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元好问在多首诗词中说到自己在完颜烈幕府一事,但没有说明具体时间和原因。通过对史料和元好问诗词的分析,考证出元好问是在正大三年四月入完颜烈幕府,同年秋季离开。而元好问入幕府的主要原因是被签入军,因他与烈之弟要好,得以入烈幕府。这一时期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元好问创作的诗词中有一种豪迈之情。

  • 标签: 元好问 幕府 时间 原因
  • 简介:习总领航这些年,好比开创新纪元;全党落实十九大,真是一步一重天。

  • 标签: 诗词 文学 文学作品 诗集
  • 简介:D.H.劳伦斯诗六首徐崇亮译童真有时这生命从我的眼底看穿在我说出的话语里颤动象其他人的生命一样悄悄流逝,我惊奇得透不过气。于是我未知的双乳开始苏醒,双乳下面激起一股湍急细弱的涟漪开始律动,我寂静沉睡的下腹顷刻间躁动起来。我柔软、沉寂的下腹,带着一股冲...

  • 标签: D.H.劳伦斯 偶像崇拜 杂技演员 槲寄生 天爷 内心充满
  • 简介:在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上,融合中西的艺术之路是许多置身于中西文化交汇地带,或接受过中西文化艺术熏陶的一代华人艺术家的一种自然且自觉的选择。他们对于意境深邃的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与生俱来的崇敬心理,而对于西方的艺术,尤其是重在个性表达的现代艺术,怀有同样敏锐的鉴赏力和深刻的共鸣。朱铭即属于这一艺术家群体的代表。

  • 标签: 世界传播 中国艺术史 太极 中西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 文化艺术
  • 简介:生当盛唐,一个朝代的鼎盛时期,王昌龄、岑参、高适等诗人是不甘落寞、不主沉沦的,建功立业是他们的追求和理想。建功立业在他们那里,不只是为了报答一姓帝王的“君恩”。抛妻别子,走向远方,才是有志男儿的孜孜追求。

  • 标签: 诗品 人品 王昌龄 岑参 高适
  • 简介:阎连科的长篇小说《日光流年》运用一种“倒流的时间”结构,以全知全能的视角从人物生命的终点来回望整个生命历程,这种从死写到生的有意味的写作形式暗含了作者的生死观,也是一次与海德格尔的“死而生”思想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不谋而合。本文将立足文本,试图挖掘小说传达给读者的现代启示和现实意义。

  • 标签: 《日光流年》向死而生 活的意义
  • 简介:“不是我,而是风……”——读D.H.劳伦斯的诗徐崇亮D.H.劳伦斯所取得的文学成就有目共睹,但也许正是诸如小说、文论、游记、书信和戏剧方面的巨大成功抵消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地位。劳伦斯共写了近1,000首诗,有十来个诗集:《爱情诗及其它》、‘Amore...

  • 标签: D.H.劳伦斯 三色堇 爱情诗 韵律 早期诗歌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 简介:<正>D.H.劳伦斯的中短篇小说全集(海盗版)共有三卷本之多,其中有几部十分出色的中篇,如《瓢虫》、《狐狸》和《圣莫尔》等。《上尉的偶像》是其中最有代表牲的作品,它不仅仅体现了作者一如始终的创作思想,探讨人类情爱关系以及两性之间心灵曲折的磨难,而且在叙事手法上进一步拓展、丰富和完善了劳伦斯的艺术风格。如果说《瓢虫》的成功取决于维系了一个庄重而又崇高、严肃而又富于预言性的诗意,《狐狸》则以其完美的叙述呈现出了普通人家的生活理想,那么我们也许可以说,《上尉的偶像》体现了劳伦斯创造艺术的灵活性:显然与众不同的语气氛围和在其作品中鲜见的幽默与讽刺。《上尉的偶像》宛若一出高度文明化的喜剧,具有热烈活泼的气氛而又不乏其应有的庄重与谐趣。运用大量的对话场景是《上尉的偶像》不同于劳伦斯其它作品的主要特征。故事开始就是对话,而且在整篇故事的十几个场景中,对话占了相当大的篇幅,整体上给人一种戏剧化的印象。从开场的对话中我们立刻就注意到,惜墨如金的劳伦斯对对话具有相当的艺术鉴赏力,而且运用得非常娴熟、得体,对剧情的发展和人物个性的塑造起了重要作用。这场对话使整个场景变得轻松活泼,极富生活气息:两个有教养的德国女贵族亲密无间地相会。她们的谈话中心是汉列娜手

  • 标签: D.H.劳伦斯
  • 简介:如同在中国古典研究领域,在西方古典学领域里也存在着“考证”与“义理”的交互关系问题,并具体表现为古典语文学与哲学之间的张力。这一张力被青年时期的尼采推向了极致,本文便以尼采论述的“荷马问题”为例证,将这一问题置于18世纪末古典语文学在德国的兴起以及贯穿19世纪德国古典学的两大潮流——“人文主义”与“历史主义”——的思想史脉络来理解,呈现其中内含的古典语文学与哲学之间的本质性争执,试图阐明“古典语文学”从何种“义理动机”与“价值判断”证得“荷马之道”为“古典主义”,而尼采如何对“荷马问题”进行重估,运用从“古典语文学”转化而来的“哲学”将“荷马之道”推向“前古典世界”(一个涌动着原初的创造力和毁灭力的希腊精神的母腹),从而为20世纪的早期希腊研究开辟了全新的方向。

  • 标签: “荷马问题” 尼采 古典语文学“ 古典主义”“ 历史主义”
  • 简介:<正>2003年3月24日星期一阴晴不定妈一定已经看见,这些天来,世间极其的不平静,无数的人在悬着心过日子。和天堂里的眼睛一样,现世里众人的眼睛,也在这些天来集中到了这场让很多人们不知道是否道义的战争上了。就在昨天,就在美英联军攻打伊拉克南部港口城市乌姆盖斯尔时,我除了听到激烈的枪炮声,还听到了一片树林里传出的鸟叫声。妈,您知道吗?我在刚听到这些悦耳的鸟叫声时,简直一下子惊呆了。这些平日里一听到人类的脚步声或喊叫声就会迅速展开翅膀飞走的精灵们。今天是怎么了?

  • 标签: 天来 不知道 乌姆盖斯尔 枪炮声 喊叫声 条花
  • 简介:<正>1938年4月22日,《大公报》(汉口版)以三分之一的版面报道了英国诗人奥登受到中国文艺界人士接待的消息,报道中附有奥登的一首题为《中国兵》的十四行诗的手迹和译文,并有戏剧家田汉的和诗一首,曰:

  • 标签: 中国抗日战争 奥登 中日战争 组诗 《大公报》 四行诗
  • 简介: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一个团体与另一个团体之间,一个利益集团与另一个利益集团之间,一种文明与另一种文明之间,一种信仰与另一种信仰之间,一个“我”与另一个“我”之间,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产生冲突是一种常态。

  • 标签: 冲突 和解 语文 美国 利益集团 “我”
  • 简介:长期以来,国内对于德语现代主义文学的研究较多关注作品的思想内容,对于小说叙事范式的研究很少。而探讨小说叙事范式的变化,不仅能够揭示文学观念的变化,而且还能了解特定时代的思想文化。本文探讨的是德语现代主义文学从传统的以时间为基本线索的线性叙事空间叙事的转变,分析了空间叙事的具体手段。最后,文章还从社会文化背景的角度分析了这种转变。

  • 标签: 叙事研究 德语现代主义文学 线性叙事 空间叙事
  • 简介:朝鲜诗人金昌业的《老稼斋燕行日记》,以康熙五十一年(1712)作者随朝鲜使团出使中国为背景,再现了特定历史语境下中国社会风貌和宗藩外交制度下中朝两国的文化认同与差异。作品以写实笔法描绘出“辽东一山海关—北京”驿路上的中国北方生活图景,其中对外交仪节的记录、风物民俗的观照,以及文化交流的叙述,均透过“他者”的眼光来审视和完成,具有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为深入研究18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了解中朝文化交流实况提供新的视角。

  • 标签: 18世纪 中国《老稼斋燕行日记》 朝鲜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