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正>五十年代苏联文坛出现了一个新人,他以独特的创作手法开掘文苑新的创作领域——科技革命时代人们的心理状态、道德观念与思想冲突,他就是长篇小说《探索者》与《迎着雷电》的作者格拉。这两部长篇小说曾引起读书界与评论界的热烈反响,作者也从此蜚声文坛。此后,他继续发表了不少有关科技知识分子的长篇与中短篇小说,抒写新人成长,揭露邪恶,歌颂正义,鞭挞权势,维护公道。七十年代以来,格拉作品的题材与体裁更加多样化、观察与思考更加哲理化、特别表现在他的长篇小说《一幅画》,以及几部纪实体小说之中。本文论述的是格拉七八十年代发表的三部纪实体小说。题材是他熟悉的科技知识分子,与卫国战争中的普通

  • 标签: 心理状态 文献资料 少年 新人 长篇小说 中短篇小说
  • 简介:<正>蒲,一个生在俄罗斯,长在俄罗斯,客死于异域的俄国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背负着流浪者的沉重十字架,走完了他那漫长而又苦涩的人生之路。一、孤独、多舛的人生之路伊凡·阿列克塞耶维奇·蒲于1870年10月22日出生在俄国沃龙涅什省叶列茨县的一个败落的贵族之家。祖上有不少人在沙俄时代做过官,特别是十九世纪初叶,这个家庭为俄国文学输送了两位大诗人:安娜·蒲娜、瓦西里·茹科夫。早在蒲出生前的农奴制改革之前,这个大家庭的主人、蒲的祖父就是一个相

  • 标签: 俄罗斯文学 人生之路 批判现实主义 高尔基 列夫·托尔斯泰 俄国农村
  • 简介:勃洛克与叶赛,叶赛与勃洛克——这两个名字在俄罗斯文学史上是并列的。这两位伟大的诗人把对祖国的爱——爱得“欢快以至于心痛”——贯穿到自己的生命中。亚历山大·勃洛克说:“我的罗斯,我的生命……”而对叶赛来说,没有罗斯,没有自己亲爱的祖国,自己的生命也谈不上有什么意义。他们两人的第一次相会是在一九一五年三月。勃洛克当时已经是一位公认的文学巨匠,已经出版了诗集,而第一本诗集是在难忘的一九○五年风暴即将来临的时日问世的。叶赛的处女作《白桦树》一诗只是在这次会见前一年才在《小天地》这本杂志的一月号上刊出。至于第一本诗集的出版,那还是此后一年的事。后来这两位诗人在诗集《献给孤儿们的蜜糖饼干》中相遇。这本诗集中有著名诗人亚历山大·勃洛克的七首诗,青年作者谢尔盖·叶(宀西)的两首诗。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名字正巧在这本诗集中相遇,而这本诗集的全部书款都捐赠给俄国流离失所的儿童。还有过多次相会。叶赛至死都对勃洛克怀有最友善的感情。对于这一点不只是叶赛自己讲过,那些熟悉这两位诗人的人都讲过。现在就引述他们的一些话,摘引这两位诗人自己的以及他们同时代的文学家们的回忆、日记和札记中的一些片段记载。其中,除了诗人彼·彼亚斯特的回忆以外,都先后发表过。有些只发表过一次,而且还是在五十多年以前。勃洛克的朋友,彼·彼亚斯特对于叶赛的回忆材料现存(苏联)中央国家文学艺术档案库。

  • 标签: 叶赛宁 勃洛克 亚历山大 俄罗斯文学 谢尔 国家文学
  • 简介:<正>汉镇每年都有那么一批黑人青年认为初中毕业就够了,无须再继续上学受教育了。皮特·戈斯就是这些人当中的一个。毕业之后,他跑出去当了农场的雇工。他劈柴、摘棉花,攒了九美元六十五美分。他拿着这些钱到镇上的火车站预购了一张伊利诺斯中部铁路公司去芝加哥的单程经济客舱票。此后,皮特每周都是干足五天半农活,而且在周末还找些其它的活儿干。终于,他攒够了五十美元。据一些从芝加哥回来探亲的汉人说,在找到能自立的工作之前,这笔钱足够他吃饭住宿用的了。于是,一个星期日的下午,十八岁的皮特·戈斯象在他之前的许多人一样,满怀幻想,坐上火车,到“北部“谋生去了。通常,对于到“北部”去的每一个人,镇里的

  • 标签: 芝加哥 火车站 伊利 家乡 劈柴 钞票
  • 简介:<正>今年是英国十九世纪后半期英国大诗人罗伯特·布朗(RobertBrowning,1812—1889)诞生180周年。布朗的父亲是伦敦英格兰银行的职员,生活富裕。布朗从小由他的姊姊萨丽雅娜带大,住在伦敦。他所受的教育主要来自阅读他父亲的大量藏书。在儿童时期,他

  • 标签: 布朗宁 英国诗人 罗伯特 英格兰银行 十九世纪 生活富裕
  • 简介:<正>一、审美意象中“情”对“景”的辐射中国古典美学认为,“情”与“景”的统一是审美意象的基本结构。从叶赛一生创作的诗篇中可以看出他所有的审美意象中的“景”,都受到他特有的复杂之“情”的强烈幅射,从而形成了他独特而浓郁的抒情风格。由于“情”在诗歌中的巨大作用,古今中外的诗人一向把其看

  • 标签: 叶赛宁诗歌 基本结构 田野 审美意象 天空 意象派
  • 简介:规划好自己的人生,然后按部就班,去一个一个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就能拥有自己想要的幸福,这种幸福来得不带一丝侥幸,所以很踏实。

  • 标签: 孔高宁 企业领导人 经营策略 工作方式
  • 简介:李白和李分别是盛、中唐著名诗人,两人均写过"闻笛"诗,其中李白《黄鹤楼闻笛》和李《春夜闻笛》都是遭贬谪时写的,两诗表现出不同的审美风格,李白诗愁苦却不绝望,李则愁苦而怨望,这正反映了盛、中唐诗风的不同。

  • 标签: 闻笛 愁苦 思乡
  • 简介:蒲松龄笔下的婴身具狐、鬼、人三性,独具"撄而后"的性格,被描述为"容华绝代",令人暇思绵绵。而影视作品对于婴故事的改编只是关注到了其外在的"笑",并未真正触及其内在的"哭",这正体现了读图时代文学接受的形象确定化、固定化、媚俗化倾向。

  • 标签: 读图 读文 性格变化
  • 简介:《婴》是《聊斋志异》中的经典名篇,历来研究者对它有着超乎寻常的解读热情,魅力非凡。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故事内涵仍未阐释到位,尚可再论。蒲松龄在小说中两次用到"黠"字:一处是婴用以形容丫鬟小荣"是亦狐,最黠";另一处是作者用以点评婴"其黠孰甚焉",足见此字甚得蒲氏之心。以本文之见,最黠者并非小荣、婴等美狐,而是作家本人!蒲松龄小说创作上的灵心慧性,在《婴》篇中施展得酣畅淋漓。

  • 标签: 《婴宁》 《聊斋志异》 小说创作 经典名篇 研究成果 蒲松龄
  • 简介:本文主要考察布小说创作中运用的非语言系统的民俗象征,如基督教民俗文化中的象征、实物的象征、色彩的象征、信仰民俗象征等.并从这一角度分析布小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结构的安排、对审美意境的透视等方面的特点,揭示作者创作中浓郁的民俗文化特色及其艺术表现手法的独到之处.

  • 标签: 小说创作 象征 符号解读 布宁 艺术表现手法 语言系统
  • 简介:<正>Ⅰ著名批评家约翰·罗斯金和诗人丹特·加布里埃尔·罗塞蒂一起用了一整夜试读《男人和女人》。其后,罗斯金写信给布朗说:“读您的诗比穿越阿尔卑斯山的冰川还艰难。它的确才气横溢,也有相当深度,但充满了裂缝,以至有半程路必须靠梯子和斧子来攀缘。然而,我已在您的诗中

  • 标签: 布朗宁 罗斯金 诗歌 阿尔卑斯山 男人和女人 罗塞蒂
  • 简介:明清易代之际,党争频仍,作为东林党魁的钱谦,在政坛上由初识东林到隶名党籍,直至相尊党魁,完成了仕途多舛的党争生涯。

  • 标签: 钱谦益 党争 党魁
  • 简介: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勃朗以文字为生,却将音乐放在高于文字等表意手段的位置。本文从今人的角度回视他的这个偏向,勾勒其中的哲思成分,以期对学界现有的论述做一点补充。

  • 标签: 勃朗宁 音乐 意义
  • 简介:杨宪与戴乃迭夫妇对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英译工作,更是影响巨大。令人遗憾的是,他们这个特有的贡献并没受到学界、特别是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的足够重视。本文对杨宪与戴乃迭夫妇对中国古典文学英译工作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现实意义及学术意义予以详细阐发,对二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基本理论原则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以引起学界对中国文学英译工作的普遍重视。

  • 标签: 杨宪益 戴乃迭 翻译文学
  • 简介:<正>泉水从山涧流出,开始悄无声息,滑过岩缝,滑过青青的草丛,渐渐地,汇成涓涓小溪,注入带鹅卵石的沟底,发出叮咚之音,然后水声砰砰,奋然出山……当我接触叶赛(同样,接触普希金、费特等)的抒情诗的时候,常常有这种感觉;这诗的泉水随着我不断地呤咏而逐渐发出声音,逐渐显露它美好的身影,最后我觉得我吐露出来的语言,已经不是俄文,而是我赖以生存的祖国语言。这就是我在翻译中所习惯的自然流露,这就是我所执着追求的那种神韵,那种奇妙的和谐。

  • 标签: 抒情诗 叶赛宁 自然流露 执着追求 语言 普希金
  • 简介:<正>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二届年会,于1985年4月22日至25日在南京丁山宾馆举行,出席本届年会的代表共一百二十余人。在22日上午的开幕式上,江苏省副省长杨咏沂、省作协副主席海笑、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叶水夫、南京大学副校长汪德滋、中国作协中外文学交流委员会副主任毕朔望等同志向大会致词祝贺,吴富恒会长代表理事会作会务工作

  • 标签: 中外文学交流 江苏省 美国文学 代表 外国文学研究 年会
  • 简介: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因其丰富的内涵,成了翻译难点。本文以鲁迅作品中民俗文化的翻译为例,比较了两个鲁迅作品英译本,并尝试总结适合文学作品民俗文化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 标签: 民俗文化 文化负载词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