心都是肉长的",一般是说"人同此,心同此理".然而,也有不少反义的成语,诸如: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不胜枚举.这些,当然,指的都是人心.那么狗呢?固然,将狗比人心是荒唐的.不过,偶尔一比也未始不可给人以某些启示.在这部作品里我们就能看到这样的对话:"那是自然!……这个人胸膛里是一颗狗嘛!""噢,不对,不对!……您这么说可就大错特错了!……最为可怕的就是他现在拥有的已不再�

  • 标签: 教授 莫斯科 套鞋 苏联 写字台 菲利普
  • 简介:<正>结核病疗养院的医士瓦尔瓦拉·雅可夫列夫娜,不仅在教授们面前怕惹是生非,就是对患者也是如此。患者大都来自莫斯科——是些爱挑剔、惹麻烦的人。他们一会嫌热,一会嫌疗养院花园落满灰尘,一会又嫌医疗处置不当,总之事事都让他们感到不快。由于秉性懦弱,瓦尔瓦拉·雅可夫列夫娜退休后即刻把家搬到郊区卡兰廷镇。在那

  • 标签: 疗养院 卡兰 德国人 结核病 莫斯科 花园
  • 简介:给扶战场上归来的人我们这些从战场上归来的人,不需要赞美的好话,不需要桂冠,不需要人们敬献鲜花。不,不需要这些。我们需要的是继续向前,踏上野花盛开的草地,踏上生长庄稼的田原。请不要怜悯我们,不要让我们休息,我们丝毫不觉劳累。我们正该上路长征l请不要用怜惜的目光注视我们,’不必惊讶我们的这股朝气。我们经历过战争。我们不需要休息,也不需要宁静。别用“战争参加者”这样的美称把我们惯坏l我们要用劳动去使勋章和荣誉再添异彩!我们摩拳擦掌渴望艰苦工作的到来。我们曾把大地挖遍了堑壕,此刻需要驾驶拖拉机,‘先把犁铧磨快。如今我们需要的是,斧头替代武器,把子弹的啸叫换成锯子和笔的细语。请原谅我

  • 标签: 战争 救生圈 长征 鲜花 生活中 花环
  • 简介:译在纳博科夫的文学翻译中占据了重要的部分。他在译和他译中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方法,但他在译中所采取的创造性翻译方法则真正体现了他作为作家和翻译家的追求。他在翻译中所表现的不同语言之间的互文性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性使他形成了独特的译文风格,亦成为译研究的重要对象。

  • 标签: 自译 自译方法 互文性 对话 风格
  • 简介:1924年6月6日,莫斯科举行普希金诞辰125周年纪念活动。诗人叶赛第一个登上普希金纪念碑底座的台阶,站在献上的鲜花丛中,激情满怀地朗诵了著名诗篇《致普希金》。叶赛把普希金称为“俄罗斯的命运”,对他表示无限崇敬。最后,叶赛仿佛面向未来,朗诵了预...

  • 标签: 叶赛宁诗歌 普希金 诗歌传统 十二月党人 勃洛克 民间创作
  • 简介:艺术美──格拉拯救人类心灵的药方张兰芬苏联解体后,苏联文学也随之划上了句号。但苏联文学遗留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特别是那种“好为人师”、参与人生、干预生活的传统却不会随着苏联的解体而消亡,相反,它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在“上帝死了”、马克思主义被摒弃、人...

  • 标签: 艺术美 人类心灵 自然美 人的灵魂 苏联文学 俄罗斯
  • 简介:符号域是文化符号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民族文化所依托的背景和空间。本文尝试分析小说《狗》中符号域空间的结构特点,在此基础上介绍洛特曼所提出的关于符号域边界的观点,以形成对这一理论的总体印象。

  • 标签: 符号域 中心 边缘 符号主体
  • 简介:俄罗斯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优秀文学传统的民族,而这种传统的形成及其代代传承,很大程度上在于她注重从中小学起就着力培养年轻一代的文学兴趣和文学素养。俄罗斯为世界人民贡献出了一大批堪称泰斗的一流作家和作品,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高尔基……这些在世界文坛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从小即为娃娃们耳熟能详,他们的经典作品,也是中小学生从小熟谙的必读书目。而我们在这篇文章中所要关注的一位同样优秀的俄罗斯作家伊万·布,与上述经典作家相比较,则是在苏联_俄罗斯中学文学教学领域经历比较特殊、也比较坎坷的一位。伊万·布在俄国内文学界的命运确可谓一波三折。早在十月革命以前,布就以短篇小说《安东诺夫苹果》、诗集《落叶》等优秀作品在文坛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十月革命以后至斯大林时期,由于大一统文艺政策的推行,意识形态成了作家和批评界所必须遵循的最高纲领,白银时代流派纷呈、百花齐放的局面逐渐为一种话语独霸天下的局面所取代。教育界的情形也大致相同,文学的政治教化作用被无限拔高,文学作品的教学成了历史进程甚至阶级斗争的简单图解,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和对作品进行语言和风...

  • 标签: 中学文学 伊万·布宁作品 作品俄罗斯
  • 简介:<正>作家弗拉基米尔·马卡并不是文学新人,早在25年前他已步入文坛,但直到最近,他才成为苏联以及国外文学评论界特别注意的对象。他的小说受到广泛欢迎,并被译成多种外文,仅在法国,近两年内就连续出版了他的六本书,目前尚无第二个当代俄罗斯作家能超过这一纪录。这位前些年一直居于“无名烈士墓”中,如今已成为苏联文坛代表作家的马卡有着怎样的成长道路,他

  • 标签: 代表作家 文学评论 题材 文学现象 作品 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