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回忆太美,住事便不敢轻易去追。那天走至楼下,院中的桃花开得极为热烈。花下展读,春风拂来,恰如蒲酒一杯,不饮亦醉,颇有一种微妙况味。《诗经》里说:“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最深红尘里的相逢,总是一见倾心。那些与你有关的记忆,忧愁而美好,宛如半炉静香,甘谈清芬,惹人思量。

  • 标签: 题序 《诗经》 回忆
  • 简介:苏联卫国战争文学是世界反法西斯文学的重要构成之一。卫国战争伊始,以俄罗斯作家为主体的苏联作家们就表现出了对苏维埃祖国高度的责任感,他们在《真理报》上发出倡议:“每个苏联作家都准备为抵抗我们祖国敌人而进行的神圣人民战争献出自己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经验、全部的才华,全部的热血。”一大批杰出的作家都积极响应苏维埃祖国的号召,或亲赴前线,或坚守后方,用文学为武器向法西斯开火,以爱国的激情篇章激励将士斗志,鼓舞人民士气,用正义的精神力量参与卫国战争,助力苏联胜利。

  • 标签: 苏联卫国战争 抒情诗 战争文学 苏联作家 反法西斯 人民战争
  • 简介:2015年3月26日,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举办第46期青年文艺论坛,本期论坛主题是“《平凡的世界》:历史与现实”。论坛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传记文学》杂志社郝庆军主持,北京大学中文系邵燕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何吉贤主讲。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祝东力以及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内外的30余名青年学者出席了本期论坛。论坛以近期热播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为契机,比较了电视剧和小说的差异,并结合当前的社会文化语境,对新时期以来文学观念的变化、当前文学史写作的困境以及当代青年的个人奋斗和成功的途径等问题做了深入的讨论,并提出,当下文学创作应重建一种有理想的现实主义。本刊特刊发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 标签: 《平凡的世界》 历史与现实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中国艺术研究院 社会文化语境
  • 简介: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第二次女权运动的高涨而兴起,始终关注性别在文学创作与批评中的重要性,向父权社会传统发起反抗。它综合借鉴各种批评理论经验,可以说是现代批评理论中最富有革新精神的力量之一。本文梳理了该批评理论的发展历史,着重指出了其中最为卓越的两次发展浪潮,通过对代表性女性主义批评家及其作品的分析,提出了该理论从重在批判男权文化到深层发掘分析女性作家作品,再到突破文本限制,反思两性关系的发展历程。

  • 标签: 女性主义 文学批评 发展浪潮
  • 简介:《耳语》是任白今年推出的以长诗为主的一部诗歌选集。任白是国内能娴熟地运用长诗这种艺术形式为数不多的诗人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长诗是需要历史观(价值观)与艺术(审美)观的统一,需要叙事与抒情的完美结合,以及考验诗人对语言驾驭能力这样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形式。任白无疑都做得很好。《耳语》的献是读解这首长诗的密钥——献给这个最好的和最坏的年代,献给希望的春天和绝望的冬天,

  • 标签: 历史观 长诗 言说 艺术形式 驾驭能力 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