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5 个结果
  • 简介:戏曲艺术,是我国独特的戏剧形式,它是中华艺苑中一朵色彩艳丽的奇葩,也是世界剧坛上一颗光彩夺目的宝石。我国这种独特的戏剧——戏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已出现构成戏曲的各种艺术因素,即歌、舞、音乐、杂技和滑稽谐谑的表演,随着时代的演进,历经汉、晋、隋、唐,这些艺术因素得到长足的发展,并初步融合,到宋代,终于形成了以唱、念、做、打

  • 标签: 中国戏剧 戏剧史 艺术因素 讲唱文学 戏剧形式 戏曲艺术
  • 简介:美国华裔跨文化剧作者用英文创作的戏剧,对中国京剧在美国的传播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中国京剧元素在这些剧中的运用,不但给这些剧增加了多元文化戏剧的色彩,而且也使中国京剧元素产生了新的含义。本文通过研究黄哲伦的两个剧作对中国京剧元素的运用,探讨中国京剧在海外的接受与传播,以及京剧在成为国际戏剧资源时的演变和发展。

  • 标签: 中国京剧 美国华裔戏剧 黄哲伦 《新移民》 《蝴蝶君》
  • 简介:泰戈尔(1861-1940)是印度伟大的作家、思想家,东方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者,也是近百年来少数几个在中国译介最多、影响最大的外国作家之一,但纵观我国近百年来的泰戈尔研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泰戈尔戏剧中国受到冷遇.所谓"冷遇"是指:A、泰戈尔的戏剧进入了中国,但反映不热烈,出现热情翻译与研究冷淡的反差;B、与泰戈尔其他类型的作品相比,其戏剧中国的遭际尤其冷清;C、以戏剧在泰戈尔创作中的重要位置,中国对其戏剧研究的分量很不相称.

  • 标签: 泰戈尔 戏剧 印度 中国 文学研究
  • 简介:历代牡丹赋今可见者近三十篇,唐前两篇,唐代两篇,宋代七篇,元代一篇,明代六篇,清代十篇。其类别可分为二,一是富贵牡丹赋,以高调颂赞为主,多直接铺写牡丹秾丽姿色、富贵典雅;一是清丽牡丹赋,属于抒情言志之作,多非有意为文,而是在猝然感发的机遇下铺陈叙事、借花抒情,往往能在姿色之外,睹见韵致风神、气骨品性。历时观之,盛世多颂美之声,得意多灿然之花;衰世多抒情之赋,不遇多矜持之丽。全文分作唐前“养在深闺人未识”、唐代“花开时节动京城”、宋代“牡丹尤为天下奇”、元代“唐宋精神的融合”、明代“繁华一去不可复”、清代(上)“浓艳依然带露华”、清代(下)“薄醉盈盈一回首”七个章节,对历代牡丹赋之创作予以考证、梳理,解析赋作之艺术特色,阐发作者之精神情怀,探究艺术流变之内在规律。

  • 标签: 牡丹赋 文学史 唐前
  • 简介:中国古典戏曲和西方戏剧因时间、文化背景及美学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美学风格与艺术特色。中国古典戏曲中有悲剧精神,但不是西方文艺理论意义上的悲剧。中国古典戏曲具有圆形结构的特点。单纯地用西方悲剧或喜剧定义评价中国古典戏曲是不合适的,应该运用中国古典美学观念来评价中国古典戏曲的美学特点及其成因,这对于正确把握中国戏剧及中西方悲、喜剧异同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 标签: 古典戏剧 圆型结构 悲剧 喜剧 文化 比较
  • 简介:本文从当代左翼思想家斯拉沃热·齐泽克的意识形态对象化这一视角出发,研究艾格尼丝·沫特莱的《大地的女儿》和《革命中的中国妇女》如何在左翼思想的框架下书写、认同中国妇女以及如何通过女性跨文化书写重构自我。就内容而言,沫特莱塑造了献身民族解放、追求女性独立的中国女性形象;就形式而言,她采用了"百纳被"的拼贴叙事和叙事易装等策略模糊了自我与他者界限,巧妙地把自我投射在他者身上。

  • 标签: 史沫特莱 左翼思想 中国妇女形象 叙事策略
  • 简介:本文通过探讨《父亲》的戏剧风格、主题和深层文化蕴含等问题,来揭示现代戏剧的发展规律和内在精神的一致性。它代表着一种"未来的戏剧"的诞生,标志着人们对世界的观察角度和世界呈现方式的双向根本变化。

  • 标签: 斯特林堡 《父亲》 戏剧风格
  • 简介:在这里所写下的片段乃是我作为一个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的研究者的个人对于外国文学的一点片断的回忆和理解,它们当然显得琐碎和零散。但这些回忆和理解恰好显示了在中国当代历史中外国文学的不可忽视的关键的意义。它们恰恰凸现了外国文学具有的某种“中国性”,

  • 标签: 外国文学 中国性 当代文学 回忆 凸现 意义
  • 简介:在马拉美不多的文学创作中,三部戏剧作品《希罗底》、《牧神》与《依纪杜尔》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马拉美戏剧创作的生命力在于他真诚地吸收了20世纪之前、也许是有史以来最为经典的戏剧创作—莎士比亚的作品,同时又以自己的诗学为出发点,揉以形而上美学的思考,划出了一道以时代为背景、又超出时代维度的流星轨迹。这可以说是其戏剧观之现代性的一个体现。

  • 标签: 马拉美 戏剧 诗学 莎士比亚 张力
  • 简介:戏剧从祭祀活动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其具体的特征主要有三点:一、戏剧是情节和行动的统一;二、它是一门立体的、综合的、集体创造的艺术统一;三、它是观演交流且为一次性的艺术。

  • 标签: 戏剧艺术 整一性 综合性 一次性
  • 简介:第一部中国文学出于外国人之手,这是学术界所公认的,至于国内第一部中国文学著作究竟出于何人之手,则成为一桩学术公案,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未能得到彻底的解决。因事关中国文学史研究的起点标界和源流变迁,因此有必要予以辨析。

  • 标签: 《中国文学史》 黄人 编撰时间 林传甲
  • 简介:在上个世纪后现代文化语境下,莎士比亚在战后英国戏剧中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再写"文学的出现:一方面,透过"再写",莎士比亚作为"大写"作者的身份被消解,其"圣经"般的文本成为众多互文溪流中的一脉;但另一方面,"再写"也是一种"活者与亡者"之间的对话,是莎剧在20世纪语境中一种独特的诗学存在,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文本修正和衍生。

  • 标签: 莎士比亚 战后戏剧 再写 颠覆 存在
  • 简介:穆旦1940年代的许多诗篇充满相互矛盾、冲突的情感、经验,这些"戏剧性"诗思是成就了穆旦作为中国杰出现代主义诗人的"丰富性",是诗人综合现实、自我、存在等多个层面的矛盾体验的结果,也是他对"尖锐"、"刺人"等审美效应的自觉追求使然。在他"反讽"的戏剧性表现方式中,有反话正说,有悖论修辞,也有结构性的异质并置情境图示。

  • 标签: 穆旦 “戏剧性” 反讽
  • 简介:克里斯托弗·马洛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的杰出代表。他的戏剧通过富于张力的戏剧氛围和雄壮有力的无韵诗行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巨人的气魄以及人的无限欲望和追求。他对人的欲望的探索具有深刻的心理、社会、伦理和哲学的意义。从伦理的角度研究马洛的戏剧,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马洛的成就和局限。

  • 标签: 克里斯托弗·马洛 戏剧 欲望 伦理维度
  • 简介:<正>十三年来,魁北克的戏剧创作成绩斐然,数量大且品种多,使人难以理出各种新趋向和当前不同的探索。但经过粗略分析,可看到三种不同的流派:一是被相当多女性剧作家统治的新现实主义,她们作品反映的是女权运动中出现的新问题;二是以戏剧形式为创作核心的青年派;三是八十年代形成的集体创作运

  • 标签: 后现代 魁北克 新现实主义 女权运动 戏剧创作 戏剧形式
  • 简介:该书原著者李家源(1917-2000),字愆渊,号渊民,是韩国著名儒学大师李退溪的十四世孙,也是韩国著名汉学家。他毕生致力于汉学创作,治学严谨,著作等身,在韩国以及东亚汉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力。本书是李家源先生的代表作。详细介绍了韩国自箕子时代起历代重要汉学著作和汉学作家,

  • 标签: 韩国 文学史 汉学家 治学严谨 李退溪 影响力
  • 简介:王国维认为构成戏曲概念的规定性有四大要素,即歌、舞、演(代言体、扮演)、故事,四者缺一即不构成戏曲。而戏曲之兴,始于歌舞;歌舞之兴,始于古之巫。屈原《九歌》恰是巫觋祭神之作,其中多数作品有歌有舞,有明显的扮演,有鲜明的故事情节,而《湘君》《湘夫人》两篇作品除具备这些戏剧因素之外,还具有十分强烈的抒情性和表演性,其实已然存在了后世戏曲的萌芽了。

  • 标签: 《湘君》 《湘夫人》 戏剧因素 歌舞 扮演 故事性
  • 简介:《“空间”的美术》一书记录了巫鸿在OCAT研究中心的系列演讲,包含“空间与图像”“空间与物”和“空间与总体艺术”三部分内容;也是他对美术史研究方法的反思与总结。无论是作为一种概念还是研究方法来说,“空间”都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巫鸿强调“空间”其实是想开拓一种新的解释框架。其言说目的主要是在反思传统研究范式的基础上,发掘空间概念在艺术分析中的方法论上的潜能。

  • 标签: 美术史研究 艺术分析 解释框架 传统研究 空间概念 种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