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3 个结果
  • 简介:<正>春天我一直不喜欢明媚这个词,尤其是在形容春天的时候。春天,我一直以为就是暖昧。暖昧的季节,阳光和雨水轮番上演。许多蛰伏和即将死亡的事物,又重新抬起了头。其实这重新的意义并不都是很大!欢迎一些事物消失,也许才是一种真正豁达和前瞻的心态。我在春天里行走,即使我不动,春天的时光也一样洇过我的思想,消逝于永远不会回头的深处。没有一个相同的春天?有的只是相似。短暂的春天,暂时遮掩了死亡。缠绵的雨水,又悄然地勾动了怀旧。因此我说暧昧,不仅仅是指诗人的下午,三点钟咖啡屋低回的音乐;也不仅仅是艾略特的残酷的四月;当一株茑萝开始寻找到一面斑驳的石墙,暖昧产生了。并非爱情!只是暧昧,仿佛我在人

  • 标签: 咖啡屋 漂泊者 隐者 池莉 屯溪老街 人的眼睛
  • 简介:<正>梦僧雨这像是说寺院的雨。恍如一个年轻僧人在幽静中做一场朦胧的青梦。其实不是这回事。在北中原乡土词汇中,这是说最细小的那一种牛毛小雨。暴雨称为"白条雨",另一种不暴的细雨则叫"梦僧雨"总有一种神秘的气息萦绕,我却一直考证不到它的渊源与出处。这个词还带着伤感的暧昧,能称晚唐遗风吧,我想到杜牧、李商隐这些诗人飘在律诗中苦有若无的青衫,或一爿酒旗。"梦、僧、雨"三个字的组合,有时空,有色彩,让那个写过《弗兰德公路》

  • 标签: 李商隐 弗兰德公路 中原乡 杜鹃声 原词 北中
  • 简介:现代汉语诗歌已经口语化,进入了日常的交流,因此,作为中国当代诗人们,他们拥有的现实经验、观察视角、日常呼吸以及挣扎感,应保持与生活平齐的目光。与此同时,也要让语词获得时间的光晕,从而使诗歌获得诗意。柳宗宣的诗歌在现实经验的边缘游弋,并不脱离,但也并不与现实经验妥协,因为那是来自亡灵的目光。这个更为内在的亡灵的目光打开了语词的温度与深度。

  • 标签: 柳宗宣 日常生活 现实经验 诗意
  • 简介:<正>六十年代以前,人们所谈的南太平洋文学,都是西方的传教士,旅游者和作家们所写的作品,如A·格罗夫·戴在《太平洋岛屿文学》一书中所列举的一百种著作,没有一种是出自当地人的手笔。这些作品,正如西萨摩亚作家艾伯特·温特(AlbertWendt)所指出的,“不是罗曼蒂克的胡言乱语,就是属于种族主义的货色。”“不管怎样,早期的‘太平洋文学’告诉我们,他们写的都是白种

  • 标签: 六十年代 剧作家 英语文学 小说创作 长篇小说 作品
  • 简介:<正>加拿大文学(英语部分)是世界文学中较年青的一部分。从殖民地时期加拿大文学的萌芽阶段到本世纪中叶加拿大文学的成熟阶段,才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加拿大文学中没有象英国文学中诸如莎士比亚、弥尔顿、菲尔丁、拜伦、雪莱等文学泰斗,也没有多少宏伟瑰丽的文学巨著,即使与南方邻国(美国)相比,亦显逊色。因此曾有人怀疑加拿大是否有自己的文学。对此,加拿大著名的文学教授德斯蒙德·佩西作了中肯的回答。他在《加拿大的文学创作》一书中写道:“加拿大文学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是对加拿大社会、政治和地

  • 标签: 加拿大文学 英语文学 殖民地时期 英国文学 英美文学 文学创作
  • 简介:<正>当代英语语言文学批评理论之父塞缪尔·泰勒·柯尔律治对于十九世纪加拿大文学批评没有产生多大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加拿大的文学界具有一种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反理论倾向。直到二十世纪初,文学批评在加拿大才开始发展,但只是步人后尘,毫无创新可言,根本谈不上“加拿大”文学批评。然而,随着马歇尔·麦克卢汉与诺斯罗普·弗莱的批评著作的问世,加拿大文学批评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局面。麦克卢汉从1943年到1962年之间发表的一系列的批评文章和随笔(1969年收集出版,名为《腹地的景色》),揭开了加拿大文学批评繁荣的序幕。弗莱的《批评的剖

  • 标签: 加拿大文学 阿特伍德 六十年代 文学界 维多利亚时期 文学批评理论
  • 简介:跟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加拿大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国家。在历史上她曾经被英国统治近一百年(1763—1867),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她迄今才只有130多年的历史。由于加拿大跟原宗主国英国(以及法国)的亲缘关系,在她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中,英国和法国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如在加拿大英语诗歌中,英国浪漫主义的影响就曾经长期占据了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加拿大跟同处北美大陆的超级大国美国是近邻,两国之间是一条世界上最长的不设防边界,两国人民自由往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在世更多还原

  • 标签: 20世纪 加拿大 英语诗歌 文学评论 现代主义
  • 简介:当代南非作家库切的小说《福》是在18世纪现实主义作家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之基础上改写而成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后现代色彩,表达了作者对种族、性别、殖民和话语权等问题的反思。本文运用叙事学理论,从跨文本性、叙事视角、不可靠叙述等方面探讨《福》的叙事策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艺术魅力。

  • 标签: 《福》 跨文本性 叙事视角 不可靠叙述
  • 简介:"kickthebucket"的修辞意义因具有非透明性而蕴涵复杂的认知过程,依据三大认知理论进行描述性和解释性研究,其认知形成得以明晰化。解释规约语言现象的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在概念整合中充当重要关系与原则,与解释新创意义的概念整合相补充,实现了宏观层面的认知解释,而采用的语义成分分析法,也达成了微观层面的形式描写。研究发现,其习语意义是基于概念整合简域网络认知机制,与包括词源学意义和常识意义的认知补充相结合而形成,而经历概念整合简域网的非透明英语习语具有同样的意义特征。

  • 标签: “kick the bucket” 概念整合 认知 意义
  • 简介:李彦数十年“为新移民女性立传”的独特价值,在于以“内倾式”书写女性的“命运之变”“灵魂之痛”,其生存浮萍与精神脊梁之悖论,构成内在生命真相的多样性。她对母亲形象的塑造与母女关系的追问更富有探索性。《嫁得西风》与《海底》等作品,也是这方面的典范。

  • 标签: 新移民文学 女性经验 《嫁得西风》《海底》
  • 简介:高晓松是校园民谣的代表性词人,他的歌词不仅内蕴丰富,而且有着独特的书写策略。本文试以歌词细读的方式,选取高晓松创作歌词的三个书写策略进行分析,以此解读词中深意,体会高晓松于歌词中隐含的情怀和思想。

  • 标签: 高晓松 歌词 青春 诗化 佛教
  • 简介:詹姆斯·安格尔(JamesEngell)是美国哈佛大学GurneyProfessorofEnglishandProfessorofComparativeLiterature,英语系兼比较文学系主任。2007年12月16日,他应邀前来中国参加了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学会成立大会,并在会上做主旨演讲。本刊和《外国文学评论》编辑部征得安格尔教授本人同意在两份刊物上同时发表这篇演讲,以飨读者。

  • 标签: 英语文学 人文学科 《外国文学评论》 美国哈佛大学 比较文学 成立大会
  • 简介:<正>勃特勒(SamuelButler)记载他碰见一个意大利男孩子,那孩子问他:“你们英国人准把郎费罗(Longfellow)的诗读得很多吧?”他答:“不,我们不怎末读他的诗。”他孩子诧异道:“那是什么缘故呢?他是一个很漂亮的诗人(averyprettypoet)呀!”这位惯持异见的作家显然过低估计了他本国人的

  • 标签: 外国人 日记 日本人 法语 威妥玛 二十年
  • 简介:后现代主义实验大师朱利安·巴恩斯因复杂多变的形式实验享有"英国文坛变色龙"的赞誉。在早期代表作《福楼拜的鹦鹉》中,巴恩斯大胆地进行了自反美学实验,主要采用了叙事越界、文类越界和戏仿人物传记等自反叙事策略。本文认为,通过这些叙事实验技巧,一方面,作者表现出对文学形式审美建构过程的高度自觉和革新文学创作传统的创新意识,为文学创作形式注入新的元素;另一方面,作者向读者建构出一个真假难辨的文本意义空间,使读者难以触及福楼拜的真实面目。

  • 标签: 朱利安·巴恩斯 《福楼拜的鹦鹉》 自反叙事
  • 简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已成为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广泛的阅读,则是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根基。阅读对促进语文教师和学生成长具有双重意义。可是从边远藏区的高中语文教师的阅读现状来看,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阅读时间不够、阅读意识淡薄、阅读面狭窄、阅读功利性较强、阅读氛围不好等。针对这些现状进行了此次的调查研究,希望可以通过此次调查推动教师的阅读,也为进一步改善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提高迪庆藏区语文教师专业能力提供一定的依据。

  • 标签: 高中语文教师 课外阅读 原因 建议
  • 简介:为了进二步推动中国莎士比亚研究的发展,由《四川外语学院学报》、《英语研究》、电子科技大学举办的“莎士比亚与英语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将于2006年9月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举行。会议主题:中国语境下的莎士比亚与英语文学研究。

  • 标签: 莎士比亚研究 学术研讨会 文学研究 英语 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
  • 简介:美国作家唐·德里罗的小说《白噪音》是一部以后现代文化为背景,充分展示当代美国人生存环境及精神焦虑的力作。本文从叙事视角、叙述结构、叙事方式、叙事话语等方面探讨《白噪音》独特的叙事策略与文体风格以及作品蕴涵的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精神生态的深层关注。

  • 标签: 唐·德里罗 《白噪音》 叙事策略 文体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