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记得小时候“吃饭!写作业!上床睡觉!”是家长最多的指令,却很少问问我们:“今天心情如何?是否开心?”对于这些事,每次我跟老妈抱怨,我妈就会反驳:“那时候没保姆,要带两个孩子,又要上班,还问你开不开心,不饿着你就算合格了!”

  • 标签: 决定论 心情 抱怨
  • 简介:引言任何文化的转型本质上都是人思维方式转型的结果。欧美文学的变化和发展在本质上也是思维方式的转型。欧美文学共分七个时期,即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17世纪文学、18世纪文学、19世纪文学和20世纪文学。思维方式在其领域内的变更经历了两个主要的时期:从古代文学到20世纪上半叶,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可以被称为“主客观决定”时期。其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古希腊到19世纪末,把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称为“客观决定”时期;第二阶段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把这个短暂的历史时期称为“主观决定”时期。而从20世纪60年代起,欧美文学进入到“主客观平衡论”时期。

  • 标签: 欧美文学 思维方式 决定论 20世纪文学 19世纪末 人文主义文学
  • 简介: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长篇小说《紫色》是一部经典女性文学作品。《紫色》(1982)核心叙述了女主人公西莉的蜕变历程:自我否定→自我发现→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表达→自我肯定。本文发现:通过“他者”话语,沃克塑造了一个在自身和“他者”(她的女朋友)的动态关系中成长的西莉形象。借助雅克·拉康的心理分析理论,本文作者主要分析了西莉从无意识客体渐变成有意识主体的过程。本文揭示了深陷男性囹固的黑人女性的艰难抗争过程。

  • 标签: 自我 姐妹情谊 他者 身份认同
  • 简介:认知语法强调把主语和宾语的地位归结为侧重关系,对动词的参与者也进行侧重分类。本文从认知语法视角分析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的代表作《出神》,在主语和动词侧重关系的变化来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 标签: 认知语法 语篇分析《出神》
  • 简介:一、引言从语用学的角度看,预设是说话人的预设,是一个依存于说话人的概念,是说话人在说话前所作的一系列设想①xiexie,。预设除与语境有关,还与发话者有关,因为预设不是句子或命题之间的关系,而是发话者与语段之间的关系。预设是说话人的预设,不是句子本身具有的预设。②因此,预设实质上是语用

  • 标签: 语用预设 认知世界 语用学 发话者 说话人 认知模型
  • 简介: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跨文化意识方面的培养一直被认为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如何培养学生将英语学习与跨文化意识相结合也成为体现英语教学能力的一种方式。本文强调跨文化融入性教学与高校英语教学之间的重要性,同时探索两者融会贯通的培养性教学方法。

  • 标签: 跨文化认知 大学英语教学 融会贯通 培养
  • 简介:引言《麦田守望者》自1951年出版以来得到评论界广泛且持久的关注。总的来说,评论界关注的主要是该小说的叙述技巧,霍尔顿个性化、口语化的语言,霍尔顿的性格特征、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却没有人注意到霍尔顿以及类似的第一人称叙述者遭受生存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方式。因此,心理空间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清楚这些第一人称叙述者的生存危机的根源。

  • 标签: 危机根源 第一人称叙事 认知文体学 第一人称叙述者 主人公 《麦田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