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三月赏樱,六月荷。花开本是自然界季节轮回的必然,看花赏花偏偏成为现代都市人趋之若骛的雅事。无缘武大三月的樱花盛事,有幸赶上武汉东湖六月的荷花节。"赏"乃文人雅士之风雅,不敢亵渎,我一介书生忙里偷闲,凑个热闹,姑且只能说是看看,谓之""也。爱好摄影,可惜走得匆忙,没带单反。还好,智能手机在手,能拍,只是像素低些,效果差点,随拍几张,写几句荷之感,也不枉到此一游。

  • 标签: 武汉东湖 趋之若骛 荷花节 文人雅士 现代都市人 绿荷
  • 简介:《诗经》是一座琳琅满目的文化宝库,婚恋诗则是其中“最晶莹的圆珠圭璧”,本文试从《诗经》婚恋诗的分类及所体现的女性形象两方面入手,探寻这块两千多年前的文化瑰宝的艺术魅力。

  • 标签: 《诗经》 婚恋诗 女性形象
  • 简介:婚姻与恋爱是女性生命历程中的主旋律,也是女性意识、女性写作发展道路上永恒的主题,女性在婚恋中主体地位的树立,已经成为当代女性文学讨论两性关系、探索女性成长之路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相比在二元对立的性别机制下,以女性在婚恋中对男性依附性的剥离来寻求女性独立,铁凝的长篇小说《大浴女》,将几位女性角色的婚恋悲剧置于人性暗疾的幕布之下,以“人性”作为药引,深入探求了女性婚恋症结乃至人生症结的自我治愈之道,

  • 标签: 女性群像 《大浴女》 铁凝 婚恋悲剧 “人性” 生命历程
  • 简介: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第二次女权运动的高涨而兴起,始终关注性别在文学创作与批评中的重要性,向父权社会传统发起反抗。它综合借鉴各种批评理论经验,可以说是现代批评理论中最富有革新精神的力量之一。本文梳理了该批评理论的发展历史,着重指出了其中最为卓越的两次发展浪潮,通过对代表性女性主义批评家及其作品的分析,提出了该理论从重在批判男权文化到深层发掘分析女性作家作品,再到突破文本限制,反思两性关系的发展历程。

  • 标签: 女性主义 文学批评 发展浪潮
  • 简介:该文通过研究腐文化传播对腐女性取向的影响,从而揭示和解释腐女群体自身关于性倾向的困惑,以及社会大众对腐女这一群体的偏见和误解。研究中采用了问卷法、测查法、访谈法、作品收集法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方法,研究结论得出腐女群体实测性取向得分并无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别,但仍有很多腐女在主观意识上认为腐文化影响了自身的性取向。结论:腐文化传播对未成年腐女主观意识上的性取向选择具有一定诱导作用。

  • 标签: 性取向 腐文化 腐女
  • 简介:中国翻译历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的高潮,东汉到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到五四前的政治思想与文学翻译。最初的佛经翻译浪潮是中国翻译史的开端,某种程度上它奠定了翻译的基础,其翻译方法,翻译理论,翻译价值对整个汉译的影响深远。本文主要研究佛经汉译“文以明道”的翻译的形成与价值,从佛经翻译方法角度分析翻译的形成,从中国文化与佛学文化融合过程分析“文以明道”的作用。

  • 标签: 文以明道 翻译方法 文化融合 翻译观
  • 简介:女性人文主义将其对"女人"和"女人的文学"的强调当成一项策略,体现的是女人作为人的价值主体去审视、思考、探寻、追求女人、男人乃至个人的生存发展空间。本文将对女性人文主义理论的理解作为背景,详尽分析女性人文主义视角下的萧红作品人物形象,表现萧红对人文主义和人类生存发展空间的深刻思考。

  • 标签: 女性人文主义 萧红 人物形象
  • 简介:苏联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在战争期间创作了一首诗歌《喀秋莎》,描写身处后方的年轻姑娘对前线恋人的思念和等待,在著名作曲家勃朗特尔为其谱曲之后,这首歌曲立刻传遍了整个苏联,成为前方战士最喜爱的歌曲,在战火硝烟的岁月里,他们唱着《喀秋莎》,想念着自己身处远方的亲人,“喀秋莎”这个名字成为爱与等待的象征。战争还赋予“喀秋莎”这个名字另外一层涵义,1942年初,一种威力极强的新型火箭炮投入使用,士兵们亲切地将这种火箭炮称为“喀秋莎”,喀秋莎的怒吼声成为德国军队的噩梦,却保证了苏联军队的胜利。战争使这个普通的女性名字具有了双重内涵,一方面是对亲人的无尽的爱,另一方面则是喷洒向敌人的愤怒的火焰。

  • 标签: 《喀秋莎》 战争文学 女性形象 卫国 苏联军队 德国军队
  • 简介:雅俗观念是书法审美中的重要范畴。高二适对于书法雅俗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以古为雅,以今为俗,通过对章草的回溯和学习,来实现"草法亦与之变化入古,斯不落于俗"的目的;以文为雅,以匠为俗,重视读书和诗文对于书法家审美趣味的陶冶作用,彰显书法的文化属性,强调以文养书;以清为雅,以浊为俗,这涉及到审美趣味的汰练和人生境界的提升,通过线条的瘦实现笔力的劲,以虚和的心境实现精神的自由。

  • 标签: 高二适 书法观念 章草
  • 简介:柏拉图《理想国》中提到教育问题,对后世教育有影响,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称赞“不是一部关于政治的论著,而是迄今为止关于教育的最好的论文,像这样的教育论文,还从来没人写过”。教育思想精辟深刻,使我们受益颇多。教育思想对古代希腊和后世欧洲乃至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不少教育观点到现在仍有启示和借鉴作用,对个人的成功成才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 标签: 教育 成才 理想国
  • 简介:萨特的哲学思想在世界各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其文学同样影响深远。本文从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出发,探讨萨特的存在主义文学,通过对其早期作品《恶心》的作品解析,寻找萨特文学影响深远的原因。

  • 标签: 萨特 存在主义 哲学 文学
  • 简介:诸多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悲剧都遵循"始乱终弃"这一文学原型,在男女两性爱情中通常以男将女弃和女性的无奈、堕落甚至付出生命代价而告终。女性之所以受到如此爱情困境桎梏,主要是因为其性别所致的生理弱势和天性弱点,以及男权社会的种种藩篱所致。然而,女性仍然可以通过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与成长,社会的教育和引导,以及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来摆脱经济上和精神上对男性的依附,在爱情中实现与男性的人格平等,从而冲出爱情困境的牢笼,收获爱的希望与美好。

  • 标签: 女性 爱情 悲剧 困境 突围 主题意识
  • 简介:“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审美活动的整体特征和独特美学的思想。这对总结人类审美活动的思维方式和创作,具有艺术理论指导作用,对建设中国特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天人合一”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其理论内涵。从对事物认知上,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合一的形而上哲学含义,是一种融合的思想;从伦理道德意义上。

  • 标签: 艺术审美活动 中国传统 中国画 美学观 “天人合一”观 当代
  • 简介:《傲慢与偏见》写于19世纪之交,小说刻画了一个超越同时代的女主角—伊丽莎白。通过女主角对待爱情、婚姻、生活的态度,体现了一个有独立思想、敢爱敢恨、聪明睿智的当代女性形象。

  • 标签: 傲慢与偏见 伊丽莎白 新女性形象
  • 简介:透过经学诠释学的视域,儒家以“思无邪”为中心的《诗》教,是历代儒士在《诗》之为“义之府”的前理解中,对《诗》教意义在此时当下的筹划、构建及修正。作为第一位自觉的《诗》学诠释者,孔子断章取义,引《诗》论《诗》,以“思无邪”本文的字面意义对《诗》教的意义予以概括性的规定;《毛诗序》则将“思无邪”的整体意义规定为一种政教类型,视《诗》本文为一个内在一致的统一体,以“美刺”言诗,形成从整体到部分融贯一致的封闭的诠释循环系统:朱熹则以对本文实际真理的肯定修正“美刺说”.并在“劝善戒恶”的层面,重新构建了“思无邪”之“使人得其情性之正”的去邪归正的《诗》教

  • 标签: 经学诠释学 《诗》教 思无邪 诠释学循环 完全性的先把握
  • 简介:咏物诗于齐梁时期大量出现,齐梁咏物诗的数量远远超过了之前所有咏物诗之和。故王夫之曰:“咏物诗,齐梁始多有之。”那么,齐梁诗人认为咏物诗的本体是什么呢?齐梁诗人在论著中多次表达了诗歌创作的实质是抒发情性。而梳理从先秦到齐梁时期,文人对“情性”观念的演变和齐梁咏物诗创作实际的考察,则让我们更精确的理解齐梁诗人的情性,并对齐梁咏物诗本体的认识更加接近事实。

  • 标签: 齐梁时期 “本体” 咏物诗 情性观 诗人 诗歌创作
  • 简介:首先我代表《文艺理论与批评》编辑部向我刊第一任主编陈涌老师逝世致以最沉痛的哀悼。陈涌老师是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对党的文艺事业做出过卓越的贡献。陈涌老师的逝世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界的重大损失,更是我们《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无可弥补的重大损失。

  • 标签: 文艺理论 文艺阵地 鲁迅研究专家 文艺观 文艺事业 革命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