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正>1969年秋,到干校后,我有幸和冰心先生接触,尽管她来得比我们晚,而且我们相处的时间也短暂,但她却给我留下了至今难忘的印象。冰心先生来到干校之初,我感到不可思议。她生于20世纪第一年,近70的高龄,到这里除了看看菜地还能干什么?至于改造,用得着吗?人家一直是人大代表。无巧不成书,她一上工偏偏就和我分到一个小组,让我和她一起粪桶,给菜地送粪或拾牛粪。别以为这活像一些绘画中小牧童那么轻松,那么自得其乐。我们的这个大木桶——听负责菜地的孙德海同志说,少说也有二三十来斤,连那舀粪的木勺,怎么也有十来斤。要去捡粪,带把铁锹和扫帚就行。干这活对我这样年纪的人来说算不了什么,可对眼前这位年近古稀,身材矮小而又纤弱的老人来说,是否承受得了,可就难说了。我的担忧不无道理。当我俩抬上那个木桶时

  • 标签: 身材矮小 第一年 孙德 对我说 带把 就这样
  • 简介:陈大为的南洋书写体现出一种追认的政治,有其卓有成效之处,如以“时空体”、异族介入填充瘦瘦的历史南洋,或者从自我、家族谱系、原乡场域等策略加以再现、强化甚至神化南洋都相当成功,但同时其也有追认的局限,比如台湾视角下的异域化色彩,过于强调技巧而导致主题和思考的相对肤浅,这都让作者依旧存有努力提升的空间。

  • 标签: 陈大为 南洋写作 追认 吊诡
  • 简介:英国通俗作家哈葛德的小说以探险、神怪和爱情为主要题材,表征了19世纪的西方世界观念秩序,以文学隐喻的方式构筑了西方的现代思想意识和经验。在晚清西洋小说翻译大潮中,哈氏小说主要通过林纾及其口译合作者的译介为广大读者所喜爱,触发了晚清文人在社会转型期现代与传统的断裂中,对自我身份认同、现代意识探讨和对现代思想的追求。然而,晚清风行一时的哈氏小说在五四时期却备受贬斥,哈氏及其作品逐渐淡出中国学者的视野。林纾对哈氏小说的翻译,作为晚清西学翻译“宏大叙事”的一个重要部分,以一种体悟和想象,言说西方、建构自我,以小说话语的方式启引了思想文化的现代性。

  • 标签: 哈葛德 林译小说 话语意义 观念秩序 现代性
  • 简介:如果以1948年波伏娃的《第二性》在《现代》杂志上的连载为标志,女性主义介入知识生产已经有60个年头。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以要求投票权为主要目标的女性参政运动不同,波伏娃的《第二性》第一次从人类学、生理学、心理学、文学和历史等等方面检视了女性作为“第二性”的形成。

  • 标签: 女性主义 地理学 《第二性》 性别 《现代》杂志 知识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