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符号任意性和理性问题是现代符号学界的一个基本议题.“指示符号(Index)”概念及其相关问题最早由符号学家皮尔斯(C.S.Peirce)于19世纪末正式提出,皮尔斯(1903)根据符号与其对象间的关系,将符号分为象似符号(Icon)、指示符号(Index)和规约符号(Symbol)三类①,并认为象似符号和指示符号两类与其对象间皆存在理性,但对于指示符号之理性,皮尔斯并未深入分析.

  • 标签: 语言 19世纪末 符号学 任意性
  • 简介:  屠户家的房子昨天夜里被一把突如其来的大火烧毁了,连同他的妻儿.这晚,他碰巧不在家,猪肉还没卖完,他住在了县城的农贸市场里,幸免于难.屠户的房子是全村里最好的,他杀猪杀了多年,赚了不少银两,盖了宽敞明亮的房子,娶了娇媚可爱的妻子,生了聪明伶俐的儿子,可谓美满幸福.但到现在,乐极生悲,一切都化为灰烬了.……

  • 标签: 放生路
  • 简介:关于语言符号使用及其意义起源问题的讨论,索绪尔从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方面进行了论述。本文通过对网络语言符号的研究,在网络世界中重现语言符号的创新方式与使用途径,对当前的语言符号意义的理论及其哲学基础进行了验证及探索。

  • 标签: 网络语言 语言符号 语言意义
  • 简介:在1930年代的日台湾,日语逐渐成为了文坛通用语。在此前后陆续登上文坛的台湾日语作家如杨逵、吕赫若、张文环和龙瑛宗等,在文学创作道路上以扬名日本"中央文坛"的殖民地朝鲜作家张赫宙作为进阶目标,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张赫宙情结";台湾本岛文学评论界同时也以"张赫宙"及其文学成就作为检讨台湾作家日语创作成就的重要参照体系。通过辨析现代文学中"张赫宙"以弱小民族作家及殖民地日语作家形象渐次浮现的文学历程,可以发现,日台湾日语作家的"张赫宙情结"固然展示出他们尝试以日语来建设台湾文坛时所剑指的前进方向,亦显露出他们用日语进行文学创作时的创作窘境。

  • 标签: 张赫宙情结 日据台湾 日语创作 杨逵
  • 简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欲去,却被一鱼挽留。它便于流水的动态中跃上了岸,成为永恒的化石,与子同在。当我在一位年轻画家描绘的作品中,看到这条鱼的时候,我已经步入知天命之境。心境与情境都有如这条石化的鱼儿一般,缠绵在时光深处,不时回头张望。我曾经问年轻画家,为什么要在岸上画一鱼化石呢?他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而是说,在时空的河流里,每一鱼儿都有第三岸。左岸是现实,右岸是意境,第三岸才是想象。

  • 标签: 知天命 化石 画家
  • 简介:常有机会听到文人、学人们闲聊,免不了扯到文学、作家,当然也少不了表扬和自我表扬。其中最获具人气的说法是:爱好文学的人都是好人。理由是中国作家的违法犯罪率几乎为零,不但作家遵纪守法,大凡文科出身的也都很本分,学“中文(汉语言文学)”的就更不用说了。有人开玩笑说,如果一个人是写诗的,就算让他坏,又能坏N~IUL去?写诗的人必定有诗情有诗心,

  • 标签: 汉语言文学 中国作家 违法犯罪率 表扬 写诗 出身
  • 简介:一阴雨天持续了三周半,劈头而来万里晴空,让人们有点中奖的呆怔。住高层的人不太敢多看天,因为天蓝得透黑,令人眩晕。放晴才一小会儿,家家户户的阳台上,就竞相披挂出万花筒一样潮湿的衣物,好像太阳把每一家都炸得杂碎流溢。小区里一栋栋高楼,就像刚升出海面的大方柱,挂满了筋筋吊吊的“海蛎海带”之类。

  • 标签: 王新 阴雨天 万花筒
  • 简介:一、老生常谈又何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已经发表了整整半个世纪了。《讲话》提出了文艺理论的一基本原则,即: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对于这条原则,文艺界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谁要是再把它作为一个学术问题进行探讨,就难免被讥笑为老生常谈,这确实足以令人赧然的。老生常谈者,肤浅、平庸、无聊之谓也。然而,笔者扪心自问:在“毛泽东热”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神州大地之时,在影响深远的《讲

  • 标签: 毛泽东文艺思想 《讲话》 逻辑演进 《青春之歌》 《创业史》 《暴风骤雨》
  • 简介: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合同在经济活动中被使用的越来越多,特别是一些“名为买卖,实为借贷”的买卖合同甚嚣尘上。尤其是在房地产市场,由于商品房价格疯涨不合理的现象的存在,作为合同双方当事人之间往往为了自身利益引起的纠纷比比皆是。最高人民法院为避免法官司法裁判中由于认知的不同引起矛盾,于2015年实施的《民间借贷规定》第24第1款明确指出了对此类案件以借贷关系进行处理。本文通过从法理以及司法实践的角度阐述该类案件的分歧,根据《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展开对这一非典型物权担保的探讨,进而分析论证借贷关系的本质内容。

  • 标签: 买卖合同 借贷关系 非典型物权担保
  • 简介:本文简要回顾了卡西尔与海德格尔之间的“达沃斯辩论”,并试图从神话思维的角度为之提供一理解路径。海德格尔对卡西尔的驳斥集中在其科学/神话对立话语下潜在的先验主体性上,这一主体性与海德格尔对技术的批判与反思密切相关。神话与技术具有某种同源性,都隐含在“装置”的秘密构型中。“装置”的双重起源则开启了神话阐释的两路径,神话阐释的真实意义在于人类生存维度的更新,而非单纯的认知模式上。但为了防止这种真实意义再次沦为神话,这一意义不能被占有,仍需被打断,神话阐释寻求的是一突破神话的思想之路。

  • 标签: 达沃斯辩论 神话 技术 装置 意义
  • 简介:提起青年导演路学长,人们就会想到他那部曾封存3年、修改8次才获准公映的影片《长大成人》。他以其非常个性化的创作风格,被誉为“第六代”导的佼佼者。1999年,他又拍摄了电影《非常夏日》,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发行方面的问题)至今仍未能与广大观众见面。三年之后,他加盟曾经投资拍摄过《没完没了》、《一声叹息》、《大腕》、《天地英雄》、《寻枪》等影片的华谊兄

  • 标签: 路学长 青年导演 影片 《卡拉是条狗》 《没完没了》 《寻枪》
  • 简介:由于受中国美学“抒情言志”的主流传统的熏陶和二十世纪前期西方流行的表现主义关学的影响,朱光潜很难认同西方的摹仿论美学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美学,却创造性地把西方的表现论美学和中国固有的意境论融为一体。我们应调整对于中国当代美学基本框架的理解,在李泽厚已从过去的客观社会派改称实践派之后,朱光潜因强调情感表现,应称之为表现论关学,蔡仪深受摹仿论的影响,强调艺术的认识功能,应称之为再现论美学,这样更为贴近意识形态外衣包裹下的中国当代多元美学的真实内涵。

  • 标签: 朱光潜 表现论 中国美学 西方美学 融通
  • 简介:载,刘知几云:"史才须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①时人以为知言.近日翻阅旧刊,有幸读到张中行先生的大作,大力推扬史识之重要,以为在读史时,切不可少.并且具体解释"史识"的含义说:"一,记载有真有假,要有分辨的能力,取真舍假;二,记载的事真,会牵涉是非问题,要能够评定是非."关于评定是非的标准,张先生揭举"人文主义"的大旗.指出,"评定事的是非(或对错、好坏),要看这事能不能使所有有关(包括受间接影响)的人获得幸福,趋向文明,能者是,不能甚至反其道而行者非."

  • 标签: 史识 冯道 张献忠 刘知几 《旧唐书》 钱谦益
  • 简介:"天泉证道"的对话场景乃是相当抽象的"论道",阳明、王畿、钱德洪师弟子三人是在谈论他们对致良知功夫的"想法"。而《传习录》上卷"侃去花间草"一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功夫实践的场景,虽然"去草"不无隐喻的性质,但它是一个真实的日常的生活行为,"去草"的讨论对"去草"的实践也是提供指导意义的。此种讨论场景,不仅为"无善无恶"这一让人难以理解的论题增添一种活泼、亲切的味道,也提供了一个运用"无善无恶"指导具体功夫实践的鲜活案例。

  • 标签: 四句教 天泉证道 传习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