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6 个结果
  • 简介:《英美小说叙事研究》是一部有分量的学术成果。本文将阐述它的三个主要特点:从内容上讲,该书跨越三个世纪,丰富博实;在方法上,研究者注重微观突破,理论细读运用得恰倒好处;就创新而言,研究者善于综合,把宏观透视和微观分析有机结合,能成一家之言。同时,论文还将说明,小说的学说,即叙事学,之所以大,是由小说本身的兼容性所决定的。小说融传、剧、诗、文、史于一体,这就是小说后来居上的原因,也是文类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

  • 标签: 叙事理论 小说定义 兼容性
  • 简介:从费伦的修辞性叙事出发,《黑暗的心》中的叙述者马洛是一个自觉的叙述者,同时也是一个可靠的叙述者,是康拉德的代言人。修辞叙事视角下的叙述者马洛,是一种崭新的解读。

  • 标签: 修辞 《黑暗的心》 叙述者 马洛 康拉德
  • 简介:长期以来,国内对于德语现代主义文学的研究较多关注作品的思想内容,对于小说叙事范式的研究很少。而探讨小说叙事范式的变化,不仅能够揭示文学观念的变化,而且还能了解特定时代的思想文化。本文探讨的是德语现代主义文学从传统的以时间为基本线索的线性叙事空间叙事的转变,分析了空间叙事的具体手段。最后,文章还从社会文化背景的角度分析了这种转变。

  • 标签: 叙事研究 德语现代主义文学 线性叙事 空间叙事
  • 简介:菲利普·拉金的诗歌多以城市为主题,继承了城市漫游诗人的空间叙事的传统,他的诗歌不仅表达了城市人的空间感受和体验,还深入到对空间本质的探索。本文从两个方面探讨了拉金的城市诗歌:一方面,通过对其诗歌物理空间符号的解读,分析了拉金对城市的物性空间、社会空间、精神空间极具思辨性的观察和思考,他的诗歌符号式地诠释了城市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伦理的影响;另一方面,从空间叙述策略和伦理叙述相结合的角度分析拉金诗歌中叙述者、叙述物的空间位置及动态转换,总结出拉金借助这些叙事技巧展现了现代城市人矛盾的生存境况、变化了的伦理规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伦理焦虑。

  • 标签: 菲利普·拉金 空间 叙事 伦理
  • 简介:本文融叙事学视角与空间批评理论为一体,一方面借鉴列斐伏尔的空间批评理论视角对刘易斯小说的叙事空间进行了文学界定与分类,将其划分为“地理景观空间”(物质层面)、“个体心理空间”(心理层面)、“社会性别空间”(社会层面)三个维度,另一方面从叙事视角出发分别研究叙事与作家的文化情感、人物的心理特征和美国社会的性别机制三个主题方面的关系,旨在探讨刘易斯小说的空间叙事特征,步步深入地揭示“空间”概念在刘易斯小说中所呈现的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层的思想内涵.

  • 标签: 辛克莱·刘易斯 叙事 空间 地理景观
  • 简介:时空关系是小说叙事中一种非常复杂而重要的关系,但在一般的情况下,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不能同时感知它们,因而有的小说是时间性的,有的小说是空间性的。《呐喊》《彷徨》里的小说都是空间性的短篇小说,压缩时间、突出空间是《呐喊》《彷徨》达致其深刻的启蒙目的的一种卓越的叙事技巧。

  • 标签: 《呐喊》《彷徨》 空间性 压缩时间 突出空间 叙事技巧
  • 简介:空间诗学和空间政治的角度看,《鲁滨孙漂流记》提供了一个西方现代性展开的初始场景。小说中的空间建构与主体的形成同步进行,空间的生产与文化的定位互补互动。鲁滨孙在谋划生存、构建空间的同时,发展出一种比笛卡尔的“我思”更为实在的、可触可摸的主体性意识;通过划界和构建,鲁滨孙生产出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空间,开启了自己的此在世界,也开启、构建和定位了自我与他者、中心与边缘、文明与野蛮的关系。小说将空间叙事、现代性主体与帝国政治交织在一起,实现了诗学.政治功能的互相转换。

  • 标签: 《鲁滨孙漂流记》 空间生产 文化定位 主体性 现代性
  • 简介:上海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的开幕大戏——《亨利四世》,在深沉的历史叙述中以恢宏大气和富有生活气息的空间叙事,为我们完整再现了英国封建割据时期围绕权力斗争所呈现出来的刀光剑影与五光十色的世俗社会。该剧以尊重原作精神和内容为宗旨,通过恢弘的空间叙事建构了青年君王在权力斗争中成长的历程,血雨腥风与世俗乡野的空间叙事成为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反映了在通向权力巅峰的过程中人性的复杂。全剧以深沉的理性思考和张扬的世俗风情叙事阐释了原作的美学意蕴。苏乐慈导演的《亨利四世》以创造性的空间叙事成为中外莎剧舞台上改编莎氏历史剧的一部成功之作。

  • 标签: 莎士比亚 《亨利四世》(上下篇)空间叙事
  • 简介:为促进叙事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加强东西方叙事学研究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首届国际会议暨第三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定于2嘶年10月16-19日在江西南昌赣江宾馆举行。

  • 标签: 国际会议 文艺理论 叙事学 学分 学会 中外
  • 简介:一句话概说叙事学(narratology)也称叙述学,①是受结构主义影响而产生的研究叙事理论,已走过将近40年的发展历程,可分为"经典"与"后经典"两个不同派别.经典叙事学旨在建构叙事语法或诗学,对叙事作品之构成成分、结构关系和运作规律等展开科学研究,并探讨在同一结构框架内作品之间在结构上的不同.后经典叙事学将注意力转向了结构特征与读者阐释相互作用的规律,转向了对具体叙事作品之意义的探讨,注重跨学科研究,关注作者、文本、读者与社会历史语境的交互作用.

  • 标签: 叙事学 结构主义 形式主义 叙事结构 小说 历史主义
  • 简介: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巅峰之作,小说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语言优美生动,善于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了许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特别是人物名字的意象应用十分精彩。本文运用Fauconnier和Turner等人提出的合成空间理论从认知层面对《红楼梦》中"鸟"的意象和隐喻进行简要个案分析,旨在说明概念整合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认知活动,具有极强的认知解释力。合成空间为理解这部名作的意象组合和创新提供了一种不可或缺的认知工具。

  • 标签: 合成空间 映射 投射 意象
  • 简介:为促进叙事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加强东西方叙事学研究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首届叙事学国际会议暨第三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定于2007年10月16—19日在江西南昌赣江宾馆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和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部和《江西社会科学》杂志社承办。

  • 标签: 国际会议 文艺理论 叙事学 学分 学会 中外
  • 简介:河南大学教授梁工所著的《圣经叙事艺术研究》于2006年7月出版。梁工教授致力于《圣经》和基督教文化研究已多年,他主编、撰写及编译了十多部作品,并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了大量圣经研究的论文。《圣经叙事艺术研究》“标志着梁工教授在《圣经》研究领域里的一个新起点,它从梳理和探讨《圣经》和基督教对西方文学、文化、政治、社会和思想各方面的巨大和深刻影响,

  • 标签: 圣经叙事 艺术研究 《圣经》 文化研究 大学教授 西方文学
  • 简介:<正>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叙事学”的产生与发展与现代西方小说的发展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叙事学”是以虚构的叙事文学(主要是小说)的内在规律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叙事文体的本质特征及形成因素,力图解开叙事体从文字到语言信息到艺术作品之间的奥妙。鉴于此,我们又可以认同:“叙事学”是一门包容性比较强的学科,可以引进到所有“叙事体”文学的研究中。作为叙事文学的一种,报告文学必然与小说文体有着某些相通之处,因此,本文将着重从“叙事观点”、“叙事笔调”等方面,探讨斯诺的叙事风格。

  • 标签: 形成因素 研究对象 内在规律 报告文学创作 艺术表现力 叙事风格
  • 简介:当代南非作家库切的小说《福》是在18世纪现实主义作家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之基础上改写而成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后现代色彩,表达了作者对种族、性别、殖民和话语权等问题的反思。本文运用叙事理论,从跨文本性、叙事视角、不可靠叙述等方面探讨《福》的叙事策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艺术魅力。

  • 标签: 《福》 跨文本性 叙事视角 不可靠叙述
  • 简介:被誉为斯坦培克在艺术上最成功的小说.本文试从A.J.格雷马斯符号矩阵理论角度出发分析的叙述结构,分析故事中主要语义素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解密其中蕴涵的多重意义.中伊莉莎的女人性和亨利的反女人性因素之间的二元对立是故事的基本线索,菊花和补锅匠是故事发展中引入的辅助因素,菊花的非女人性是故事发展的支撑点,而补锅匠的非反女人性则是故事发展的催化剂.这四个义素相互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两个义素群之间的对立关系、各义素群内部的统一关系以及义素的动态发展变化使故事产生了丰富的内涵.对故事叙事结构的二元对立分析使人物关系和其背后的深刻含义清晰明了,有助于对小说艺术性和深刻性的理解把握.

  • 标签: 《菊花》 叙事结构 符号矩阵理论 斯坦培克 二元对立 美国
  • 简介:20世纪30年代,林徽因以她非凡的善感能力、细腻的思维语言和渊博的知识素养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艺创作方面芳华尽显。单就其小说而言,其数量虽少,仅有六个短篇(《窘》《九十九度中》《钟绿》《吉公》《文珍》《绣绣》),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笔重要的财富。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女性,林徽因的小说在非凡的儿童视角、女性视角、文化视角的叙事中,书写了林徽因对现实世界的观照、对女性命运的体察、对生命存在的理解和感悟。

  • 标签: 儿童视角 女性视角 文化视角
  • 简介:叙事视角来看,见证叙事有两种形式。在单一视角的见证叙事中,见证人提供的大都是孤证,局外人和旁观者很难考证其真实性。在多重视角的见证叙事中,见证人提供的证词可能相互印证,也可能陷入罗生门式的证据陷阱。这就使见证叙事陷入了"见证的危机"。威尔科米尔斯基造假事件,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反证了见证人的伦理身份不容僭越。见证叙事的"罗生门",这个证据学中最为纠结的"戈尔迪之结",恰恰归结为一个伦理结。这表明,"见证的危机",其实是伦理的危机。为什么不能作伪证?如何走出见证的危机?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与术语的建构,为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了钥匙。

  • 标签: 见证叙事 伪证 证据学 文学伦理学
  • 简介:英国小说家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历史小说中的人物都在不同程度上体验了失败、痛苦、空虚甚至死亡。为了获得心灵上的满足、慰藉、复苏和成长,他们都将目光投入家族和个人历史中,或按照自己的意愿与目的对过去的历史文本进行重新诠释,或以"讲故事"的叙事方式重构历史。本文解读了斯威夫特的三部小说,从中不难看出,作家对心灵与历史叙事之间的关系所作的思考和探索表达了他对历史的本质和意义的独特理解。他通过小说告诉读者:回归心灵是一切叙事的意义所在。

  • 标签: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 小说 历史叙事 心灵
  • 简介:自由间接话语是小说叙事再现人物话语的重要手段,并常与叙事声音联系起来探讨.在现当代小说叙事模式中自由间接话语已很难根据语言学特征进行辨认,而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叙事声音理论更是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当代小说叙事.本文通过分析伽莱特的叙事文本进一步说明,自由间接话语与叙事声音在现当代文学文本批评中必须超越其结构主义叙事分析模式,叙事也应全方位拓展发展空间.

  • 标签: 伽莱特 小说 叙事方式 自由间接话语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