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据说刚有这个世界时,上帝让人类造一座塔,叫巴比伦塔。当时世界上的人说的是同一种语言,交流起来没有困难,所以干起活来飞快,工程进展神速。上帝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觉得如此这般下去,人类会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强大无比,上帝就不能把他们握在手里捏扁捏圆了。上帝费尽心思,想了一招。他让世界上的人说很多种语言,互相不能沟通,于是有了误解,争斗,乃至战争。于是那巴比伦塔一直没能造好,世界上的战争一直到现在也没停止。好莱坞有部片

  • 标签: 巴比伦塔
  • 简介:《释支干》一文,堪称中国现代学者研究中国早期天文传统的一篇奇文。但将中国十二支与巴比伦十二宫对应,研究者颇有不同判断。本文并不试图解决中国十二辰名字及相关传说与巴比伦天文学传统之间可能的关联问题——无论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不过我们注意到,《释支干》一文的出现,可能与当时影响巨大的"泛巴比伦主义"学术潮流有一定的关系。近年来学术界对"泛巴比伦主义"颇有新的兴趣,或者借此机会对《释支干》的认识可以有所增进,更有助于将此文放回到其本有的国际学术史语境之中。

  • 标签: 《释支干》 郭沫若 泛巴比伦主义 中国古代天文学
  • 简介:在中国或西方的早期叙事作品中,作者不惮于直接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这种阐述通常以议论为基本表现形式),而且这种观点,作者自以为是正确的。同时作品中的人物议论亦在说出某些观点和主张(通常通过人物话语来呈现),但这些观点相对于作者的直接陈述,居于次要或从属的地位。作者观点(或隐或显)无疑提供了一个标尺。通过这个无形标尺的衡量,“正面人物”通常被设计成支持作者的观点的人物,而反面人物(包括那些具有某种瑕疵的人物)则相反。我们这样来描述作者观点与人物议论在早期小说中的具体展现,当然并不严谨。因为在实际阅读过程中,读者的反应要复杂得多。比如,读者在读《三国演义》的时候,并不总是认为罗贯中的观点是正确的、能够被全盘接受的,从而像作者明确或暗中所期望的那样去“抑曹扬刘”。在“正面人物”诸葛亮与“有瑕疵的人物”之一魏延之间的争执中,一部分读者也许顽强地抵抗罗贯中的说教,认为魏延是正确的,而将诸葛亮斥之为迂腐。而在对曹操和刘备评价方面,读者对作者的反抗和背叛更为常见。在传统小说中,作者观点,叙事代言人的观点和单纯人物观点之间的关系,在作者的意图中,通常是清晰的。尽管读者往往会不予理睬。但是,这一情形到了陀思耶夫斯基那里,一切...

  • 标签: 妥耶夫斯基 思妥 耶夫斯基复调
  • 简介:陈木槿是四十三天前见到骑兵团团长范翼飞的。从长沙出发,她在路上颠簸了四个月零七天的时间,她感觉自己已变成一堆尘土,聚合不到一起了。眼前没有别的,只有黄尘,她觉得自己像尘土一样从道奇牌汽车上流泻下来的,只想和地上的尘土融在一起,有水时变为泥。无水时随风飘——她只想在泥与尘之间轮回。有人扶了她一把,她依然没有站稳,坐到了地上。地上的尘土随即腾起。又过来一个士兵,把她架住了。她感觉自己的头脑里塞满了尘土。好半天,她才看清了一个方形队列,听到了表示欢迎的掌声。她挺了挺腰,想站直,但她没有做到.她的身体像一个装着尘土的口袋,尘土已快漏光了。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荒漠 感觉 成一
  • 简介:理知的贼一名笨贼奉命到一栋豪华别墅区窥探,以便下手,他在黑暗中穿过树林,望见客厅里有两个孩子,正起劲地合奏着钢琴。回去后,他对首领说:“咱们别对那个地方下手了,他们不会有钱的,我看见里面两个小孩合用一架钢琴。”

  • 标签: 别墅区 钢琴
  • 简介:摘要藏传佛教和教从形式到内容存在着很多相同之处,寺院建筑、僧人服饰、经文内容、法器应用、仪式仪轨大同小异。最明显的区别也就是转经的方向相反,教是逆时针,而佛教是顺时针而已。那么佛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区别呢?我认为原始的司巴教与佛教没有多大关系,而雍仲教则是佛教的一个宗派。

  • 标签: 佛教 苯教 斗争 融合
  • 简介:<正>一、小说题目的意义在陀思耶夫斯基的每一部作品中,犯罪问题都被具体地加以研究。作者从全人类的范畴探讨犯罪,并把这种观点和当下流行的社会理论相对比。在给卡特科夫的信中,他提到:"犯罪永远是犯罪,罪孽永远是罪孽,无论任何程度的伟大也不能粉饰这种不道德感。"在小说《白痴》中,陀思耶夫斯基肯定地说道:"譬如说不要杀人,那么是因为他已经杀了人,还是正在杀?不,这不可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罪与罚》 科利尼 科夫 洛夫 人性本质
  • 简介:1曾经的萨达姆在逃亡中一直随身携带的,有枪支,有美元,竟然也有文学书籍。支撑萨达姆逃亡的是精神,支撑他精神逃亡的还是精神,《罪与罚》——陀斯耶夫斯基是他重要的精神来源,或者说就是他的精神——逃亡中最重要的精神寄托,籍此他焕发并依靠新的生活意志。

  • 标签: 陀斯妥耶夫斯基 萨达姆 精神寄托 《罪与罚》 文学书籍 逃亡
  • 简介:在一次聚会上,一个以研究文学为职志的朋友,颇显兴奋地向大家宣布了他的一个重要发现:好的小说全都要写坏人的;偷情和杀人是小说的基本主题,而坏女人和杀人者则是小说里的主要形象。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伦理意义 人物 美好 杀人者 小说
  • 简介:发轫于永明体的新体诗试验,最终发展成为唐代典范的格律诗,而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探索方向.庾信是唐前格律诗的重要奠基者,而何是由梁入周再入隋的一位重要诗人和学者.他们二人的新体诗中都出现了一种特别的“重复律式”,这可能是一种有意的格律试验,从中可以窥见格律诗形成进程中不同的探索方向.

  • 标签: 新体诗 重复律式 失对
  • 简介:陀思耶夫斯基(1821—1881)是俄国19世纪著名小说家,他的作品经常描写凶杀、犯罪的情节。陀思耶夫斯基也是个善于心理分析的作家,他描绘了犯了罪的人复杂的心理变化。从他笔下的罪孽深重的人物身上也能看到善的光辉。在描写罪恶的场景时,陀思耶夫斯基也总不忘在恶旁边安排一个孱弱的代表善的形象。在他笔下的被欺凌的与被侮辱的女人,也总是能够在罪恶的环境中保持内心的高洁善良。本文以陀思耶夫斯基的三部小说《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和《白痴》为研究对象,分析作者对善与恶的理解。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