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论文从六个方面总结了新文学考据要注意的问题。论文认为,新文学考据要注意初版时间和出版处,要凭借该书初版的版权页;在著作中插入新文学作品初版封面时,要认真考据;录著版本,编书目,不能凭版权前后那些书籍广告,要依据书籍本身,广告均为二手材料,只有参考价值;同时要慎用回忆性材料,不能认为近似就下结论,同时要注意避讳问题。

  • 标签: 新文学 考据 版本
  • 简介:从汉朝对毛诗的解释开始,义理、考据、辞章就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范式,但三者并没有严格的区分。仇兆鳌的《杜诗详注》,较为严格地区分三者,将解释杜诗内涵(义理)、考证杜诗出处(考据),解说杜诗章法(辞章)融为一体,集前代注杜评杜之大成,为全面评价杜诗做出了贡献,可称传统批评范式的典范。本论文阐释了仇兆鳌在这三个方面的贡献。

  • 标签: 杜诗批评 义理 考据 辞章
  • 简介:与郭沫若同时的三大历史考据家是王国维、陈垣、陈寅恪,郭沫若年齿最小。郭沫若与王国维虽未谋面,却一生“最钦佩”王国维的学术,被吸引了“几乎全部的注意”;郭沫若与陈垣有过两次互访,为登门的陈垣题书名,走访励耘书屋留合影;郭沫若1961年曾两次看望陈寅恪,在吟成“壬水庚金龙虎斗,郭聋陈瞽马牛风”的对联之外尚存考史相通处——了解古人苦心孤诣、深究夸诞学风根源。

  • 标签: 郭沫若 20世纪 历史考据家
  • 简介:摘要乌拉,这项主要为便利交通运输而应运而生的特殊差役制度在交通条件不发达的西藏社会持续数百年之久,虽曾在中央对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起过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是弊病百出。本文将介绍乌拉并阐述清代西藏交通乌拉的历史沿革史。

  • 标签: 清代乌拉 沿革
  • 简介:"一卖一了,父卖子休;如花落地,永不归枝:水流东海,永不回头。"这是发现于文斗苗寨的清代康熙末年撰立的一份林业契约誓愿歌。清水江畔,"杉木之乡"锦屏县民间10万件清代林契在岁月的尘埃中沉睡了数百年,如今,中外专家学者翻动这一纸纸发黄

  • 标签: 清代康熙 于文斗 锦屏县 中外专家学者 契约社会 清朝初期
  • 简介:黄一农先生利用“E考据”,借余嘉惠《临罗两峰鬼趣图》“凄香轩”印来证明《枣窗闲笔》乃裕瑞手稿,并肯定进此书对红学研究之意义,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倒将问题进一步明朗化了。由《枣窗闲笔》的来源,《枣窗闲笔》的史事,《枣窗闲笔》的时代,与《枣窗闲笔》同现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实物的矛盾,只能导出《枣窗闲笔》不出于“真实的裕瑞”之手,不能支持脂砚斋的“存在”的结论。要看到电子资源的“E考据”的局限,不能夸大,更不能迷信。

  • 标签: 黄一农 E考据 《枣窗闲笔》 裕瑞 脂砚斋
  • 简介:一百零九只石元宝在阊门外山塘街附近发现一处踹布公所旧址,在上塘街附近找到一条名为"踏布坊"的小巷,还在古旧商店里看到一只踏布用的石元宝等。所有这些,引发我翻检搜集了清代康、乾盛世苏州棉布业和踏布坊的种种旧事。旧时的棉布,靠手工生产,大都是农村家庭副业,称大布、梭布或土布,由布号商人收购加工后销售。明末清初,棉布贸易中心由松江转移

  • 标签: 棉布 苏州 清代 明末清初 元宝 故事
  • 简介:清代是词选的高度兴盛时期,词选总数超过百部,对清代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清代词选的研究逐步摆脱边缘化,进入研究者的视域。但是总的来说,该项研究还呈现诸多不足之处,宏观本体研究不足,个案研究不够,文献研究滞后。因此,加强清代词选的考察是今后清词研究者的重要任务。

  • 标签: 清代词选 兴盛 本体 文献
  • 简介:清代西域经营的加强以及清词创作中兴局面的出现,推动了清代西域词的产生。以词作反映西域风貌在整个词史进程中都具有文体独特性。西域词的内容与清代西域诗趋同,多描摹风物、交流唱酬与记录日常生活之作。其艺术风格则因作者个体差异呈现多样性,但绝少浮艳软媚之音。词人的主观创作态度决定了西域词数量较少,词体自身发展的局限性,也影响到词作的流衍与传播。

  • 标签: 清代 西域词 内容 风格 得失
  • 简介:摘要弹词在清代走向繁荣,它具有故事完整、描写细腻、语言雅俗共赏、形式灵活多变等特点。在这一时期,弹词发展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女性弹词的大量涌现——不仅女作家和女性讲唱者数量增多,而且内容上也是从女性视角出发,表达作者创作时的心态、反映各个阶层妇女们的生活以及她们对爱情和婚姻的态度。

  • 标签: 女性弹词 女作家 女性讲唱者 女性视角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上窝铺在崇礼县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但这几年,却是我和朋友们常常念叨的地方。几年前,张家口市文物部门的一位朋友告诉我,那个村庄有一处即将倒塌的关帝庙,庙内的壁画画得非常精彩,希望我能过去看看。

  • 标签: 考察记 壁画 清代 文物部门 张家口市 崇礼县
  • 简介:櫽括体词产生于宋代,在清代得到发展。清代的檃括体词体现出清人对宋代词传统的接受,反映了清人尊体与辨体的词观念,他们借櫽括古人的作品来抒发一己之情感。清代檃括体词的范围更广,形式也更为多样化。清代的檃括体词在对原作进行改写时,尽量在谋篇、意境、语言韵律上保留词的体性特点。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形态,清代的櫽括体词具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櫽括体词 清代 文体形态 词学观念
  • 简介:摘要乾隆六年(1741),清政府在归化城土默特地区设置归绥道,统辖清初在归化城土默特地区所设诸厅,管理当地旗民蒙古事务。归绥道的职权范围不断扩大和行政级别逐步升高,体现了清政府在内蒙古地区的行政建制的演变、完善过程。

  • 标签: 清代 归绥道 职权变迁
  • 简介:清代的康熙年间,不平静的文坛之上又发生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波澜.一位曹姓剧作家兼戏剧活动家撰著了一部杂剧.为了区别与"满村说唱蔡中郎"的的不同,故题词"这琵琶不是那琵琶".剧情大意是"以蔡文姬之配偶为离合,备写中郎之应征而出,惊伤董死并蔡文姬被虏作及曹孟德追念中郎义敦友道,命曹彰以兵临塞外,胁赎而归,旁入铜爵大宴,祢衡击鼓,仍以文姬原配团员.皆真实故事."剧作写的很有特点,构词排场,清奇佳丽,堪为大手笔.

  • 标签: 文化名人曹寅
  • 简介:清代是骈文的复兴时代,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家作品,也受到学者的关注。但女性骈文作家则很少有人关注,其实受到当时风气的影响,当时女性骈文作家也不少,也有优秀的作品,成为当时一道景观。只是由于资料的匮乏,所以较少受到关注,这篇文章则有感于此,对清代女性骈文作家及其创作进行了概况性的描述。

  • 标签: 清代骈文 女性作家 创作 述略
  • 简介:沧州馆藏瓷器中,有几件具有代表性、艺术价值较高、时代特征比较明显的清代瓷器。虽然在众多藏品中只是沧海一粟,但足以代表沧州瓷器藏品的最高品位,也代表了清代景德镇官窑和民窑瓷器烧造的最高水平。

  • 标签: 景德镇 瓷器 清代 沧州 馆藏 艺术价值
  • 简介:清代前期、中期印坛,对后代篆刻产生深远影响的有两大流派——微派和浙派。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南派为浙派,北派为徽派。历史上将活动于扬州、南京一带的安徽籍印人程邃、巴慰祖、邓石如归于徽派;将活动于杭州的印人丁敬等归于浙派。

  • 标签: 艺术流派 清代前期 篆刻 南北对峙 浙派 邓石如
  • 简介:王权(一八二二--一九零五),字心如,号笠云,清代巩昌府伏羌县(今甘肃甘谷)人,道光二十四年(一八四四)举人,是晚清陇右著名学者和诗人。历官甘肃文县教谕,陕西延长、兴平、富平知县。曾掌教甘肃文昌、天水、正兴、兴文诸书院。

  • 标签: 陇右 清代 楹联 王权 鸿儒 著名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