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6 个结果
  • 简介:“京味”文学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历史特质,而且具有超时空的发展潜质。在多重维度的比较视野下来审视“京味”文学,或许能够更清楚地看到它的某些本质问题以及它与相关问题的本质联系。

  • 标签: “京味” “京派” “海派” “中国味” “世界味”
  • 简介:作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流散作家之一,库切分别于1983和1999年两度荣获英国文学最高奖布克奖,并于200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耻》是作家最具代表性的获奖作品之一。这部小说以文学教授卢里为主人公,围绕他因“绯闻”被学校开除以及女儿露茜被黑人强暴这两大中心事件,描绘了一幅南非在后种族隔离时期的生活图景。小说采用现实主义笔法,不仅着力刻画这一系列事件过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还再现了由于新的种族间的紧张而酿就的人际间的微妙关系,让读者充分感受到这一时期南非社会的复杂性。本文以时空冲突为视角,试图分析文本所揭示出的这一历史进程中南非各种社会力量间的冲突和矛盾。

  • 标签: 《耻》 库切 种族 时间 空间
  • 简介:巴赫金的时空体概念,不仅将叙事中的时间和空间整合起来,而且关注时空与人物和情节的互动,为阐释《马丁·德赛勒》的空间叙事提供了新的角度。《马丁·德赛勒》的时空体表现为19和20世纪之交美国的城市、旅馆和展馆,从而使得这部小说成为一部资本的寓言:小说的主人公虽然因为从事资本化的空间生产而成功,但他最后因为"空间的恋物癖"而跌入资本的陷阱惨遭失败,表明了作者对作为意识形态的美国梦的虚幻本质的批判立场。

  • 标签: 《马丁·德赛勒》 时空体 资本的寓言
  • 简介:品味旅美艺术家陶冬冬的作品是一次独特的心灵体验。受其个性及宗教信仰的影响,陶冬冬的作品色彩绚烂美丽,内在深邃而富于哲理,手法宏伟、精致,情绪激荡,震撼心灵。在其近作《水的世界》中,内涵与艺术手法的结合几近完美。陶冬冬的艺术是一种无国界的语言,因爱的力量而产生,以美的力量给予乱世中人们的灵魂以启示。

  • 标签: 宗教信仰 作品 解析 空中 心灵体验 艺术手法
  • 简介:冯尼古特的《五号屠场》表面上看是一部“时空旅行”小说,讲述主人公毕利·皮尔格利姆在过去、现在和541号大众星之间的旅行。但是,通过元小说和互文性叙事策略,作家实际上也同时解构了毕利的“时空旅行”,使之成为主人公精神错乱的表征。通过这种建构和解构主人公“时空旅行”的过程,作家试图表现创伤、反战和重建人类精神家园等主题。

  • 标签: 时空旅行 元小说 互文性 创伤
  • 简介:2012年,南京大学文学院为庆祝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根据南京大学的校史编排了一部喜剧——《蒋公的面子》。该剧采用了双时空的叙事方法,以前后相隔24个年头的两个时间以及两个不同的地点,来回忆、还原三个教授在24年前有没有去吃饭。在双时空叙事的结构下,使得前后24年的两个时空形成了互文的关系,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人的性格得到了深入的挖掘和丰富。剧本原本是在探讨面子和里子孰轻孰重,但是在两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主题得到了升华,不仅仅讨论面子、里子问题,而是上升到了作为文人或者作为一个人,如何坚守自我的问题。本文试从《蒋公的面子》的情节、人物性格以及主题思想等方面来探析该话剧双时空叙事的艺术价值。

  • 标签: 叙事 情节 性格 主题
  • 简介:本文通过对日本近代著名作家泉镜花的短篇小说《外科手术室》中反讽叙事的考察,探讨一种值得关注的文体创作。《外科手术室》将小说世界里的"美"反讽为"矫情"与"表演",以此揭示"美"的相对性和伪善性;将"爱"描画为实质上的"逃离",实现了对"爱"的反讽叙事。该小说通过对"美"与"爱"两个层面的本质性反讽书写,构建了一个精妙的反讽时空体系,实现了对文本表层浪漫主义叙事的超越。

  • 标签: 泉镜花 《外科手术室》 反讽 时空建构
  • 简介: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现实往往被解构成为反讽的对象。当代著名苏格兰作家阿拉斯代尔·格雷的代表作《兰纳克:生活四部书》就明显地反映出这一特征。这部小说以现实生活中的格拉斯哥为背景,将现实与虚幻混淆,在形式与内容上都打破了传统的时空概念,以独特的方式解构了现实。它在呈现出后现代主义创作种种特点的同时,又体现出某种统一性。本文通过对这部小说的具体分析,揭示其在时空结构上的后现代主义创作特点,进而探讨它为文学创作所带来的启示。

  • 标签: 阿拉斯代尔·格雷 《兰纳克:生活四部书》 后现代主义 时空结构
  • 简介:茅盾是中国神话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对他神话思想的研究,我们可以从时空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从时间方面看,茅盾所选取的神话材料主要集中于秦汉以前,由此形成了他历史化以及神话演化的观点;从空间看,茅盾把中国神话置于世界神话之林来进行比较研究,同时把中国神话分为北中南三个部分。这些都是茅盾神话研究中的时空观的体现。

  • 标签: 茅盾 神话 时空
  • 简介:陈宝琛是同光体闽派的代表,存诗七百余首,于近代诗坛非常有影响力。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有歌哭之调,亦有沉静之音,均呈现出一种大家气象。在陈宝琛的诗歌中,占比重较大的是歌哭之调,而歌哭之调中又属哀挽诗作最为动人。陈宝琛的衷挽诗作以衰障朋友为主题的居多,均为情感真挚、感慨深沉之作,具有穿透时空的生命力与感染力。

  • 标签: 陈宝琛 衷挽 真诚
  • 简介:民国时期,在华天主教会出版了一批根据圣经故事改编的戏剧作品。这些圣经剧的形式多样,有中国本土各种传统的曲艺,也有现代的话剧,既要能娱乐大众,满足观众看戏的欲望,同时又要突出其宗教教化的功能。本文以数部剧作为例,集中研究剧中角色超越历史时空的言语及行为,考察剧作者如何透过时空错置的情节,把圣经故事的文本结合当代的宗教语境,对经文进行诠释之外,更试图导引观众的信仰生活实践。

  • 标签: 民国 天主教会 圣经剧 时空错置 戏剧与宗教
  • 简介:"现实主义翻译"理论是20世纪俄国文艺学派提出的重要理论观点.它对当代翻译研究的文化学转向,以及翻译政治批评范式的建立都具有启发意义.本文在考察该理论内涵和学术立场的基础上,运用现象学文论对其核心概念"艺术现实"和"历史现实"等进行分析,指出"艺术现实"与"历史现实"的非对应性以及它自身的非单值性,正是影响其"历史现实"、"原著艺术现实"和"译著艺术现实"三者等值关系成立的原因所在.

  • 标签: 现实主义翻译理论 现象学 艺术现实 学术立场 历史现实 非对应性
  • 简介:<正>历史的回顾欧洲悲剧理论,先由亚里斯多德开始创立科学体系,黑格尔继续进行深刻探讨,在马克思主义以前,这是两大高峰。他们的美学思想,曾经先后在历史上发生重大影响。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亚里斯多德,总结古希腊悲剧的辉煌成就,在《诗学》中系统地阐述了悲剧问题。他在著名的悲剧定义(第六章)中,关于描写对象、艺术手段、表现方式以及悲剧快感,作了明确规定。他认为,戏剧所“摹仿”的是“在行动中的人”,“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他指出悲剧包含六个成份,“最重要的是情

  • 标签: 悲剧人物 悲剧性 俄狄浦斯王 悲剧理论 悲剧冲突 悲剧快感
  • 简介:我国外国文学批评界习惯于把文学视为对社会现实的形象反映,尤其是在19世纪俄罗斯文学创作的研究中。其实,19世纪俄罗斯经典作家的创作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在很大程度上是超越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文学文本的意义往往滋生于其自身的智能机制之中。文学文本并非是一个静止的被动客体,也不只在传递和记忆信息,还是一个运动的、拥有主体性的生命体,能够通过界限转换、对话机制和时空变化等途径,作用于读者,在读者大脑左右半球的互动中,不断地创造意义。

  • 标签: 19世纪俄罗斯文学 文本 对话 时空体
  • 简介:酷儿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以来,便深受后结构主义影响,大多数酷儿理论的相关著作及选集前言,都选择从后结构主义的角度概括酷儿理论精要,而处于福柯及巴特勒理论体系根基位置的身体,却没有得到足够多的重视;并且,近年来学界的身体转向对酷儿理论也鲜有提及。本文旨在借助重读福柯及巴特勒的相关著作,为理解酷儿理论挖掘新的身体视角。本文认为,酷儿理论的精髓在于揭示话语规训身体的机制,发掘身体突破话语规范的潜能,身体视角可以促进酷儿理论的转型,且能够推动酷儿研究的跨学科合作。

  • 标签: 酷儿理论 身体 后结构主义 福柯 巴特勒
  • 简介:“现代化理论”及“传统—现代”论是当代西方中心论的新形态,“依附—反依附”理论及“中心—边缘”二元观则对此提出了挑战。在此基础上,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理论把“世界体系”作为基本单元,对人类现代社会进行综合整体把握。其“中心—边缘—半边缘”三元结构论是对“东方—西方”或“西方—非西方”二元对立模式及西方中心主义史观的超越,形成了全球观与现代世界史的新模式,启发了阿布—卢格霍德、彭慕兰等一些学者发现“现代世界体系”之前的“早期世界体系”,从而对世界历史的结构做出了新的解释。柄谷行人“资本—民族—国家”三元构造论及“走向世界共和国”的瞻望,则是对“现代世界体系”理论的进一步发挥、对“东方—西方”二元结构论的再超越。

  • 标签: 比较文化 “世界体系” 东方—西方
  • 简介:“根基主义”是俄国19世纪下半叶思想本土化运动中一个十分醒目的,集政论、哲学、文艺美学、历史文化学于一身的新斯拉夫主义理论派别。本文拟对“根基主义”及其民族文化审美理论作一讨论。

  • 标签: 根基主义 文化根基 精神和解 斯拉夫主义
  • 简介:评价理论分为态度、介入、级差三个系统。它是研究语篇中词汇语法框架所体现出的人际意义的理论。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语言简练、内容深刻,体现了人们对待同一事情的不同态度和思想道德水准。用评价理论对《白象似的群山》进行分析,有助于加深对小说语篇资源的深层次解读,展现小说中人物间的人际意义。更多还原

  • 标签: 评价理论 《白象似的群山》 人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