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庄子与另一位“忧患派”人士几乎同时、同乡,那位“忧患家”就是“杞人”。“杞人”的思维层次不是太高,只是忧“天”,不过他毕竟还能算是一位不凡的先哲,因为“天”确实“塌”过,那是六千五百万年前的事,而作为他两千多年后的“现代人”,几乎天天都在目睹“天”渐渐坏下去的现象,天上至少已经出现了两个大“洞”,名之为臭氧层破坏。庄子的思维层次则要高得多,他不仅忧“天”、忧“人”,而且对地球上的一切文化现象(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表示忧患,认为人类的每一步文化化,都将株连出某种“所失”。于是,他创造了

  • 标签: 庄子 “天” 思维层次 臭氧层破坏 逆向思维 地球
  • 简介:除夜守岁,读《随笔》新年首期头题(《夏宫秋意》,文引郭沫若先生哲嗣郭世英语,谓尊翁乃“当代中国最大的文化屏风”,颇觉奇异,默而记之。“屏风”一喻,不知出于何典。照通常,屏风即屏幛,为室内陈设物,用以挡风、遮蔽,其上或有字画装潢,也算是件艺术品。如此看来,说郭氏为“文化屏风”,还真有点儿黑色幽默的味道,虽然这并非世英本意。

  • 标签: 郭沫若 屏风 黑色幽默 文化界 随笔 本意
  • 简介:<正>鲁迅的七律《自嘲》,早已成为鲁迅全部旧体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联,已被公认为鲁迅精神最生动最集中的艺术概括。这一联的意义,由于有了权威解释,多年来似乎没有发生过什么根本性质的争论(也许发生过;笔者阅读范围有限,姑

  • 标签: 鲁迅精神 旧体诗 艺术概括 七律 创造社 国民党
  • 简介:一、苦难与风流最早读到马丽华的文字,是她的刊于《新华文摘》上的经过缩编了的《藏北游历》,在惊叹于她那清新优美的文笔的同时,更为一时难以得读她的西藏之旅系列而叹息,我甚至还在报上撰文说,在如今的商品经济潮流中,象马丽华所写的这类书,书名既不凶杀武打,内容也无色情招徕的,大约是很难有机会出版的,即是出了又能印几千册?因为侃爷与言情专家的文集选集十数万地铺开来,哪还有你马丽华们的位置?感谢作家出版社,也算功夫不负我有心人,得那居宁居沪的亲友的仔细设“网”终于捕获了《走过西藏》(印数只有2000册),使我辈居

  • 标签: 马丽华 西藏 商品经济 藏北 新华文摘 风流
  • 简介:<正>许广平同志在《鲁迅回忆录》中曾说,1936年,十九路军将领陈铭枢写信向鲁迅转达过苏联方面的邀请。1972年,胡愈之同志对此作了完全否定的谈话。他说,那是他于1936年阴历年初,奉中共香港地下党负责人(宜侠父)之命,专程返沪,面见鲁迅,转达莫斯科方面的邀请的。史料现已证明,胡愈之对许广平的指斥是完全错误的(见1990

  • 标签: 十九路军 鲁迅研究 许广平 回忆录 莫斯科 苏联
  • 简介:<正>曹雪芹祖父曹寅的《楝亭诗钞》”开宗明义第一首诗便是《坐弘济石壁下及暮而去》。诗云:我有千里游,爱此一片石。徘徊不能去,川原俄向夕。浮光自容与,天风鼓空碧。露坐闻遥钟,冥心寄飞翮。

  • 标签: 曹雪芹 片石 曹寅 山海关 南京 观音
  • 简介:花期年复一年,不是第一缕灼人的阳光,也不是第一条张扬的花裙,而是路旁第一个卖黄桷兰花的竹篮,将夏日的讯息传送给都市茫茫人众。成都是一个很有意味的城市。堂而皇之的评价是:历史文化名城;较为随意的说法是:消费城市;我一个富有官能性的朋友说:我没到过成都,读了些李劼人的作品,直觉得那是个闲适地、享乐窗、“城中尤物”也!——你竟然听不出他这话中的臧否来。《儒林外史》中有个杜十七先生,十分醉心于六朝古都南京石头城,说那里的“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那么,成都街头的黄桷兰买卖,或许也可让我们略微知会一番成都的意味吧。

  • 标签: 历史文化名城 成都 花儿 儒林外史 消费城市 六朝
  • 简介:杜甫有《数陪李梓州泛江有女乐在诸舫戏为艳曲二首赠李》,对于标题中“艳曲”二字的含义,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解说“其一”云:

  • 标签: 杜诗 杜甫 含义
  • 简介:<正>一余华无疑属于一个带有现代派倾向的作家,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按自已的理解对反映生活的追求。有人认为,余华的小说是一种以语言构成的自足体,语言似乎不是为了传达,只是以自我实现为目的。这种说法未免过于玄虚,余华也不曾先锋到这种程度。事实上,余华对生活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的创作不是不要表现生活,只是他不愿意走别人走过的路,他要在生活中有独特的发现,他要面对同样的摹本,但写出另外一个世界。也正因为此,他才突破了现实主义传统的樊篱,在叙述态度与方法方面作出了一系列相应的变化。独具慧眼地认识生活,按非传统

  • 标签: 余华小说 作品 作家 精神病人 创作 幻觉
  • 简介:今年高考有这么一道语文试题:用10到20个字给推广普通话做个广告策划。也就是说,写广告词。在改卷时,有些同学的创意真是让人惊叹不已,给老师们枯燥的改卷工作带来无比的快乐。以下摘录一些:

  • 标签: 歪解 试题歪 高考试题
  • 简介:慈善公益事业的发达程度一直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全国政协常委、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范宝俊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的大会发言中.把发展慈善公益事业提到了推动社会的第三次分配这样一个理论高度来呼吁。他解释说:所谓第三次分配.就是通过社会力量、社会捐赠.开展社会互助.由社会公益组织来帮助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

  • 标签: “善” 慈善公益事业 第三次分配 民生 全国政协常委 社会文明进步
  • 简介:鲁迅世界的哲学读(三)●王乾坤面临深渊———关于反抗绝望“中间物”意识是人对世界尤其是对人自身有限性的把握。作为一种存在论体验,不妨说,它就是绝望。鲁迅的“中间物”意识在人生哲学上的展开,便是正视和反抗绝望。因此,反抗绝望在鲁迅思想中便构成一种根本...

  • 标签: 鲁迅世界 “反抗绝望” 生命哲学 人的有限性 形而上学 黑暗与虚无
  • 简介:凡是永恒的,即使今日被埋没,总有一天会重放异彩,那时候人们会高兴地说,讲讲那个故事吧。——泰戈尔1在我们身处的这个匮乏的岁月里,你愿意读读这样的故事吗?《母与子》:一个讴歌灵魂的故事,一个赞美“欣悦的灵魂”的故事,一个涵咏受魅惑而欢欣鼓舞的灵魂的故事。《母与子》:一部真挚而坚毅、柔韧而顽强的女性的灵魂史。

  • 标签: 文学评论 罗曼·罗兰 < > 小说
  • 简介:时间:2001年3月18日地点: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主持人:今天我们请来的是著名作家王蒙先生。他今天的演讲题目是“挑战与和解——文学与我们”。我们已越来越不愿思考:小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艺术的小说和生活的我们面临怎样的挑战?让我们来听王蒙先生的演讲。

  • 标签: 小说 文学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馆 挑战性 红楼梦 作家
  • 简介:杜甫直接寄赠高适的诗多达十四首,篇中文字涉及高适的诗如《昔游》、《遣怀》等还有多首。还有一首题作《寄高适》的诗,是在北宋王诛辑录《杜工部集》之后,由员安宇搜集到的一首佚诗,我已在《杜甫“楚隔乾坤远”一诗究竟是

  • 标签: 高适 杜甫 杜诗 佚诗 辑录 别解
  • 简介:《丽人行》是杜甫大胆深刻揭露杨氏兄妹腐化奢侈、荒淫堕落的讽刺名篇。其前两段写丽人体态之美、服饰之盛,写杨氏姐妹饮宴之豪、皇帝之宠,都以赞作贬。虽“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浦起龙《读杜心》卷二之一),这可为古今论者之共识。而对第三段写杨国忠,人们认识却有差距。究其原委,盖因“当

  • 标签: 杜诗 杜甫 堕落 《丽人行》 讽刺 服饰
  • 简介:<正>中国仙话中,尸故事占有相当的比例。何谓尸?唐末五代道教思想家杜光庭说:“尸:化托象,蛇蝉蝉飞。”他说“神仙之道百数,非一途所限,非一法所物”,“尸”是他归纳的四种升仙方式(飞升、隐化、尸、鬼仙)中一种。《抱朴子·论仙》云:“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仙。”据服虔说,形销化即“尸”。《太平广记》卷58引出《集仙录》的《魏夫人》,这篇小说借主角之口对尸解释说:“所谓尸者,假形而示死,非真死也。”又说:“其死而更生者,未殓而失其尸,有形皮存而无者。有衣结不解,衣存而形去者。有发脱而形飞者。有头断已死,乃从一旁出者,皆尸也。”,由此看来,尸是人先死,死后又失其尸,这种死并非真死,而是借死来升仙,死是假的,升仙才是真。

  • 标签: 仙话小说 尸解 《神仙传》 白话短篇小说 竹崇拜 图腾崇拜
  • 简介:两个半世纪以前的曹雪芹,既为中华民族竖起了一座高人云天的文学丰碑,同时也为后世的读者建造了一座扑朔迷离的艺术迷宫。正如人们所看到的,《红楼梦》中有许多难解之谜。它既困惑着众多读者,也引起了不少人“探谜”的兴趣。对此,作者本人也不否认,如他在开卷第一回题一绝云:

  • 标签: 读解 金陵十二钗 曹雪芹 《红楼梦》 人物 文学
  • 简介:<正>甲:听说你近来在读《红楼梦》,我想请教一个问题,一个题外的问题。乙:“题外的问题”,好;我们外行人,正好说些题外话。不过你这个问题,似乎有些刁钻古怪。甲:老老实实的问题,一点也不刁钻古怪。我真是越读《红楼梦》,越不知道它究竟是写什么的。

  • 标签: 红楼梦 贾宝玉 青年女性 鲁迅 曹雪芹 贾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