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6 个结果
  • 简介:夏目漱石是日本国民性大作家,在中国研究不多。然而,夏目漱石从小喜欢汉学,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他作品中也体现了大量中国元素。本文选取夏目漱石名作之一《门》,从中国元素探究来展现夏目漱石与中国深厚渊源。

  • 标签: 汉学 中国元素 作品意蕴
  • 简介:本论文从1947年吴达元发表第一篇文章开始,直到2011年《重读加缪》和《阳光与阴影交织》,评述了60多年我国加缪研究状况,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第一个10年。总体而言,我国加缪研究有逐步深入和扩大趋势。对加缪小说研究呈现出多角度、多层次特点,涉及加缪荒诞哲学、他对反抗作为一种斗争方式肯定、他生命激情以及他对幸福赞美。值得注意是学界对其随笔和戏剧关注仍显不足,希望今后能在研究上得到进一步开展。

  • 标签: 加缪 荒诞 反抗 激情 幸福
  • 简介:《文心雕龙》中充满了大大小小与玉密切相关意象。其中有以玉色泽之润喻文辞之优美;以雕玉工艺喻文章文采;以珠玉之声比喻文章精妙;以玉价值比喻经典文章珍贵。与玉相关词在《文心雕龙》中也出现了很多次。玉出现频率比部分文学术语还要频繁,并且有着特殊内涵,因此玉可以尝试着作为一个文学术语进行研究

  • 标签: 文心雕龙 文学术语
  • 简介:五、本来面目与借镜西方研究国学,包含经学、史学、思想、文学,“五四”以来,方法与途径大抵有两大抉择,一是借镜西方学说,一是还我本来面目。自张之洞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来,这是一大反思。胡适之、朱自清、陈寅恪、钱钟书四家,都是学贯中西,道通古今之学者,前后发言,于上述课题,却有殊途同归之见解,如胡适之云:

  • 标签: 学术创新 本来面目 “五四” 中学为体 殊途同归 胡适之
  • 简介:导言我们对鲁迅误读从来就是鲁迅阐释无法切割构成部分,因为我们总难免不犯类似阿Q错误,那就是用未庄标尺丈量未庄以外世界,用我们自己视界框定鲁迅世界,用自制标尺丈量鲁迅,用先置意图索解鲁迅。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年轻学生释读鲁迅自有学富五车长者不可比优势,他们年轻,他们单纯,甚至他们无知,就是他们优势。因为他们

  • 标签: 鲁迅研究 不可比 前见
  • 简介:后殖民生态批评作为生态批评"后殖民转向",源自后殖民批评家对生态批评介入,是一种超越后殖民批评与生态批评跨学科研究。它研究并批判文学中生态帝国主义,探讨后殖民文学中环境伦理,尤其寻求西方与非西方国家之间环境正义,批判西方环境与文化层面上中心主义。后殖民生态批评昭示了生态批评跨学科研究必然趋势,反映了后殖民地学者介入西方生态批评的话语策略,呈现了全球发展主义下西方一非西方生态批评共同责任。这一批评发展有助于中国生态批评建构与西方生态批评对话。

  • 标签: 后殖民生态批评 生态帝国主义 西方中心主义 环境正义 全球对话
  • 简介:20世纪70年代以来,玛乔瑞·帕洛夫就是美国现代诗人眼中守护者,引领着现代诗歌创作发展。如果没有帕洛夫诸多关于先锋派诗歌艺术专著与论文,当代先锋诗歌在美国学界成功是不得而知。她是当今最权威也是最前沿先锋派诗歌阐释者和理论家。早在20年前,她就出版了《激进艺术:媒体时代诗歌创作》这部我们不可不读入门之作。20年过去了,这部著作仍然同我们今天时代紧密相连,指引着新时期新文学研究方向,是一部不会被遗忘学术经典。

  • 标签: 玛乔瑞·帕洛夫 《激进的艺术 媒体时代的诗歌创作》 先锋派诗歌
  • 简介:本书收文13篇,涵盖了刘师培生平思想与学术研究诸多方面,如刘师培思想历程、1903年前后著述与活动、在《左传》学上建树、刘师培文学文献研究以及小学研究等,并撰有年谱一份,反映了刘师培最新研究成果。

  • 标签: 学术研究 刘师培 彷徨 生平思想 思想历程 《左传》
  • 简介:西藏这一中国"人类学余地",值得所有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者庆幸,在我看来,未来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学若能走向繁荣,或者说民族地区文化能够从人类学眼光发掘,抱着各种研究西藏目的研究者们,无论是探奇还是想象西藏,都见证着西藏研究特殊地理学文化景观。

  • 标签: 西藏文学 文化 人类学
  • 简介:《呼啸山庄》因其“神秘莫测”主题以及主人公之间扑朔迷离爱恨情仇一直饱受争议。而精神分析学理论尤其是拉康镜像理论和身份认同理论有助于理解小说和人物,但是在学界从该视角对小说进行研究却并不多。本文拟通过身份认同视角对主人公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关系进行解析,解读男女主人公爱恨缘由及其言行表现,并进一步揭示女作家爱情观。在勃朗特看来,唯有死才能让羁旅在生之地爱人们得到重生,回到互为彼此状态中去。如果此生无法相聚,那么死后就能实现,这是女作家为男女主人公设定救赎之路。

  • 标签: 《呼啸山庄》 身份认同 精神分析 希刺克厉夫 凯瑟林
  • 简介:本文试以花踪文学奖历届透明化决审会议记录为研究窗口,从共时结构分析和历时动态分析来梳理出花踪文学奖深层次评判标准,并以此透析其对马华文学发展导向意义。

  • 标签: 花踪文学奖 决审会议记录 标准 导向
  • 简介:文章通过对《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这一壮族文化经典中崇尚和谐社会生态审美意识具体内涵详细分析,指出在《麽经布洛陀》里,壮族先民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认识,是独特而又充满了生态审美意识。而在《麽经布洛陀》里,壮族先民们主要是通过道德伦理来营造和谐社会,主张家庭成员之间要尊老爱幼,晚辈要孝敬长辈,要懂得感恩;人与人之间要互敬互爱,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社会则要建立有序有效管理制度,以此来保障社会成员能获得良好生存与发展空间机会,以及保证社会正常运转。

  • 标签: 壮族 麽经 布洛陀 和谐
  • 简介:周作人散文很好地体现了“五四”那代文人所特有的“文人气”或者说是“士大夫气”,其风格整体言淡而有味,不温不火,读其散文可以让我们心灵安静下来、沉静下来。不过,周作人散文是不大容易读懂,要进入他世界其实有些困难——不仅在于时代环境变迁,也在于周作人散文确实机关四伏,暗道难寻。

  • 标签: 周作人散文 死亡 初恋 “五四” 士大夫 心灵
  • 简介:本文尝试将豪夫作品置于19世纪初期进化论发展、现代民族主义兴起语境中,着重探讨问题是:通过对空间问题文学演示,特别是异托邦与秩序关系表现,文本如何展现人对待动物态度与人类学话语和教育理念关系。

  • 标签: 空间 异托邦 规训 教育 动物 豪夫
  • 简介:麦克尤恩小说《赎罪》中"真实"与"虚构"、"元小说"特征等问题一直是评论界关注重点。作为一部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特征为一体作品,小说中交织着多层面的真实与误读真实。通过对该部作品多层面误读分析,如布里奥妮及其父母对罗比误读,读者对布里奥妮小说结局误读,以及读者被布里奥妮引导误读,本文认为这些误读是由"隐含作者"引导、布里奥妮"误导",及读者"认同"结果,反映了麦克尤恩对误读焦虑,及对误读警示。

  • 标签: 伊恩·麦克尤恩 《赎罪》 误读 “真实”
  • 简介:华莱士·史蒂文斯诗学探索和诗歌创作已经成为诗歌传统一部分,他在现代派诗人中独树一帜风格和他诗人观密切相关。他坚持精英主义诗人观,认为诗人功用即唤醒和扩展人们想象力,为社会创造和保存审美价值,而且诗人功用只能通过诗歌实现。以《哈瓦那学术谈话》为例,可见史蒂文斯对诗人“功用”探讨是围绕对现实、神话、宗教以及诗歌传统反思进行,并始终着眼于具体创作问题。

  • 标签: 华莱士·史蒂文斯《哈瓦那的学术谈话》 诗人观
  • 简介:2010年4月18日,我写过一篇创作谈《依旧温暖如初》,讲了我和“故事”故事,后发表于云南《滇池》杂志。且偷个懒,先全文引述如下:

  • 标签: 族谱 散佚 2010年 《滇池》 故事
  • 简介:当代地理学家段义孚建构了富含人文关怀的人文主义地理学,以人之生存为核心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地方"思想是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核心,也是段义孚文学艺术理论展开逻辑起点。段义孚把文学艺术视为"虚拟地方",是"思想建造庇护所"。他提倡积极并合理地建构文学艺术世界,既体现文学艺术自身形式上审美意义又关注其道德价值,以维护生命天性完整。

  • 标签: 段义孚 人文主义地理学 “地方” 生态文艺观
  • 简介:《新潮》杂志是五四时期重要文学刊物,它办刊历程经历了评论文章言说方式变化,以及文学创作方式转变,促使《新潮》完成了从趋重社会评论到倾向学理介绍风格转变,并带动刊物启蒙意识和路径做出历史性调整,借此可透视出五四时代启蒙意识和文学创作方式变迁。

  • 标签: 《新潮》 启蒙 五四时代
  • 简介:莎士比亚是世界文学泰斗,正如本·琼森对他评价那样:他不仅仅属于一个时代,而且也属于所有的世纪。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创造集大成者,莎士比亚曾经创作出了各种经典的人物。而在这其中,性格迥异女性形象更是让人印象深刻:感人情深朱丽叶、聪明美丽勇敢鲍西娅、痴情勇敢苔丝德蒙娜、纯情不谙世事奥菲莉亚、美丽纯洁善良米兰达等;伴随着这些正面角色还有一些性格饱满恶妇存在:狠毒残酷麦克白夫人、狡猾高纳里尔等。这些栩栩如生、性格迥异女性,反映、揭示了不同时期莎士比亚不同创造思想。

  • 标签: 莎士比亚 妇女形象 思想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