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3 个结果
  • 简介:阳明建立的心性学说较为侧重'情'的作用与意义,他对朱熹心性理论的批判也是站在'情'具优先地位的立场。阳明心学将'中和''体用'等概念加以贯连,从而建构'以性即情'为核心的'情论'。心学情论不仅关乎儒家传统对伦理道德的关注,还涉及现代心理学关于情绪的相关议题。

  • 标签: 王阳明 情论 心性
  • 简介:本文称韩国阳明学为'实心与感通的阳明学',对郑齐斗和江华学派以及对郑寅普的思想特征进行了考察。毋庸置疑,阳明学是从中国传至朝鲜,但是朝鲜阳明学的形成和展开并非仅仅是对中国阳明学的简单因袭和教条主义的追随。在朝鲜阳明学是根据朝鲜的现实,尤其是阳明学者们为了解决自身生活的时代所直面的实际问题提出和确立的新方案。更为重要的事实是朝鲜的阳明学是朝鲜性理学和中国阳明学相融合之产物。若追寻实心与感通的根源,可追溯至成浑与李珥。朝鲜阳明学者一方面继承成浑与李珥的性理学,另一方面接受中国的阳明学,不同于性理学和中国阳明学的朝鲜阳明学亦由此产生。可以说,朝鲜阳明学具有开放性、主体性和创造精神。不仅如此,朝鲜阳明学者并未停留在观念的知性游戏之层面,从实心出发诊断时代问题,感受百姓的痛苦为己身之痛苦,试图通过权道来解决时代问题,不仅努力推进制度改革救济苦难中的百姓,更是以身力行。由此可以见得其'实践精神'和'爱民意识'。朝鲜阳明学所具有的'开放性'、'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精神'和'爱民意识'正是'实心与感通的韩国阳明学'的特征。实心是完全去除虚伪和利己之心,是天赋的、真实的心。这便是王守仁所谓'良知''仁心'。实心的关键点在于实心是感通的主体。有实心,则无彼此和内外的间隔,民众的苦难和痛苦可感知为己身的痛苦。因为感受到痛,便不能无视民众的痛;正因为不能无视,所以才努力通过制度的改革,或通过实质的实践行为来救济民众于痛苦之中。郑齐斗、郑寅普是用实心来直面现实,批判当时拘泥于虚伪的名分与形式的既得权力者,与百姓相感通,时而通过制度的改革,亦通过实践来关怀百姓之疾苦,致力于救济百姓。实心与感通并非是过去的遗物。今天的市场

  • 标签: 实心 感通 韩国阳明学 郑齐斗 江华学派 郑寅普
  • 简介:良知史观是王阳明心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良知作为意所构建的形器世界的法则,是实有而非虚无,万事万物及人类历史均在其发用流行之中呈显;王道理想的根本精神在于良知而非外在制度和言行,良知依托于圣贤君子这一人文力量,最终决定着人类历史的治乱兴衰;良知是历史意识构建的标准,应该以良知为准衡,删隐恶迹,减少习染对人类心灵的遮蔽。总体来看,王阳明的良知史观对虚无主义、功利主义做了批判,深刻和充分地表现了人作为历史发展主体的意义。

  • 标签: 王阳明 历史观 良知
  • 简介:阳明心学美学提倡真性情、真体验的审美,与禅学美学一样,都是通过情感体验和直觉观照来沟通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同属于体验美学。二者的审美主体在体验过程与结果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但二者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美学思想,故对主体的内在审美要求、对世界的美学价值判断及二者的历史归宿是不一样的。

  • 标签: 阳明心学美学 禅学美学
  • 简介:本文希望予阳明经学思想以全面的阐述。先依次论述这几个问题:孔子删述"六"不曾增加一字、续亦未可尽非、"五"是糟粕、"六"为记籍。然后就《五臆说》十二条细致分析阳明儒家经典诠释的独到见解与诠释方法,提出阳明贵在坚持四条方法论原则——重动机之善、排斥文字训诂、直抒胸臆、尊重历史事实。

  • 标签: 阳明 常道 五经 六经 五经臆说
  • 简介:"诚意"是《大学》中的八条目之一,王阳明对"诚意"非常重视。不仅把诚意看成大学八条目的核心,而且作为其讲学的宗旨。阳明以"心之所发"来释意,指出意念流动的可善可恶,由此突出了"诚意"的必要性和伦理指向。他从"意之所在便是物"的命题出发,将物解作事,强调了意向结构中的主体性特征,论证了诚意作为修身之本的内在依据,同时也表明了其"心外无理""知行合一"的心学立场。

  • 标签: 诚意 格物 良知
  • 简介:由《礼记·礼运》而来的一家一人观念,在宋明时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气性之和合导出了博爱的"大家"说,而大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则成为王阳明仁说的中心课题。"心体之同然"与"一体之仁"相结合,并随着良知的发用而呈现。博爱是有边际的,爱善是博爱的内容限定。生物之心意义上的天下一心,可以辅助发明心本论哲学的以心为本和社会人伦意义上的同心同爱。"致良知"为博爱的实现提供了最重要的心理动因,而且直接担负起了践行博爱的道德责任。生民的困苦通过"一体之仁"的心理架构而转移到"我"的身上,不忍人之心已转换成义不容辞的救济职责。博爱的施行并不拒绝回报,互惠是施行博爱的理想结果。

  • 标签: 博爱 一家一人 一体之仁 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 简介:韩国的性理学研究一直围绕理学展开,遵循阳明学的传播和接受,最近韩国学界开始关注和考察性理学之心学。本文对韩国颇具代表性的性理学者'李滉'的思想展开探究。李煌从批判的视角展开对于阳明学的诠释,并渐渐形成自我独特的心学体系。之所以将退溪的学问判定为'心学',有如下三点:第一,退溪比朱熹更强调对道德主体的探索,这点将其思想与阳明'心学'区别开来。第二,元代以后,退溪对程朱学内的'尊德性派'加以继承和发挥。第三,退溪心学是在重新审视和关照程朱学和陆王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思潮。笔者对将尊德性与敬的学问倾向作为断定退溪心学的根据存有质疑,并首先考察以'敬'为中心的退溪的修养功夫展开本文的论述。

  • 标签: 心学 阳明 退溪 至善 知行合一
  • 简介:在王阳明的文录、奏疏、公移、书信中既有对心学理论的剖析,更有对邦济世、治政安民、平乱治军、治世化民的政治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阳明在"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心学理论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经世济民、治政安民、平治天下的社会治理思想并积极投身于亲民恤民、利济万民、平定叛乱、化民成俗的政治、社会、文化实践。其为政之地社会秩序稳定,其带兵平叛百战不殆。

  • 标签: 社会秩序 治理 检视 政治
  • 简介:朝鲜儒学史的主流不可否认是性理学,尤其是朱子学。但是儒学史的一个部分分明有阳明学思潮的位置,韩国阳明学的存在,对于以朱子学为中心的韩国性理学的发展和巩固都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尤其要注意的一点是,阳明学通过其他学问间接体现的情况。这种情况已经出现在包括史学、数学、力学、诗文、书画、音韵、实学等诸如史学界、文学界以及思想界等多个领域。

  • 标签: 韩国阳明学 《霞谷集》 朱子学
  • 简介:湛若水、王阳明是明代中期硕儒,两人共同掀起明后期心学思潮。而此均离不开两人对《大学》"格物"进行重新诠释。由于不同的思想体系,"格物"之辩不可避免在湛、王之间产生。湛、王"格物"之辩共发生三次:第一次湛、王的"内外"之辩围绕"格物"展开;第二次"格物"之辩围绕知行而演绎;第三次"格物"之辩彰显湛、王两人对"心"的不同理解。

  • 标签: 湛若水 王阳明 格物 内外 知行
  • 简介:阳明心学时常成为士人讽刺的靶子,固然也显示了其影响力,但却也同时昭示了其民间的属性,因为在封建专制时代,唯有民间的才是可随意谈论的。这种情形生动折射了思想一元的传统社会,思想的创新的艰难。

  • 标签: 阳明学 程朱理学 思想一元
  • 简介:对于近些年出现的'生态良知'这一概念,有必要置放在阳明心学的视野下加以观照,对一些基本问题展开探讨。首先是概念提出的必要性。从阳明的一些观点看,'生态良知'并无提出的必要,但阳明是从境界、本体的角度来立论的,如从工夫、践履的角度和当前时代的需求看,仍有提出的必要性;其次是生态良知的具体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一体之仁、取用之智;再次是'致'生态良知的方法。应以激发'一体之仁'为根本,而其核心工夫是去私欲,同时也要善加利用外在见闻。'取用之智'则主要依赖理性也即精思来获致。生态良知被激发出之后,还需要加以存养、扩充,以使其长久保有并遍及更多的对象。生态良知的具体呈现会随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因此'致'此良知也应是一个持续不断、与生命相始终的过程。

  • 标签: 阳明心学 生态良知 一体之仁 取用之智
  • 简介:阳明继承了儒家论'情'的传统,'情'的心学特质通过良知学说自然彰显。阳明所论之'情'逻辑地涵括在本然良知、道德良知、道德境界等伦理向度中,既承袭于儒家传统,又是对儒家思想理论空间的新开展。良知作为'情'的内核,'情'的心学化倾向实已彰明较著。在人性论基础之上,心学之'情'不仅通过良知得以彰显价值,其内涵亦向伦理道德的多维向度顺势延展:本然良知之'情'蕴于'未发之中';道德良知之'情'旨在'发而皆中节谓之和';道德境界之'情'则寄予'致中和''致良知'。于此,本然良知是'情'之根基,道德良知是'情'之开展,而道德境界则为'情'之诉求。

  • 标签: 阳明心学 良知 伦理
  • 简介:阳明学里所说的"事上磨炼"是指在生活中通过阳明学的探究志向于圣人之路,这和提高生活本质的概念一样,今天也可以称为生活文化。我们吸收并进一步将其发展作为生活文化的阳明学的理由非常充分。但是现代社会的人们认为无论是性理学、阳明学还是儒学都只是过去历史中沉淀的学问而已。所以作为生活文化的阳明学的落地扎根还需要更深的研究。

  • 标签: 郑齐斗 始兴 生活文化
  • 简介:关于阳明之研究,至今已若汪洋大海,不可胜计。本文比较研究的方式,从如来藏所面对的问题与挑战出发,以'他者'的眼光进入阳明的'良知学'。认为'良知'在'差异与圆融''信与尺度''行动中的时间观'等方面与如来藏思想的所面临的诘难相似,进而展示'良知'圆融之外的'裂隙'的一面。

  • 标签: 如来藏 良知 差异 尺度 时间
  • 简介:本文对王阳明谪居贵州其间主教文明书院一事的背景进行了考述。文明书院之建立,乃是担任贵州提学的毛科在贵州较为落后的文教水平开始逐步提升的背景下,为进一步推进贵州的教育事业而采取的措施;而王阳明之所以受到继毛科担任贵州提学的席书邀请而前往文明书院主教,除了其自身在贵州的文化影响力,更是由于席书对其思想的认同和倾倒。王阳明在文明书院讲学,首先是为了进一步传播自己的思想,但同时也顾及到了帮助贵州士子提高在科举考试中的成绩。

  • 标签: 王阳明 贵州 文明书院 毛科 席书
  • 简介:在平定宁王之乱、管理赣南地区等实践中,王阳明提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工商税收思想:四民平等、公平征税是王阳明工商税收思想的基础;发展生产是税收的保证、服务社会是税收的目的,是王阳明对税收本身的认识;不加赋而财足、统一税收、防止漏税、合法收税是王阳明的税收政策。

  • 标签: 王阳明 工商税收 思想
  • 简介:阳明夫子亲传弟子与阳明夫子"致良知"学的传承首先表现在对夫子文集特别是《传习录》的编订收集工作。只要是原始的记录并传承阳明夫子语录的学者,不论出身,不论所得境界,更不论其后来官位大小,都应该一视同仁,同情的理解,给予表彰。

  • 标签: 阳明学 传习录 版本
  • 简介:阳明根据自己亲自经历体验,提炼出良知学说,同时也标志新型儒学人格精神——豪杰人格精神的诞生与发展。良知心学与豪杰精神对晚明思想解放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 标签: 心学 良知 豪杰 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