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大肚能?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这是北京潭柘寺弥勒佛旁边的对联,让我想起了我和兄弟之间发生的一件事。这事还得从我小学一年级时说起。当时刚开学,我跟一个同学玩得很好。直到二年级时他说他要去深圳上学,当时我鼻子一酸就哭了。当天我就在家里发呆,想象着他要走了我那疯了的样子……但想象终归是想象,现实还是残酷的。当他在班上

  • 标签: 大肚能容
  • 简介:丹托有个著名的观点,“理论解释”可以将日常事物“变”为艺术作品。“我想借用这里的“变”(transfiguration)一词,来讨论日常生活是如何转化为审美对象的,从而进一步讨论近来流行的日常生活美学或简称为生活美学的实质。所谓日常生活的审美变,就是指不管通过什么手段将日常生活转变成为审美对象。从美学史上来看,迄今为止,日常生活经历了三次审美变

  • 标签: 审美对象 日常生活 生活美学 艺术作品 生活经历 美学史
  • 简介:雨夜雨夜世界虚幻流苏里映出另一个我深陷重围独见万事空空车辆飞驰灯光交错一把把利剑刺破夜空切割泛黄的功名。

  • 标签: 诗歌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诗集
  • 简介: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苔丝蒙德·莫里斯对人类的本性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只是中国人常用的一句成语——人类不过是“衣冠禽兽”。

  • 标签: 进化 生物学家 莫里斯 中国人 人类
  • 简介:读李美皆的《关于从维熙的“混沌”》时,第一感觉是获得了一种阅读快感,一种只有读到好文字以后才会有的那种怦然心动。不过紧接着也产生一个疑问:文章可以这样写吗?没错,那些让我怦然心动的,是从维熙的文字,不是李美皆的文字。可是,既然李美皆已经讲明这篇文章就是对《混沌》的摘抄,还特别强调“我尽量使用从维熙的原文,并尽量不做评论”,那么就不存在是不是抄的问题,只存在可不可以这样抄的问题了。

  • 标签: 遗忘 《混沌》 从维熙 文字 文章 快感
  • 简介:笋岗村某单身公寓楼,一辆120急救车"呜啦、呜啦"叫唤着驶至楼前。车刚停稳,一名中年男子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地背着个年轻女子小跑出来,救护人员迅速下去将双眼紧闭的病人抬上车……医院急诊室里,年轻女子苏醒过来后下床就要离开,护士拦住她说:"小姐,你是低血糖引起的眩晕症,医生交代说让你住院治疗的。"女子摇摇手说:"我没有事,不用住院。"护士好心地说:"你老公呢?等他来了再说。"女子苦笑一下,心说,什么"老公",嫖客一个。她坚持走出了医院——她可不想将钱花在这里。在院门口下台阶时,她摸摸裤兜,还好,那一张百元钞票还在!她心里顿时宽松了。钱在一切都好,这可是她用命换来的……

  • 标签: 医院急诊室 单身公寓 救护人员 眩晕症 住院治疗 她说
  • 简介:"上海作家"和"上海的文学写作"是有差异的不同概念杨扬:关于上海作家创作,议论很多.但大多是批评家和职能部门的意见,很少见到上海作家自己的文字.您是上海有代表性的作家,倒是想听听您的看法.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 都市文学 文学批评 影视文学
  • 简介:摘要本文以重庆市东阳水厂工程渗滤施工为实例,介绍了渗滤取水工程中渗滤的施工工艺、施工要点,以及施工过程中注意事项和应急措施。

  • 标签: 渗滤取水 渗滤孔施工 施工工艺 应急措施
  • 简介:叙述必然是分层的。虚构叙述还可以是回旋跨层的:两个故事中的人物分别是对方的叙述者。纪实型叙述的"元故事"不是真正的跨层叙述,但是具有指明纪实体裁的作用。第一人称虚构叙述是回旋跨层叙述,叙述者和人物互相叙述对方,叙述层和被叙述层看似在两面,其实在一面。因此虚构叙述是一个自足的莫乌斯带体系,在曲面上的叙述可以自我解释。用莫乌斯带解释文学语言、自我、虚构与真实的关系,都可以得出有趣的结论。

  • 标签: 虚构叙述 纪实叙述 分层 回旋跨层 莫比乌斯带
  • 简介:在1980年出版的《小说地点词典》里,阿尔伯托.曼格伊尔和乔万尼.瓜达鲁普列出了小说里那些子虚乌有的地点,如刘易斯.卡洛尔的胡语林、丹尼尔.笛福的无人岛、乔纳森.斯威夫特的大人国、J.R.R.托尔金的中土,以及朱尔斯.沃尼的萨克纽斯姆走廊。他们二人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文风将上面每个地方的原委

  • 标签: 入睡马孔多 加西亚·马尔克斯无法 无法入睡
  • 简介: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是20世纪美国文学中一部极具思想深度与文学价值的经典作品。作者采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又融合了一些现代叙述技巧,加强了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故事情节的叙述,使之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论文“论《大人物盖茨》的叙述技巧与艺术效果”探讨了小说所运用的叙述技巧,笔者仅就其中前两点补充一下看法。

  • 标签: 叙述技巧 叙述者 叙述视角
  • 简介:明清章回小说、晚明拟话本小说与宋元话本,其叙事大多具有“楔子-正文”之结构。而自宋、金以来的戏曲,也多有“楔子-正文”之结撰模式。白话通俗小说的“楔子-正文”格式,受到了俗讲变文、押座文等讲经弘法模式之影响:而辽宗教剧、金院本、诸宫调、蒙元杂剧等则深受梵剧之影响。在古代中国小说和戏曲的发展过程中,它们互相取材,彼此影响。而佛家的弘法范式与梵剧的“楔子-正文”演出结构皆源自于古印度的说唱艺术,

  • 标签: “楔子-正文”结构 佛家讲经说法模式 梵剧 印度说唱艺术
  • 简介:王国维的“隔与不隔”说源于叔本华对概念与直观的区分,源于近代西方美学感性与理性二元对立的思想传统,它与中国古代诗学“赋、、兴”的批评范式是错位和矛盾的。正是这种错位和矛盾,使王国维把、兴斥为隔。长期以来,我们不仅未能意识到王国维诗学内部存在的这种断裂,把“意境说”看作中西美学的某种融合,而且进一步用image等西方的诗学范畴来阐释和重构中国古代诗学,称之为对中国古代诗学的“现代阐释”,这种方式造成对传统诗学的某些最重要的精神和价值的遮蔽和压抑,应当进行认真的反思。

  • 标签: 隔与不隔 赋比兴 王国维 现代阐释
  • 简介: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篇批评那种“励德树声,莫不师圣,而建言修辞,鲜克宗经”的倾向。显然,在“励德树声”方面师圣而不在“建言修辞”方面宗经是过于看重五经的“说什么”而过于看轻五经的“怎么说”,是完全忽略“五经之含文也”。刘勰所批评的这种倾向,在我们今天的文学评论中依然存在:读者或者评论家所关注的中心是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说什么”(言说方式),人们通常都认为是“说什么”决定了作品的成与败,决定了作品生命力的长与短,至于“怎么说”(言说内容)则是无关宏旨的。

  • 标签: 文学批评 经典作品 言说方式 文心雕龙 文学创作 文学评论
  • 简介:晚清如梁启超等受过严格八股文训练的学人,要想摆脱八股文句式构造和思维方式的约束,实现文学的现代转换,往往要经历"炼狱"般的过程。本文以梁启超为个案,试图探讨他在文学实践中解构八股文的方式,首先描述了晚清批判八股文的言说场域以及梁启超的姿态;其次分析了梁启超"时务文体"和前期"新民体"以对八股文的"二分对"句式的改装实现了对八股文的初步解构,最后重点分析了梁启超后期"新民体"通过与《民报》的论战而引入"三段论法"后彻底解构了八股文。

  • 标签: 梁启超 八股文 二分对比 三段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