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苏轼不仅是一代文学巨匠,同时也对政治有着极大抱负。但是在他坎坷浮沉的一生中,始终不得朝廷重用,屡遭贬谪。面对自己曲折起伏的人生,苏轼始终以幽默的心态笑看人生,他的幽默不仅体现在他的文章里,也体现在他的为人处世及人生态度中。本文主要从苏轼的诗词文章出发,结合他的生平事迹,探讨其人其文的幽默及其根源。

  • 标签: 宋代文人 幽默 形式 根源
  • 简介:苏童在2009年第2期《收获》杂志上发表的《河岸》是一部以"文革"为大背景,描写现实与历史、青春与成长的长篇小说。《河岸》以一位少年的视角叙述了复杂而荒诞的故事,其中随处可见的象征叙事与小说众多意象的隐喻性,构成了小说独特的审美意味。

  • 标签: 苏童 《河岸》 象征叙事
  • 简介:美国华裔跨文化剧作者用英文创作的戏剧,对中国京剧在美国的传播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中国京剧元素在这些剧中的运用,不但给这些剧增加了多元文化戏剧的色彩,而且也使中国京剧元素产生了新的含义。本文通过研究黄哲伦的两个剧作对中国京剧元素的运用,探讨中国京剧在海外的接受与传播,以及京剧在成为国际戏剧资源时的演变和发展。

  • 标签: 中国京剧 美国华裔戏剧 黄哲伦 《新移民》 《蝴蝶君》
  • 简介:陶渊明诗歌今存一百多酋,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类。这三类诗歌处处体现了高超的自描艺术,其语言洗练质朴、清新自然,信手拈来,尽显神韵,达到了一种化境,可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陶渊明诗歌的白描艺术深受汉乐府诗的影响。

  • 标签: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陶渊明 诗歌语言 自描艺术
  • 简介: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也是日本“私小说”文学题材的代表作家,在日本文坛享有“大正文学的象征”之称。芥川创作的“戏作三昧”与“地狱变”,在其文学作品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充分反映了芥川的艺术观。本文在对“戏作三昧”和“地狱变”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从两部作品中创作主体与接受对象的隔阂、创作题材与生活压力的矛盾、文学创作与文学管制的博弈、艺术自律与功利主义的冲突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芥川龙之介通过“戏作三昧?和“地狱变”,反映了其既推崇艺术至上主义,又不得不直面现实生活的矛盾的艺术创作观。

  • 标签: 芥川龙之介 “戏作三昧” “地狱变” 艺术至上
  • 简介:张大干少年时期有过两年在重庆求学的经历,对重庆地域文化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1916年张大干从重庆出发沿长江东行,三峡风光给张大干留下深刻印象。重庆地域文化对张大干艺术创作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重庆境内的名胜古迹、名山大川和壮丽的三峡,它们为张大干的绘画创作和诗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开阔了张大干的视野,提高了张大干的艺术修养。

  • 标签: 张大千 重庆 地域文化
  • 简介: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分离出来升格为独立的门类,标志着我国艺术学科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而作为该门类中五个一级学科之一的艺术学理论,其所发挥的学科功用可谓举足轻重。本文从艺术学理论下设的艺术史、艺术原理、艺术批评史三个二级学科入手,分析该三个二级学科所研究对象与艺术学门类中其余四个一级学科所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彰显艺术学理论在当代社会语境中的重要学科功用。

  • 标签: 艺术学理论 学科 功用
  • 简介:在创作《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已死》时,斯托帕不仅借用了《哈姆莱特》的人物和情节,还以《哈姆莱特》结尾的一句话命名自己的剧作,因而,《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已死》与《哈姆莱特》的互文性是人们研究的焦点,不过很少有人深入探讨此剧的标题。本文以热奈特的副文性理论为依据,分析该剧标题的功能,阐释这一标题与《哈姆莱特》和《等待戈多》的关联,揭示这个标题引领人们进入斯托帕戏剧世界的独特作用。

  • 标签: 《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已死》 副文本 标题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