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有个叫巴克的年轻人拜圣地亚哥著名的铁匠史密斯为师,学习打制刀具。几年后,巴克手艺学成,史密斯骄傲地说:“你学会了我的手艺,一辈子就不愁吃穿了!”

  • 标签: 圣地亚哥 史密斯 年轻人 手艺 铁匠
  • 简介:贺新郎·风居住的街道弦底清商发。漾春灯、云窗渐幻,舞楼歌阙。江表三年飘零客,阅尽南香北雪。最忆是、浣花烟月。雨打芙蓉深闭牖,倩狂生、为绾青青发。风乍起,在蘋末。

  • 标签: 中国 当代文学 诗歌 现代诗
  • 简介:杨超告诉我,他用了几十年研究猪这种动物,最终得出丽个具有颠覆意义的结论。第一,猪很干净,重要的是心地干净,单纯,善良。第二,从遗传基因的角度讲,猪与人很相近。杨超说,猪的皮肤经过特殊处理,可以在人的皮肤上存活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预计在不久的将来,猪的肾脏、肝脏乃至心脏等等一些重要器官都可以移植到人的身上.到那时,说一个人狼心狗肺也许仍属贬损,但猪头猪脑很可能就是一种褒扬了。我相信,杨超的这种说法是有依据的,也经得起时间检验。杨超的父亲当年是研究哲学的,而且曾将研究领域延伸到生命科学。但1957年他被打成“右派”,送去农场喂猪。于是他又将自己的哲学研究投注到猪的身上。杨超的父亲养的猪不仅爱清洁,讲卫生,而且每天都坐在干松的稻草上细眯着眼睛思考或讨论一些深不可测的问题。

  • 标签: 温柔 哲学研究 遗传基因 生命科学 “右派” 杨超
  • 简介:因为对巴克以及他的创作都不是很熟悉,所以就先看了他的简历和创作谈。创作谈与他的这三篇短篇小说没有什么关系,但却比较清楚地介绍了他的创作经历以及对文学的认识。文学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谁都可以说上几句的对象,巴克怎么理解都行,但有一点值得关

  • 标签: 巴克 文学 结实 短篇小说 创作经历 作品
  • 简介:杰克·伦敦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其成名作《荒野的呼唤》是一部以狗为主题、通过狗的生存经历来反映美国当时社会现状的长篇小说。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己的愿望和理想寄托在巴克身上,并在其中蕴藏了深厚的哲学思想。本文拟从巴克的主要形象出发,在解读其性格特征的基础上,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本意,企图揭示当时美国社会存在的各种不公正现象,发出当时美国人民内心深处的真正呼唤与渴望,同时,对于现代社会的良性发展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与意义。

  • 标签: 《荒野的呼唤》 巴克 野性 形象解读
  • 简介:杰克·伦敦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荒野的呼唤》是杰克·伦敦最负盛名的作品,该小说以冰天雪地的原始荒野为故事场景,运用拟人化手法描述了宠物狗巴克被关爱、出卖、驯服、奴役和觉醒的生存遭遇,塑造了以回归荒野的方式寻求自由生命的艺术形象——巴克。本文分析了巴克的人生嬗变和个性特征,探究了巴克形象的思想意蕴和社会意义。

  • 标签: 《荒野的呼唤》 巴克 嬗变 个性 自由 文明
  • 简介:1943年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二她抵达了上海,无心留意那个风和日丽的春季午后传递给她的美好意头。六天前她乘坐日本的汽船永久离开了香港,但却没能和她挚爱的丈夫一同离开。一路上,她都低头看着怀中的婴孩。她随身只有一个手袋,几件行李和一个樟木箱,她年幼的儿子是她的所有。从那一刻起她的人生已彻底改变。旅程并不平静,战争正处在白热化阶段,从香港到上海的海上漂荡着水雷,潜水艇埋伏在海平面下不深处随时待命。

  • 标签: 房间 公寓 海平面 潜水艇 上海 香港
  • 简介:从卡夫卡到克莱斯特我在27岁那年,才第一次听到克莱斯特的名字。当时是1991年,国内小剧场热刚刚退烧,大家一时还没找到什么更确切的路向。对剧场创作的热情,也正渐渐走出我的生命。我初次来到欧陆,正大口大口地呼吸着四面八方涌至的新鲜空气,并重新被一些截然不同的剧场气味所吸引。我遇到两位在巴黎念书的狂热分子,其中一位,就是陈奂廷。他对世界文坛动态如数家珍,发誓要译出的作家全集,多到恐怕好几辈子都难竟其功。我们一见如故,尤其是谈起卡夫卡,我们共同最喜爱的作家。有一天他问我,有没有读过克莱斯特。"他对卡夫卡影响很深。没有比这更诱人的饵了。他抽出一本上海译文出版的《克莱斯特小说戏剧选》,让我带回家。翻开目录,密密麻麻画满了星号,看得出主人对之激赏的程度。一生阅读经验中,少数几次真正让我废寝忘食地着魔,克莱斯特必居其一。初识克莱斯特,我发现他的风格魅力,首先建立在说故事的本领。那种叙述手法之凌厉明快,

  • 标签: 莱斯特 卡夫卡 小说戏剧 叙述手法 阅读经验 世界文坛
  • 简介:2008年11月4日,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侏罗纪公园》作者迈克尔·克莱顿因癌症不治,在洛杉矶去世,享年66岁。克莱顿的小说全球总销量超过1.5亿册,其中有12部被拍成电影,大都由本人编写剧本。

  • 标签: 科幻小说 侏罗纪公园 洛杉矶
  • 简介:这些老婆子,真像是魔鬼生的,我看到她们顺着次序一个个地走来了。她们一身黑衣,像烈日照耀下的母驴那样满头大汗。从远处看去,我看见她们像一群牲口那样掀起滚滚尘埃。她们浑身都是黑的,满脸都是灰尘。她们沿着到阿穆拉去的那条道路走来,冒着酷暑,口中不

  • 标签: 纳克 胡安·鲁尔福 圣婴 石榴汁 斯塔西 鸡舍
  • 简介:郭沫若在1928年到1930年以笔名“易坎人”连续翻译出版了美国著名揭黑幕作家厄普顿﹒辛克莱(UptonSinclair,1878-1968)的三部长篇小说,即《石炭王》(1928)、《屠场》(1929)和《煤油》(1930)。这三部小说的汉译是郭沫若翻译英美小说的全部成绩,在当时产生了相当的影响。三部译作诞生于创造社出版活动转型期,体现了郭沫若为推动和顺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潮流所做出的努力。本文从翻译的主体间性视角出发,将郭沫若的译论、他的文化观以及意识形态等文化因素与具体文本分析相结合,研究郭沫若对辛克莱小说翻译的异化策略所导致的欧化语法现象,以及过度的欧化对传达原文风格所产生的影响和异化策略产生的主客观原因。

  • 标签: 辛克莱小说 主体间性 异化策略 欧化语法
  • 简介:1930年代长篇小说《在克莱尔身旁的一个夜晚》为加兹达诺夫带来了一劳永逸的世界声誉。这部作品中最突出的叙事手法是回忆,通过叙事主人公的意识流动,将读者从法国巴黎带回到俄罗斯去追忆那似水年华。该小说基本理念的本质中最显著的是存在主义意识,用联想和形象显示出每个句子的充盈,而且探索着人,

  • 标签: 诗学特征 夜晚 长篇小说 叙事手法 意识流动 30年代
  • 简介:哈代对苔丝人物形象的塑造超脱了传统道德与体制的羁绊,苔丝的人性与灵魂深处的巨大魄力和感染力感动了每个人。哈代通过对苔丝悲惨命运交替的叙述来无情地鞭挞西方传统伦理道德的劣根性和新兴资产阶级在传统道德偏见下的妥协与软弱。在哈代的理想世界里,苔丝象征着真、善、美,代表

  • 标签: 苔丝 人物形象 对比分析 新兴资产阶级 传统道德 哈代
  • 简介:2008年1月,现年68岁的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携他的新作《乌拉尼亚》来到北京,接受了“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大奖。在2008年1月的颁奖典礼上,勒·克莱齐奥宣读了致中国读者的信,将《乌拉尼亚》作为对自己经历的战争岁月的纪念,表达了他对于中国的特殊情感。

  • 标签: 诺贝尔文学奖 现实世界 中国读者 法国作家 外国小说 颁奖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