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我进入冰心研究领域的时间不长,但遇到冰心的热爱者崇拜者的询问不少,主要是关于她的情爱:像她那样既漂亮又出名的女作家,不像现在一抓一把,五四时期可是凤毛麟角,怎么会在25岁前没有谈过恋爱?怎么会终生只有一次婚姻?除吴文藻外,还爱过他人吗?有多少人追求过她等等.更有"恨水不成冰"的奇(趣)谈.

  • 标签: 冰心 梁实秋 友情 中国 文学研究 现代
  • 简介:不妨再次重复我自己不止一次说过的比喻。就一个社会有机体而言,如果大众是社会的“感官”,知识分子就是它的“大脑”。就感官所形成的文化即大众文化当然是消费性的,笔者借用昆德拉的概念称其为“意象形态”,兹不再表。然就大脑所形成的文化

  • 标签: 昆德拉 意象形态 消费性 形而上 大众文化 知识分子
  • 简介:  哈利·波特在电影中继承了来自双亲和教父的大笔遗产,而现实生活里,哈利·波特的扮演者丹尼尔·雷克里夫也因此财运滚滚,甚至打败了哈利王子成为英国最有钱的青少年.……

  • 标签: 全球有钱 哈利·波特全球 有钱少年
  • 简介:现代传媒背景下的文学定位金岱今日文学好象该高唱“义勇军进行曲”了:“文学事业,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二十年前,我们中国人的普通家庭,要买一架收音机也是一件大事,而现在家家都有了电视机,很快,不少人家又都有电脑了。传媒科技的发展速度,在发达国家的人...

  • 标签: 现代传媒 文学艺术 文学定位 政治文化氛围 大众传媒 传播力
  • 简介:一、全球化是一种客观趋势还是一种帝国主义政策?就我的涉猎所及,我国经济学界对西方市场经济理论的各派学说都有详细介绍,并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变革联系起来,择优而从,创造性地运用于我国经济改革的实践,对我国的经济改革起了良好的作用,大大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经济学界人士对于"全球化"也多半从全球化的经济现实出发,承认这一现实,并采取积极应对的策略.经济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不承认既成的经济事实,不依照经济规律办事,只是从某种抽象的意识形态出发胡乱批判一通,立刻就会被经济规律碰得头破血流,受到经济现实的惩罚.

  • 标签: 全球化 文化—价值选择 帝国主义政策 文化转型 文化模式 文化结构
  • 简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联系也日益紧密,呈现出互动和融合性趋势,电影艺术领域也不例外。在此情形下,如何保持自己的文化艺术特色又对一切先进的电影文化艺术成果保持开放的心胸,是摆在中国电影人面前的一大课题。

  • 标签: 中国电影 电影文化 电影艺术 艺术成果 文化艺术 联系
  • 简介:中国文学批评在“全球化”语境和视域中产生的情结是自“五四”以来的现代性、民族性、传统性、本土性、世界性等情结的延续和发展,这在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现实问题面前更显突出,其构成批评的困惑、矛盾和焦虑。批评在“全球化”语境中的策略应主动应对挑战,在融入世界批评潮流的同时保持清醒和个性,创造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和“多元化”的“复调”批评。

  • 标签: 中国 文学批评 “全球化”语境 “多元化”批评 “复调”批评
  • 简介:杨匡汉坚决主张本土化—但不是保守的而是开放的,是将他者包客进来,在异与变的碰撞中把本土一些相对稳定的、具有历史连续性的观念重新解读,以形成当代表述形式并对全球化产生的“反冲击”。孟繁华认为传统的批评方法、基本概念、关键词语已被渐次废除,代之而起的是他者的概念群,构成丁当代文艺学发展的两难处境,但经过整合与重建,必有新成果涌现出来。金惠敏认为“回到主体”的对话,其意义仅在于使对话在预设的原始主体的前提上成为可能、而绝不是说在对话中虽身经百战而毫发未损的自我确认。“如果全球化是一种进攻型的帝国主义,那么在狭隘民族主义意识中徘徊的则是防御型的帝国主义”。李Jun平认为,“本土化”不如“本土性”确切,因为前者试图“化”一切而显出霸气而后者只是提醒别忘记本土特点因而显得平和一些。“全球化背景”对中国文学理论本土性问题意味着既要从Universal(世界的、普遍的)角度,也要从Manifold(多样的)或Varied-dimension(多维的)角度,将中国文论的异质性问题考虑进去。王钦峰尝试从后现代主义角度解构“本土”,认为“本土化”的号召力是以民族文化的过去为基础的,其情感成份多而理性成分少,它可能把国家或民族推到固步自封的老路上去。林衡勋认为,现当代中国学者文论著作虽多,但大都采用“西方文论在中国”而不是“中国文论在世界”的方式。张喜洋通过解析奈保尔个案,指出,“诺贝尔文学奖”作为文化上的全球性事件,实质是要求多种多样的“本土”文化去参予。杨Yang告诚人们注意“本土化”口号背后可能潜藏的极端民族主义。蒋淑娴强调以世界眼光、本土意识重建当代文论,反对后现代主义的一味消解。殷鉴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欧化”实际�

  • 标签: 全球化 文艺学 本土化策略 中国 文学理论
  • 简介:此组由北京大学师生参与的笔谈文章,围绕全球化语境下的比较文化和比较文学领域的一些前沿问题展开,其中包括消费社会中的网络与比较文化问题、网络写作中的交往可能与局限问题、网络传播与文学翻译问题、互联网对人类交往方式的新挑战以及文化比较中的双语精英身份等问题,所有论述都不同程度地涉及互联网络作为人际交往和信息传播新方式的功能及其意义。

  • 标签: 比较文学 全球化语境 文学翻译 网络写作 比较文化 身份
  • 简介:关于“比较文学学科”定位的问题,可以说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了。自从上个世纪比较文学研究在我国复兴以来,学术界就“比较文学学科”的定位,虽然发表了无数的见解,可是至今仍然是一个歧义重生悬而未决的问题。从人文学术的一般立场上说,作为单一的个人如果从事这一学术研究,那么学科的定位与否以及定位的科学性程度,对于他个人而言其实是无关研究宏旨的;但是,作为一门群体进行的学科,特别是作为教育部在全国高等学校中设立的学科目录,那么,它的定位的准确性即科学性,直接关系到这一学科的成败兴亡,我想,这不是危言耸听.

  • 标签: 比较文学 学科建设 外语院系 外国文学 学科定位
  • 简介:3年一度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16届年会于2000年8月13日至19日在南非共和国首都比勒陀利亚市举行,来自世界五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位比较文学学者出席了这一学术盛会。中国比较文学学者乐黛云、王宁、谢天振、蒋述卓、徐志啸、罗选民、严启刚等应邀出席了会议并作了发言,孟华出席了会前举行的国际比协理事会。相对于前两届年会,出席本届年会的中国代表有所减少,但是其职称和学位却较高,而且所有代表都用英文撰写了论文。大会期间选举了新一届协会领导人及理事会,

  • 标签: 全球化 文化研究 东方 比较文学 国际比较文学协会
  • 简介:编者按:2004年8月8日-15日,国际比较文学学会(ICLA)在香港召开第17届年会.这是ICLA首次在中国境内举行年会.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教授在会上的发言,以中国学者的视角,首先从"反本开新"与"参照他者"、跨文化和跨学科的文学对话两大方面,观察并论述了当今国际比较文学发展的新格局、新趋势,继而全面回顾了中国比较文学20年来的发展历程,分别从对比较文学观念的推进、文学人类学和对中国古代经典的现代诠释、关于翻译文学的研究、海外华文文学与流散文学研究等7个方面,对中国比较文学在当代的复兴与繁荣做出了总结性描述,并深信:"奠基于中国文化传统的中国比较文学","将在消减全球主义意识形态,改善后现代主义造成的离散、孤立、绝缘状态等方面"起到独特的作用.

  • 标签: 中国比较文学 海外华文文学 文学发展 当代 散文 文学人类学
  • 简介:<正>这篇文章里也许并没有任何值得称之为“新发现”的东西。笔者只是试图把文艺创作过程视为中介的审美反映过程,把中介视为完整的系统,并试图从这样的角度,对文艺的许多基本问题进行一些考察,从中引出自己的结论。一、关于中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文学艺术是一个实实在在存在着的特殊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时时闪动着外在世界的影子。然而文艺对现实世界

  • 标签: 审美反映 中介系统 文学艺术 文艺创作 基本问题 现实世界
  • 简介:值此新旧世纪更替的历史当口,中国的改革与市场经济的步伐,大大加速了它自身现代化的进程,诚如一位中年文化学者所作的描述:“一个新的‘太平洋世纪’的雏形隐约闪现”①。但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却严重失衡,大陆影坛则陷于文化转型的历史性阵痛之中。特别是,面对“入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冲击,其生存境遇显得分外严峻,可谓:危机与生机并存,艰难与希望共生。A.向市场转型:历史性的蚕蜕之痛在80年代的历史血脉中,滚动着“实践”两个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精神导引下革故鼎新,回归电影本体,张扬艺术个性,迎来了中国电影前所罕见的兴盛时期;而在90年代的历史血脉中,则滚动着“市场化”三个字,作为一次历史/

  • 标签: 中国电影产业 生存境遇 本土电影 好莱坞电影 文化全球化 电影市场
  • 简介:本文根据教学和实践简要叙述了单片机工业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的一般步骤及常用工具。对广大初学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人员具有直接帮助,对从事单片机应用系统工作者亦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单片机 传感器 输入通道 工业控制系统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