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正>近一年来,在北京的话剧舞台上,演出了三部莎士比亚的戏剧。它们是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威尼斯商人》、中国戏剧学院导演班的《麦克白》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请君入瓮》。这些演出不仅标志着我国话剧界出现的上演外国戏剧的新风气,为首都舞台增添了色彩,而且反映了我国莎士比亚研究工作的发展和深入。三台演出,从对剧本的理解、人物的塑造到舞台设计、道具的使用都各有特色,开创了向我国观众介绍这位十六世纪英国伟大人文主义戏剧家的著作的新道路。

  • 标签: 观众 戏剧家 莎士比亚研究 话剧舞台 外国戏剧 舞台设计
  • 简介:<正>十九世纪初叶,在欧罗巴旧大陆陷入绝境的人,听说美国街道都是黄金铺的,纷纷从汉堡、不来梅、哈佛尔港、那不勒斯和利物浦乘船,赴大洋彼岸金光闪烁的“乐土”。经过几周的海上颠簸,他们被运至离

  • 标签: 《美国梦》 现代剧 十九世纪初 陷入绝境 光闪烁 旧大陆
  • 简介:<正>人物欧根木尔茨一米鲁丁门房邦茨阿格纳斯莱蒙特图书馆员主教神甫巴士考莱特寡妇(女店主人)妇女男人甲男人乙税吏甲税吏乙酒徒甲酒徒乙

  • 标签: 广播剧 图书馆员 僧侣 神甫 寡妇 巴士
  • 简介:历史剧中的人物形象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主要聚焦点。莎士比亚在历史剧中运用“浮雕式”、连贯性、类型与个性以及情境中的动态映衬等多种方法,塑造了众多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构建了一座历史的艺术大厦。莎士比亚在这方面的探索,对后世乃至中国当代历史题材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 标签: 莎士比亚历史剧 人物塑造“浮雕式” 连贯性 类型与个性 动态映衬
  • 简介:<正>9月20日,’94上海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SHANGHAIINTERNA-TIONALSHAKESPEAREFE-STNAL)在上海戏剧学院实验剧院隆重开幕。这次历时一周的盛会,是1984年“中莎会”成立和1986年首次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以来,在中国莎学研究、莎演出历史上的又一创举,有着继往开来的深远意义。本次戏剧节的中心活动是莎演出。参加本次演出的,主要有九个节目,它们是上海人艺的《奥赛罗》、上海戏院学院的《亨利四世》、上海儿艺的《威尼斯商人》、哈尔滨歌剧院的《特罗伊罗斯与克瑞西达》、上海越剧院的《王子复仇记》、古蔽屏风表演班与上海现代人社合演的《哈姆雷特》,以及英国索尔兹伯里剧团与爱丁堡皇家书院剧团合演的《第十二夜》,英国利兹大学戏剧系演出的《麦克白》和德国纽伦堡青年剧团演出的《罗密欧与朱利叶》。

  • 标签: 莎士比亚戏剧 莎剧 《哈姆雷特》 莎学研究 《麦克白》 《威尼斯商人》
  • 简介:随着文化产品市场化的到来,当前有些热播电视偏离了经典化的叙事传统,为追求"上座率""收视率",而俯就部分女性受众,在电视产品里或显在或潜在地积淀着弱化女性自觉意识的文化惰性,导致部分女性受众从过去思辨式的"逆向"接受,向当今感官式的"顺向"接受滑动,呈现出社会转型期的某种浮躁心态。

  • 标签: 热播剧 女性 市场效应 文化惰性
  • 简介: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十部英国历史,它们讲述了一个完整的"英国故事":莎士比亚首先讲述了这个故事的后半部分(第一四联),然后追叙了它的前半部分(第二四联),并且在中间插入了一个新的开端(《约翰王》)从而重新演绎了这个"英国故事",其中"亨利三部曲"同时构成了它的孪生故事;最后,他以《亨利八世》结束了这个"英国故事"。讲述它的成长历程和最后胜利,即构成了戏剧诗人-政治哲人莎士比亚的"作者之意"。

  • 标签: 莎士比亚 英国历史剧 都铎神话 英国故事 意图
  • 简介:<正>我们面前摞着百多幅照片。照片上都是些春秋已高的老者。六七十年前,他们是战士,他们经历过一次次冲锋、杀戮、跋涉和迁徙。后来,他们或是在与敌人遭遇时被打散,或是受伤,或是因病掉队,与战友们失去了联系。他们形单影只,萍踪浪迹,在村头寨尾,在野岭荒山间东藏西躲。他们逃过了军阀和民团的搜捕,侥幸地回到了故里或托迹在某一处偏远的异乡。他们隐名埋姓,安顿和生存下来。他们在心底里牢记着那样几条:"永不叛党。密藏证件。"他们把遣散证明书、党组织的介绍信和残废证密藏在米缸里、墙板的夹壁层里、牲畜槽下被填埋起来的酒瓮里。然后,他们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娶妻生子,春播秋种,看去与那些牵牛的、耪地的、打肩担的、收包谷的农民并无二致。然而事实上,他们只要在危厄中走入了那个时代,他们就已经参与进了那狂飙般的历

  • 标签: 隐名埋姓 娶妻生子 萍踪浪迹 并无二致 托迹 酒瓮
  • 简介:清代诗歌流派甚多,而创作成就最丰、纵横影响最大者非性灵派莫属。而性灵派本身诗歌理论与创作建树最卓著者当推主将袁枚、副将翼、殿军张问陶,他们鼎足而三,是性灵

  • 标签: 山水诗 赵翼 性灵派 袁枚 张问陶 高黎贡山
  • 简介:他曾是一个在20岁时即拥有自己豪宅的年轻人,为了心中的文化理想,回国后在7年时间花掉550万,最多的时候连着办了3天400人的流水席,竟然落魄的时候只能请国际艺术家朋友去澡堂里过夜;他曾经为了文化的国际交流而差点被取消中国护照,却两度拒绝加入海外国籍。

  • 标签: 艺术家 江湖 树林 文化理想 国际交流 年轻人
  • 简介:本文主要就元杂剧《氏孤儿》与史书《左传》《史记》中所记载的故事做对比,解析了《氏孤儿》这一剧作主题从“重恩仇”到“重忠奸”的跨越,同时从受众的角度通过剧作细节的分析展示了这一杂剧在艺术上的魅力。

  • 标签: 恩仇 忠奸 惊险
  • 简介:他的作品被陈列在巴黎卢浮宫、蓬皮杜现代艺术博物馆,他成了法兰西学院艺术院终身院士,蜚声当代世界艺坛。2007年10月,他在法国勒莫尔市的米赛城堡举办画展,再次吸引了世界艺坛的目光。他的名字叫做——无极。

  • 标签: 赵无极 艺术博物馆 导演 巴黎卢浮宫 法兰西学院
  • 简介:<正>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诗人莎士比亚中译全集的出版,是我国外国文学翻译和出版工作的一件大事。它对帮助我国读者学习莎士比亚,对高等学校外国文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对沟通中外文化、向我国人民介绍莎士比亚这份宝贵文学遗产、促进中外文化交流,都起重要的影响。应该说,中译本《莎士比亚全集》(以下简称《全集》)的出版,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有关译者、修订者对我国文化出版事业的一个重大贡献。《全集》里莎士比亚戏剧的主要翻译者是朱生豪,他在解放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翻译了莎士比亚

  • 标签: 中译本 译文 全集 莎士比亚作品 朱生豪 中外文化交流
  • 简介:英国早期现代戏剧家使用医学话语"刺肤",把复仇定义为一种手术过程,展示复仇暴力在剧本世界和观众世界中的伦理效果。复仇归因于暴君由"血液过剩"生发的"性欲",当"性交"不能让暴君彻底根除"强暴"行为时,复仇者必须向暴君"刺肤"放血,弑杀暴君以根治国家疾病。考虑到"坏血"与"好血"难以分开,被强暴后的臣民之妻女的纯血被暴君的"坏血"所污染,唯有给她们"刺肤"致使其血液流尽,家族才能重获健康;对邪恶复仇者来说,只有让他们"刺肤"死去,自己的血液洗清复仇罪恶时王国才能新生。

  • 标签: 复仇剧 刺肤 血液过剩 医学伦理 国家疾病
  • 简介:<正>一我寓居的这座小城史书上称为曹州府,隋唐以降,这里予人的印记是:随处都是高一头、阔一臂、横眉竖目的响马。清人写有一本书《地理辨惑》,在世间声色颇著。书以答问的形式解释这片硬气的土地:大凡名都巨邑风水之区,一

  • 标签: 横眉竖目 菊与刀 一本 暮色苍茫 代子 挺身而斗
  • 简介:宋徽宗佶,作为帝王,是个昏庸无能之辈,作为艺术家,他却是一位精通诗、书、画,造诣很高、富有创造力的人,他为融通诗画艺术做出过杰出的贡献。佶工书画,擅长写瘦金体,尤工花鸟画。他喜欢为自己的绘画作品题诗,现存的带有题画诗的画幅有: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芙蓉锦鸡图》;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祥龙石图》《瑞鹤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腊梅山禽图》;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的《五色鹦鹉图》。

  • 标签: 诗画艺术 历史贡献 赵佶 北京故宫博物院 《芙蓉锦鸡图》 《五色鹦鹉图》
  • 简介:元杂剧《氏孤儿》,基本取材于司马迁《史记·世家》,描写屠岸贾族灭氏,程婴和公孙杵臼冒死拯救氏孤儿,十五年后复仇的故事。《史记》这段记载,与《左传》所述并不吻合。

  • 标签: 《赵氏孤儿》 故事 流播 宋代 《史记》 《左传》
  • 简介:民国时期,在华天主教会出版了一批根据圣经故事改编的戏剧作品。这些圣经的形式多样,有中国本土各种传统的曲艺,也有现代的话剧,既要能娱乐大众,满足观众看戏的欲望,同时又要突出其宗教教化的功能。本文以数部剧作为例,集中研究剧中角色超越历史时空的言语及行为,考察剧作者如何透过时空错置的情节,把圣经故事的文本结合当代的宗教语境,对经文进行诠释之外,更试图导引观众的信仰生活实践。

  • 标签: 民国 天主教会 圣经剧 时空错置 戏剧与宗教
  • 简介:逵夫先生,甘肃省西和县人,1942年12月生,1967年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79年,考取了著名声韵学家、古文论专家郭晋稀教授的

  • 标签: 屈原 诗经 赵逵夫 离骚 甘肃省 重大问题
  • 简介:对内心世界的真实开掘王:你2016年出版的新诗集《疼痛》,从内容到形式,从书的装帧设计到诗集的内容,都给读者以鲜明的视觉体验和心理冲击:一种现代性和先锋性油然而生,伴随着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在人生的这个阶段集中书写疼痛?是经历了人生坎坷后,对疼痛有了切身体验和深刻认识,还是你的诗学观念发生了重要转变,或者是时代的变幻、现实的生活对你的写作产生了影响?这是一次主动选择的重要改变吗?是什么促使了这次重要的转变?

  • 标签: 赵丽宏 人性 万象 天地 《疼痛》 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