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2007年以来,我陆陆续续地读了些国外小说,如本哈德·施林克的《朗读者》、卡德勒·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西格弗里德·伦茨的《德语课》等等。严格地说,这些作家都不算是世界一流的大师,但他们的作品却让我久久难以忘怀。尤其是他们在书写底层生存的苦难时,叙事话语中始终洋溢着某种宽广而温暖的人性。这种人性,超越了日常伦理的规约,甚至屏蔽了简单的道德判断,仿佛岩隙中的甘泉,从生命里自然而然地缓缓涌出,悄无声息地浸润着读者的心扉。

  • 标签: 苦难 焦虑症 《追风筝的人》 写作 叙事话语 道德判断
  • 简介:关于翻译,本雅明在《译者的使命》(DieAufgabedesübersetzers)中曾经有过一个精妙的比喻,在原作中,内容与形式就像果肉与果皮一样紧密贴合、浑然天成,而在译作中,包裹着内容的形式就像一件遍布褶皱的黄袍,拥有独一无二的纹理。这衣服上的褶皱正是译者在劳作过程中所留下的心血。本雅明使用这个比喻并非为了贬低译文,恰恰是为了颠覆我们对于翻译的传统观念。

  • 标签: 王家新 本雅明 语言形态 译文语言 中所 翻译思想
  • 简介:<正>1978年9岁的王巍被确诊为患有儿童孤独。26年之后的2004年2月15日,王巍在北京车公庄西大街家里用一个方形的印章给一厚摞牛皮纸信封上盖着"印刷品"字样。他已经35岁,不再是个孩子了。1943年美国儿童精神病医生LeoKan-ner报告了他观察到一个5岁的男孩唐纳德的奇特的症状:他旁若无人地生活在自己独有的世界里,他记忆力惊人,两岁半时就能流利背诵《圣经》23节以及历届美国正副总统的名字,但却分不清你我不能与人正常对

  • 标签: 孤独症儿童 王巍 李昂 精神病医生 唐纳德 车公庄
  • 简介:本文重点梳理少数民族古代文论学科构建的过程,介绍学界对其所阐发的一般特质,揭示其所存在的主要困境,并与近二十年来的中国文论“失语”讨论以及其他相关学科思考结合起来加以对照,尝试实践多角度、多边性的中国文学、中国文论的言说。

  • 标签: 少数民族文论 学科建设 中国文论 失语症 跨民族连带
  • 简介:或许每个时代的文学评论者都会遭遇这种尴尬:在狂欢落幕后的场地上,我们站在收拾座椅的环卫工、给道具装车的表演者和花花绿绿的糖纸瓜子壳之间,翘首苦待下一批明星的出现。我们不确定他们的模样,却猜得出他们的气味,因此当空气中终于弥漫起那种充满骚动的气息,我们不禁叫出声来:他们来了!然而,一个,两个,三个……当我们就要确信新的演出即将开始的时候。

  • 标签: 城市书写 雷同 都市 评论者 表演者
  • 简介:小说创作中时常运用叙述(讲述)和描写(展示)的叙事策略,涉及到时间叙事策略和空间叙事策略的不同特征。许多理论家从时空的角度探讨叙述和描写的不同,这是叙述学研究的重点。热奈特指出,“讲述依附于被视为纯行为过程的行为或事件,因此它强调的是叙事的时间性;相反,由于描写停留在同时存在的人或物上,而且将行动过程本身也当作场景来观察,所以它似乎打断了时间的进程,有助于叙事在空间的展现。”叙述强调叙事的时间性,

  • 标签: 小说创作 当代小说 叙事策略 莫言 行为过程 叙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