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本刊创刊编委、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师范大学孙尧教授于2012年7月10日因病去世,享年70岁。孙尧教授是当代中国杰出的比较文学理论家和教学家,为比较文学在新时期中国大陆的重新崛起、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刊特此发表孙尧教授的生前友好谢天振、高旭东教授的两篇文章,以寄托我们的哀思。

  • 标签: 中国比较文学 怀念 上海师范大学 学术委员会 文学理论家
  • 简介:谷是晚清画坛上一位与众不同的海派画家。谷本姓朱,名怀仁。安徽新安(今歙县)人,后移居江苏扬州。法名白、谷,号紫阳山人、倦鹤。取书斋名“觉非庵”、“三十七峰草堂”。

  • 标签: 虚谷 形式美 绘画 海派画家
  • 简介:语言和文字分属不同的符号系统,语言作为声音符号,其独特之处在于音中有“图像”(语象);而与一般图像相较而言,文字是可以发音的图像。进一步研究表明,语象和所指物相似与否,只能决定所指意与所指物的关系,却不能动摇语音与语象、能指与所指之间的任意性关系,不足以影响语言符号的实指本性。但是图像并非声音的标示,其符号能指与所指物之间的“相似性”是图像指的根源,观者凭借心象“信假为真”地理解图像,则成为加剧图像指的主观动力。

  • 标签: 语言 图像 符号 实指 虚指
  • 简介:展茅溪是我故乡的母亲溪,她清澈、明亮,载着山的故事唱着山的歌儿来到展茅镇的身旁,又唱着小曲儿穿越展茅镇,不知疲倦地奔向海洋。展茅溪是舟山陆城上最美丽的山溪之一,总是清澈见底,'叮咚叮咚',好像听得见她跳动的一颗心。她流过的地方便有绿荫匝地的村庄,便有劳动的热气,便有歌声和花香……人类的文明,是水的文明;人类的历史,是水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后期,这条孕育滋养一代代展茅人的溪流曾为经济发展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溪流旁搞了个庞大的鱿鱼加工场,每天成吨的鱿鱼

  • 标签: 回展茅溪 梦景回展茅
  • 简介:证》发表已一年有余了,据刘恒自己讲,这是他最得意的作品,可惜除了几位评论家在综论里提到外,好象没人专门讨论。我是最近才读到的,读后震动很大。你有没有细想想,为什么会给你震动?这震动的意义是什么?我想你是感染了作品的悲剧气氛,是主人公郭普云的死震动

  • 标签: 悲剧气氛 刘恒 白涡 给你 伏羲伏羲 综论
  • 简介:近年来,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庭院景观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结合中式别墅庭院对“”的一系列运用方法进行阐述,为今后内庭院景观设计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

  • 标签: 现代中式别墅 庭院 景观
  • 简介:"静"历来是中国文论中常谈不衰的话题,而且,几乎大家都公认"静"说源于"庄学".但事实上真正将"静"由一种学说而上升为自觉的艺术思维,则无疑是在魏晋南北朝.这是因为,一则魏晋玄学实乃庄学之发展和升华;二来,静说的成熟又缘于道、佛思想的普及和交融;而只有到了魏晋以降,道、佛合流及其顺应艺术思维自身发展的要求,才成为可能.

  • 标签: “虚静” 自觉 艺术思维 中国文论 魏晋南北朝 庄学
  • 简介:2012年7月10日下午,我接到王宁教授的电话,他告诉我上海师大的孙尧先生逝世了。我在悲痛之余感到震惊,因为就在前不久“马工程”比较文学概论的定稿会上,刘耘华教授还告诉我,孙先生的身体恢复得不错,我还让他转告孙先生,很多癌症病人因为拿着癌症不当回事,

  • 标签: 学术 癌症病人 文学概论 震惊
  • 简介:第一幕董其昌曾经曰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所以,趁著光阴正好,带本《火花》多出去走走还是极美的!芊墨:烟花三月下扬州,玩遍江南才回头!陆小枫:湖州山色最多情,人帅站哪都是

  • 标签: 湖州 《火花》 董其昌
  • 简介:90年代,长篇小说的文体实践基本上是一个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由于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文体意识觉醒较晚,中国作家普通存在一种文体焦虑感,迫切希望与世界文学同步,于是狂热地尝试20世纪西方小说的各种现代技巧,如叙述颠倒、时空交错、语言反讽等等,难免有消化不良和流于蓦写的现象。问题不在于你学得像不像,而在于你是否领会了它的艺术精神。进入新世纪,大部分中国作家这种焦虑感得到缓解,他们不再把文体因素当作创作过程中的至重法码,

  • 标签: 长篇小说 文体论 大地 高蹈 中国作家 西方小说
  • 简介:《管锥编》中反复讨论艺术“而非伪”的复杂问题,构成了中国文论中第一篇关于艺术表意真伪问题的符号学讨论。钱先生提出皮尔斯的“三方关系”,暗合从墨子开始的中国论家的意见,指出艺术表意“而非伪”、“诚而不实”,正是因为“无实指”却有意义。例如小说中“事奇而理固有”,中必有是的部分。钱先生借陈琳《为曹洪与魏太子书》中的“欲盖弥彰”手法,指出艺术实为假戏假看中真实的“莫逆”默契交流。

  • 标签: 虚实 真伪 “三方关系” 无实指 莫逆相视
  • 简介:之乱是发生于南朝梁末的一次大动乱。在侯之乱前,士大夫“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1。侯之乱爆发后,文士们的命运大多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徐摛、庾肩吾在战乱中不幸丧命,又如江总在侯攻陷台城后,被迫逃出建康,四处避难,之后又在岭南流寓数年。徐陵也曾因侯之乱而滞留于北方长达数年。阴铿是侯之乱发生后被迫流亡的文人之一。梁太清三年(549),侯的军队攻占吴兴郡,阴铿罢任故鄣县令正欲返往建康,途中被叛军所抓,后获救逃往江陵。此后,阴铿又经历了江陵之变,

  • 标签: 侯景之乱 阴铿 诗歌创作 士大夫 庾肩吾 建康
  • 简介:新时期以来,在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下,中国自身的艺术理论体系在概念范畴、表达方法、话语规则等方面受到了十分严峻的挑战。随着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日趋频繁,无论是在艺术学的基础理论层面,还是艺术批评层面,我们总是喜欢参照、模仿、照搬西方的艺术理论,甚至常常运用结构主义、符号学、现象学、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艺术理论与西方进行对话。这样的对话不但不公平,而且还会致使我们自身的艺术理论处于一种被冷落、被压制的境地,失去发声的平台,患上所谓的“失语症”。当然,我们不反对学习、借鉴、吸收西方经典的艺术理论,但我们强调中国艺术理论的建构应该以中国的艺术实践为主体,应该继承和发扬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传统艺术理论。因为任何国家、民族的艺术题材、艺术表现形式、艺术理论等都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历史继承性,然后才是创新性。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里,“生为万物之性,生也为艺术之性”①。艺术是人的艺术,表现的是人对宇宙的认知、感觉和体悟,所以表现生命不仅是中国艺术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艺术理论建构的最高准则。考察“静”、“气韵”、“空灵”等传统艺术理论的发展脉络,它们或多或少都曾受到过儒、道、释三家生命哲学思想的影响,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理论体系和阐释价值。

  • 标签: 传统艺术理论 中国文化精神 生命精神 “虚静” “气韵” 空灵
  • 简介:《中国比较文学》杂志2003年第3期推出了“比较文学教学和学科理论建设”这一新的栏目。该栏头条发表了署名“夏”的文章《教材编写与学术创新——兼与王向远教授商榷》(以下简称“夏文”),对我的《比较文学学科新论》(以下简称《新论》)一书提出了商榷。读后感觉夏

  • 标签: 夏景 《比较文学学科新论》 比较文学 批评态度 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