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3 个结果
  • 简介:回家的女儿我仔细思索了一下我昨晚说的话,可有词不达意、欲盖弥彰的地方。临近中午我是躺在床上接她从外地打来的电话的,她说,妈,你好点了没?我一会就到你那里。本来我像是缺水的、蔫了很久的,这回听了她的话,像是叶子马上立起来的苔菜,活回来了,嘴里却说,别回来呀,你千万别回来。心里却转动心思,赶紧到火车站去接她。

  • 标签: 中国 当代文学 散文 《亲人书》
  • 简介:1.好小说的唯一标准,是始终让读者持有强烈的代入感。小说呈现的生活,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理应既像童年一样陌生而遥远,又像月光那样,神秘而亲昵地照拂着我们的每一个毛孔。好作家的唯一标准,是始终让读者持有清晰的辨识度。老舍与沈从文,莫言与刘震云,苏童和余华,他们各自为战,无可替代。辨识度的大小标示着作家成就的高低。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不是一个好作家,因为我根本不能给人以一定的辨识度。我这样的写作者只适合去打半瓶醋。

  • 标签: 现实生活 写作者 作家 辨识 沈从文 刘震云
  • 简介:1我的童年中有很多不快乐的回忆,这首先成为我故乡的底色。如果说在这种不快中得到救赎,我立即会想到逃离与书籍。在那些孤独无助的时光里,若不曾与结缘,我想象不出当时的我该呆在什么地方;又如果没有天生的反骨促使我不顾一切地要逃往远方,如今的我又是什么样子。

  • 标签: 小说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简介:如果说在饥荒的年代,人们也能找到野草充饥:那么在书荒的时代,读书人也能弄到读当成一桩幸事。其实很像野草,它的种子也是以风为媒,散落人间大地。只要大地长存,只要种子落下,甚至是泥土中一点儿残根,野草也定会“春风吹又生”。所以,在那焚书的岁月里.有时我也能意外地搞到一两本铅印的来饱饱眼福,解解心馋。

  • 标签: “文革” 野草 读书人 种子 大地
  • 简介:公元2525年,作家们陷入了绝境。随着纸质的消亡、电子书的日益勃兴,文学作品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几乎达到了每分每秒都在更新的地步。我们且不去谈论这样快的更新速度,读者们是否应对得过来,首先面临困境的是作家们。

  • 标签: 更新速度 文学作品 电子书 作家 勃兴
  • 简介:隋唐风杨隋统一南北朝,使南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相融合,并逐步建立了规范化的新制度,其中最突出的是选拔人才的科举制,打破了以前的世袭制,使原来的寒人和许多普通士子都有了入仕的机会。应试必以工整的正体答卷,而且官方对字体的书写有较高的要求,故隋代楷书不但是主流书体,而且在风格上呈现的是集南北风为一体——峻整而秀逸的特征。如《龙藏寺碑》《董美人墓志》《苏孝慈墓志》等。

  • 标签: 南北书风 中华 《龙藏寺碑》 政治经济 选拔人才 南北朝
  • 简介:父亲跪在铡刀旁,月光落在父亲脊背上,父亲的影子有些倾斜,可手中的稻草摆得直直的。二姐负责铡草,月光映照在铡刀上,锋利的铡刀,断稻草时发出松软的声音,混着月光一起流淌。父亲不能干别的活儿,母亲也不让父亲干别的什么活儿,父亲和牛在一起,一起吃,一起住,夜深人静的时候和牛对语。父亲说:牛,人活着到底什么意思?你说,吃了干活,累了睡觉,送走老的,抚养小的。牛说:哞,哞,哞。

  • 标签: 胃囊 活着 游来游去 油尽灯枯 百鸟朝凤 一团团
  • 简介:摘要本文笔者追溯自己幼年学习书法的历程,体味书法之美,感悟书法人生,表达了对书法艺术的挚爱,从欣赏美、书写美到感悟美、融合美,笔者与墨结缘,表达自己对于书法艺术的情感和对生命与自然的感悟。

  • 标签:
  • 简介:我小时候,对两件事有点想不通,第一件就是村民瘪嘴大奎为啥能在农作物加工厂上班?别的村民都在田里干得汗流浃背,他却成天跷起二郎腿喝茶晒太阳,看他也没别的什么特殊本事。第二件就是小伙伴瓦良家里有很多小入,不知是从哪里来的。因为当时生活条件都很艰苦,在我记忆中父亲只给我买过一本——《谜语》。

  • 标签: 小人书 生活条件 《谜语》 加工厂 农作物 村民
  • 简介:(一)要"重""拙""大",庶免轻佻、妩媚、纤巧之病,倚声尚然,何况锋颖之美,其可忽乎哉!(二)主"留",即行笔要停、迂徐。又须变熟为生,忌俗、忌滑。

  • 标签: 论书 人书俱老 魏植 人观 二王 秦、汉
  • 简介:莱辛的《拉奥孔》是上世纪初期由钱单士厘最初介绍入中国的,但直到1965年才由朱光潜译成中文。在《拉奥孔》的研究论文中,钱锺于1962年所写的《读〈拉奥孔〉》一文至今为止应该是重要的一篇。钱锺擅长于对前人的论断进行爬罗剔抉,往纵深挖掘钩稽出新的观点,完成鲜活灵动的学术研究过程。

  • 标签: 拉奥孔 钱锺书 钱单士厘 莱辛 学术研究 相参
  • 简介:如果有人问我,在当今活跃于两岸三地的中国出版家中,你最钦佩的是哪一位?我会不假思索地说出一个名字:刘振强。刘振强先生,现年85岁,是台湾三民书局的董事长,一位从事出版业六十二年的老出版家。他的名字,似乎并不响亮,不仅在大陆,即使是在台湾,普通百姓恐怕也不曾听说。这是因为他内敛、低调,极少抛头露面,从不参与公众活动,更不在媒体曝光。但是,了解他的人,包括两岸学术文化界的众多德高望重的学者,对他一致推崇,翘大拇指,交口称赞,

  • 标签: 刘振 出版家 中国出版史 李泽厚 职业经理人 领先一步
  • 简介:摘要于鬯是继王氏父子之后与俞樾、胡澍、孙诒让同时的晚清皖派朴学家。他上承乾嘉学者,其著作《香草校·诗》八卷中沿用了许多训诂术语。本文梳理于鬯所用“之言”“读为”两个术语及其训诂实践,对其用例进行解释和举例说明。

  • 标签: 于鬯 《香草校书· 诗》 之言 读为
  • 简介:一大学者钱锺以高傲和孤僻的个性闻名。学者汤晏说过:“写钱锺传的另一困难处是,钱先生从不谈他自己。像福克纳(WilliamFaulkner)一样,为了保护他的私人生活,关于他自己,守口如瓶。他没有像他父亲钱基博一样有自传留下来,也没有像胡适一样有《四十自述》及《口述自传》,故除了其夫人杨绛女士写的《记钱锺与(围城)》外,要找钱氏早年的传记资料很困难。”

  • 标签: 钱锺书 家学 口述自传 私人生活 传记资料 福克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