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4 个结果
  • 简介:.本质上属于以爱默生和惠特曼为代表的美国浪漫主义传统,但其浪漫主义又有独特之处,这就是她对自然、精神和心灵的特别关注。她的自然诗巧妙地融入感情色彩和哲学思考,使这些自然主题的诗歌深深地刻上了她本人的烙印。

  • 标签: 爱米莉·狄金森 浪漫主义 自然 物我交融
  • 简介:艾米莉.被誉为"自萨福以来最伟大的诗人"。在她的诗作中有三分之一的作品围绕着死亡这一主题。本文从死亡艺术角度来解读的死亡诗歌,以分析她的人生态度。

  • 标签: 艾米莉·狄金森 死亡诗歌 死亡艺术
  • 简介:艾米莉.的诗歌是对女性发展空间的探索,反映了其所生活的时代妇女遭受压制的现实,充分展现了男权社会女性的尴尬和困境。她质疑男性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敢于挑战现实,探索人生。她的诗歌崇尚自我,追求独立,映射出女性主义意识,标志着女性诗人追求自我,从自我禁锢走向自我觉醒的历程。

  • 标签: 艾米莉·狄金森 女性意识 诗歌 觉醒
  • 简介:国际研讨会《在中国——翻译的可能性与跨文化视野》(EmilyDickinsonDwellsinChina—PossibilitiesofTranslationandTransculturalPerspectives)于2014年11月在复旦大学召开,这是首次在中国举办的以为专题的国际会议。会议的主办方是复旦大学文学翻译研究中心,协办方是美国艾米莉·国际学会(EmilyDickinsonInternationalSociety)。

  • 标签: 国际研讨会 狄金森 艾米莉 纪要 复旦大学 翻译研究
  • 简介:本论文借鉴译介学的相关理论,审视在中国(包括香港和台湾)的译介历程,从宏观层面考察汉语文化系统对翻译与形象构建的操纵。论文把译介的肇始时间追溯到1929年,阐明了建国后排除在翻译选择之外的历史缘由;结合1978年的权威评论对她的批判、译者1984年争取其合法性时对她的社会关怀的强调,以及2000年以来读者对她的个体特质的普遍推崇,揭示汉语文化系统如何影响了她的文学声誉,并考察了在汉语语境中的本土文化形象构建。

  • 标签: 狄金森 译介 文化形象 文化操纵
  • 简介:本文所要介绍的,是世界电影史上享有盛名的影片《战舰波将号》的编导者——前苏联电影大师谢··斯坦。1898年,斯坦出生于拉脱维亚的里加城,他的父亲是个犹太血统的建筑师。童年时代,斯坦酷爱马戏,常将丑角模仿得惟妙惟肖。中学毕业后,他按父亲...

  • 标签: 爱森斯坦 战舰 影片 集体化运动 奥斯特洛夫斯基 苏联电影
  • 简介:本文从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分析了的诗歌《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这首诗大体上是两音步抑扬格形式,但从整体上来说,韵律不太规则,而押韵比较有规则。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但选择了灵魂。本文从的日常感情与宗教生活入手,说明这首诗不是爱情诗,也不是宗教诗,而是选择诗歌创作和隐居生活的宣言书。读者们应从自己阅读这首诗歌的目的出发,做出自己特有的解读。

  • 标签: 狄金森 灵魂 隐居生活 诗歌创作
  • 简介:威廉·福克纳(WilliamFaulkner)作为南方文学代表之一,在其经典小说《献给的一朵玫瑰》中生动塑造了这一南方没落贵族的形象。受益于南方文化价值观,孤傲跋扈,但同时又受到多重南方文化身份的压迫。作为整个南方贵族的化身和“淑女”代表、作为传统父权下的贵族女儿,种种禁锢的身份让一直以来都受到过度的关注和极少的关心。她缺失又向往,在众多身份的压迫下也曾试着探寻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自我身份,但最终未能逃出已经扭曲了的自我身份,从而走上了毁灭的道路。

  • 标签: 福克纳献给爱米莉的一朵玫瑰身份压迫扭曲
  • 简介:本文讨论了围绕公案故事所发生的中西互动的三个阶段,即最初高罗佩于1949年将一部传统的中国公案小说《武则天四大奇案》的前三十章翻译并介绍给了英语文学读者;接着,自1949年到1967年,高罗佩开始利用中国公案故事和相关素材。按照西方侦探小说的结构套路创作公案故事系列;最后,中国译者自80年代起模仿宋元白话风格,将高罗佩的公案译成中文,以及后世作家继续创作同一题材的作品。这三个阶段构成了一个由“出1:2”、“改装”、“进口”最后再到“本土化”的文化回溯现象。通过对该现象的分析,本文探讨了中国传统公案小说和西方侦探小说这两种不同文体如何借助翻译的形式在中西文化之间穿梭“旅行”,并提出了“似曾相识”的概念.来分析中西读者在阅读公案中产生既熟悉又陌生的心理感受的深层原因。

  • 标签: 《狄公案》 侦探小说 公案小说 荷兰高罗佩
  • 简介:火的弟弟我们坐在马倌班波若的房子里喝酒。这座房子的客厅很大,朝南的玻璃窗有六扇,主人可以有广角的视野看到窗外的草原。草原南方尽头悄无声息的山峦,像一堆马鞍子堆在天的尽头。

  • 标签: 草原 记事 沃森 房子 主人
  • 简介:<正>一前不久,我到昆明参加一个会。会后,径直去了丽江。吸引我去丽江的,不仅是丽江这个被联合国授予“最适合人类居住地”的天然的条件和美景,以及众多少数民族的风情,更在于胡曼在丽江,她为孤儿办的学校在丽江。

  • 标签: 胡曼 孤儿学校 告诉我 南泥湾精神 长大了做什么 我不知道
  • 简介:2017年度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我的小说《晚秋》排在佳作奖第一名。这个小说,是写我小时候关于东北黑土地的一些记忆,是收秋之后,短暂的农闲时节,几个农家少女,关于青春,关于美,关于的萌动,以及由此而生发出的彼此之间羡慕嫉妒恨的故事。

  • 标签: 儿童文学 《晚秋》 黑土地 小说 故事
  • 简介:20年来,马有若干另类行动--1980年,她和同学朱子庆擅自在中山大学小礼堂自办婚礼,成为中国在校大学生校园结婚第一例;1996年和1998年,她两度在上开辟诗歌园地,开创了大传媒抵抗"逃避诗歌"之风的先例;1988年,她出版散文集,挑起了中国文坛上的"小女人"对抗"朝阳文化"的大论战;2001年,她宣称放弃争当大诗人、大作家的追求,读书写诗作画,只是为了过一种有文化情怀的文化生活,当一个脚踏实地的文化市民.

  • 标签: 马莉 失败 胜利 编辑 《南方周末》 文学研究
  • 简介:译者现在解放军某高校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自十岁起发表文学作品,著有长篇小说《长命三寸丁》(与人合作)。《莱茵》是译者依据“民国25年”出版的英文版童话集翻译的。第一部《莱茵》说的是,几百年前,三个漂亮快乐的少女住在德国古老的“莱茵河”中,她们的职责是守护河中的“莱茵”。

  • 标签: 长篇小说 文学作品 童话 译者 发表 莱茵河
  • 简介:<正>结联同志瘦弱、个头不高,据说儿时多病,几乎早夭,所以我认识他以后,总把他当成需要别人关照的“小弟弟”.但当我读着他的诗时,才感到我的认识中有那么多的片面性.这个集子中的很多诗都有着深思的哲理、跳荡的激情、强劲的力量.读读《天

  • 标签: 文艺评论 作品 杜鹃 语言 姑娘 作家
  • 简介:宝安戒毒所,一个憔悴不堪、脸上没有一点血色的女子坐在我面前。她的目光十分呆滞,不时打着呵欠,俨然一个中年病妇。其实,她只有20岁,正是青春大好年华时期。她流着眼泪对我说:"我们这种人,没有一点人格,不仅别人鄙视,就连我们自己也看不起自己。我很后悔,后悔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 标签: 黄莉 阿杜 对我说 休息场所 悲剧故事 不归路
  • 简介:朋友讲一个故事。小时候,他家穷——说穷已恭维。穷是各方物品匮乏,而他家多日缺粮,其他已不用提——饿得头昏眼花。他脑子里整天想"吃"的事情。譬如,看到树叶撸一把嚼嚼,以果腹。天空飞过一只鸟,他生不出泰戈尔式的哲思.而在想像吃这只鸟的情景:怎样烤,细小的肋骨在牙齿间穿梭匝摸。信以为真,大口的涎水落进空荡荡的肚里,引起肠的轰鸣。鸟儿这时早已飞出几里地。

  • 标签: 泰戈尔 改革开放初期 香味 故事 肋骨 朋友
  • 简介:那年,他正是最青涩的年纪.茫然喜欢了年长的女子。那是他的语文老师:十七岁的他.迷恋上年长自己六岁的她。听她的声音、看她的微笑.甚至.想到她就会脸红心跳。他知道自己正暗恋着她.也知道她喜欢喝茶.一种叫做碧螺春的茶.于是.他攒零用钱.去买价值不菲的碧螺春,去买的时候.他问:茶怎么会有这么好听的名字?卖茶人告诉他.这茶有传说。从前.太湖边有个叫碧螺的姑

  • 标签: 碧螺春 零用钱 语文 老师 女子 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