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嘉苏的起源,公认来自于东非高原。关于它的来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早在公元一世纪左右,东非高原西南部有一个叫咖法的小村落,村子里有一个叫卡尔迪的牧羊少年。有一天,他赶着羊经过一片树林,看到灌木丛上长满了鲜红的果子,羊吃了以后异常兴奋,到处乱跳。

  • 标签: 历史 假想 中国 咖啡 南方 西南部
  • 简介:王元骧是我国当代最活跃的文艺理论家之一。自1990年代以来,以他的文艺美学思想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多了起来,重点阐述了他关于文学本质、文学观念和方法论的观点,这说明他的理论实践在现实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 标签: 王元骧 历史逻辑 文学理论 教授 90年代以来 文艺美学思想
  • 简介:本文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探讨了纳撒尼尔·霍桑的短篇小说《总督府的传说》,该小说是一篇文学与历史叙事相结合的产物,是作者对美国独立战争的思考,反映了霍桑本人独到的文学历史观。

  • 标签: 新历史主义 纳撒尼尔·霍桑 文学历史观
  • 简介:作为左翼文艺最为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延安文艺”不仅在中国现当代文艺史上,而且在世界现当代文艺史上也据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所蕴含的文化、思想、艺术能量,更是巨大,不仅屡遭“告别”而不死,而且,愈是经历时光的淘洗,愈是焕发出璀璨的光彩,因而,解读“延安文艺”,可以从多种角度切人,写出多样理论文章。但就笔者有限的阅读来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却经常集中在几篇经典文献上,比如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新民主主义论》等。

  • 标签: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当代价值 历史视野 解读 《新民主主义论》 精神遗产
  • 简介:如果从创作手法仁划分,文学作品可以分为虚构文本和非虚构文本两大文类。我们通常所说的“报告文学”基本上等同于广义的报告文学范畴,应当属于非虚构文本。

  • 标签: 中国报告文学 综述 反思 历史 虚构文本 创作手法
  • 简介:在中国文学史上,关于“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曾有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发端于1902年梁启超倡导的“新民说”和“小说界革命”,到1927年底“革命文学”大众化论争为止。第二个阶段从1927年开始到1937年,针对革命文学的创作方法、对象和途径等问题展开了争论。第三个阶段从1938年开始,文学大众化转向救亡文学,开始关注文学的民族性和民族形式等问题。

  • 标签: 文艺大众化 历史性超越 延安文艺 革命性 “革命文学” 中国文学史
  • 简介:崔柯(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我们这期论坛讨论的主题是"如何理解‘美学和历史’的批评——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批评标准与方法"。前两次讨论中我们多次涉及到的一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实践性。我们知道,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毛泽东,他们的理论和实践结合得是非常紧密的。在马恩的文学批评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到异常精彩的对文艺现象的穿透。

  • 标签: 文艺批评标准 文学批评 马恩 中国艺术研究院 文艺现象 批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