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3 个结果
  • 简介:这个题目的前半部分是鲁迅先生讲的,当然正确;波折号后面的话是我的,有引申和发挥的意思,是否妥当,就要讨论了。而且,“爱”的题目太大,我才涉足,已发觉就像驾着一叶扁舟来到大海,有一种靠不了岸的惶恐。究竟能否成功“靠岸”,此刻我还不知道。或者需要大家递条子、提问题——也就是抛缆绳,将我拉上岸来……

  • 标签: 文学创作 思想观念 文学功能 文学典型
  • 简介:也就在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或米开朗基罗时代,我们中华民族古老躯体内部也在孕育着划时代的变化,长篇小说《金瓶梅》正是这一时代的产物。它不同于李卓吾的标榜“童心”和汤显祖的张扬“情”,它以标榜箴诫“酒、色、财、气”的形式露骨地宣扬市井众生对于“酒、色、财、气”的向往、艳羡和追求。无论是从思想还是从艺术上看,在中国小说史上,《金瓶梅》所标志的转变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以市井人物为主人公,以他们的群体为表现对象,淋漓尽致地描写他们的生活,渲染他们的情趣,这在中国小说史上还是第一部。在山东省东平府清河县,在以西门庆为中心的那一社会环境中,新的人物群体、新的社会关系、新的追求、新的观念、新的道德准则在潜滋暗长,在迅速崛起,传统的生活模式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这些现象在长篇小说中还是第一次出现。这一现象我把它称之为“金瓶梅现象”。这里,拟以书中几个人物为标志,试加以陈述。

  • 标签: 《金瓶梅》 中国 长篇小说 文学评论 古代小说 价值观念
  • 简介:<正>1950年我在上海育才学校学习美术,当时我17岁,第一次听到王琦先生给我讲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得很生动,印象很深。当时发给我们的这本书,我一直保存到现在,不断学习,它指引着我一生的文艺道路和艺术实践。

  • 标签: 育才学校 艺术实践 我在 《讲话》 社会内涵 黄河纤夫
  • 简介:关于创作我喜欢米勒的画,是因为在他那完美的艺术形式中蕴含着的朴素感情打动了我;我喜欢伦勃朗的画,是因为在他那神奇般的光影下隐含着的人性本质;我喜欢哥雅的画.是因为他能用娴熟的技巧体现出超乎寻常的人类的真实本性。我喜欢德拉克罗瓦的画,是因为他富有浪漫主义的创作激情。

  • 标签: 创作激情 随感 艺术形式 人性本质 浪漫主义 伦勃朗
  • 简介:1998年初.我受奥地利联邦政府艺术部的邀请赴维也纳在其艺术家工作室创作和交流了3个月,在维也纳创作交流期间,有幸参观了奥地利应用艺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创作艺术学院、维也纳大学艺术学院等,发现所有的美术学院的学生必须学习绘画材料课,掌握你可能用到的各种材料的性质。这些材料不仅是纸和笔等等,

  • 标签: 创作 工艺美术学院 维也纳大学 随想 艺术学院 绘画材料
  • 简介:我本是一个写小说的人,现在的工作是创作电影剧本。从一个每天坐在电脑前打捞晦暗记忆的人变成每天坐在电脑前琢磨大众喜好的人,其中的作用力只是钱和社会认同而已。都是富有创造力的工作,创造出来的东西则是天差地别。在电影里,我拼了命地想把快乐带给观众,让他们赏心悦目,让他们捧腹大笑,让他们流下伤心的眼泪继而相信明天会更好。

  • 标签: 创作 电影剧本 社会认同 作用力 创造力 电脑
  • 简介: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演过好久了,先在威尼斯电影节夺得了金狮,前不久又在南宁抱了金鸡,关于这部影片的宣传,似乎已达到了“把话说尽”的地步,再去评说,怕没什么人想听了。但我却觉得有话在喉,不能不吐。有一个现象我很奇怪,就是宣传、评说这部影片为时已经很长,有关文字不说是汗牛充栋,也绝对已经满盆满钵,但却基本上都集中在关于母亲的话题上:

  • 标签: 影片 电影节 《我的父亲母亲》 张艺谋 威尼斯 文字
  • 简介:汉字自其诞生至今,在我看来近乎一种神话,每一个汉字都充满了神性,我们因汉字而能进入神性的思维。我这样说是从思维级别上考虑的。思维从形式上看,有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从内容上看,有现�

  • 标签: 思维创作 神话思维
  • 简介:<正>胡代炜的《创作的艺术》,最近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本书收入作者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写的二十九篇论文.它从社会学,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广泛地谈论了文学创作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和文学的表现形式、方法与技巧等问题,并对一些老中青作家的新作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本书力求理论联系实际,不发空论,行文畅达,文字明晰.在文学评论

  • 标签: 青作 发空 方法与技巧 文学评论 “四人帮” 文学创作
  • 简介:“擦边球”是乒乓球运动的一个术语。其得分率极高,但命中率极低,可遇而不可求,因此,即使是世界一流运动员,也无人以“擦边球”作为比赛的战术而专门进行训练的。近年来,“擦边球”这个球类术语被文艺界引进,而且作为某些人的创作“战术”,它对中国文艺所产生的影响,比乒乓球运动更深更广,已

  • 标签: 乒乓球运动 得分率 中国文艺 文艺产品 艺术事业 社会文化氛围
  • 简介:<正>毛泽东同志在论著、书信、谈话与诗词中阐明或涉及到了创作理论的诸多方面,揭示了创作的固有规律.这些都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毛泽东同志毕竟不是职业美学家与文艺理论家,并且不是始终都有时间和精力来阐述这些问题,因而他的创作论或只提出了基本观点,或尚蕴涵于对有关问题的论述.本文择其要者,试加解说.

  • 标签: 创作论 毛泽东同志 创造性想象 “灵感” 审美体验 谢灵运传论
  • 简介:<正>一、“革命文学和革命作家是为无产阶级的利益和斗争服务的.”——杨朔《应该作一个阶级战士》杨朔1913年旧历3月22日诞生于山东蓬莱县.父亲是清末秀才,曾在家乡兴办女子小学,家境原是不坏的.但他的幼年生活并不美好,因为五岁丧父,不得已,十岁高小毕业后不久,即随舅父去东北谋生,在英商太古洋行学徒.少年时期的杨朔,就以旧体诗显露于东北文坛.抗战爆发后,鉴于国难深重,他决心不再写诗了,并且以《绝情》诗一首立此存照,转而专注于杂感、随笔、散文、小说,为抗日救亡呐喊助威.进延安参加革命后,他的第一部作品是中篇小说《帕米尔高原的流脉》,但不久,随着抗日战争的需要,他又转向短篇小说乃至战地通讯和报告文学的写作.抗美援朝期间,他写了中篇小说《三千里江山》,并酝酿着长篇《洗兵马》.然

  • 标签: 杨朔 诗化散文 革命作家 创作论 作品 流脉
  • 简介:中学时学过一篇古文《庖丁解牛》,说的是有个厨技精湛的人,因干“解牛”活路久了,将牛筋牛肉牛骨等在牛身上的布局纹路熟记于心,杀牛剥皮剔骨扯筋割肉易如反掌,这叫干一行精一行,越干越内行。搞文学创作是不是也像“解牛”一样,越干越熟路?三思之后,觉得又像又不像。说搞创作像“解牛”,写多了,文学的道道格格爬多了,积累了见识,贮藏了经验教训,于是对文学就比较懂,懂得它的基本路数。但搞文学创作又不像“解牛”,庖丁解牛时必是先将牛击昏,然后一刀插进喉部,出尽了血,剥皮,开膛、出下水,然后剔骨抽筋;分牛腩,理牛肉。他不断重复自己,每次都是照着原来的路数干。搞文学创作却是不能老是按照老路数干下去的。第一篇这样写,第二篇就得重

  • 标签: 文学创作 人生体验 人民群众 庖丁解牛 通俗文学 作品
  • 简介:<正>墨突不黔matubuqian【出处】孔席不暖,墨突不黔。东汉·班固《答宾戏》【解释】原指墨翟东奔西走,每至一地,烟囱尚未熏黑,又到别处去了。后用其事为典,形容事情繁忙,犹言席不暇暖。【用法】作宾语、状语;指十分繁忙【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大思想家墨翟反对恃强欺弱的战争,呼吁平等互爱,经常奔走各个诸侯国,到处宣传他的"非战"主张。由于他四处奔走,从来没有一个固定长住的住处。汉朝班固评价他为:"孔席不暖,墨突不黔。"

  • 标签: 墨突不黔 孔席不暖 答宾戏 战国时期 诸侯国 成语故事
  • 简介:我有两个故乡,一个属蛟河地界,一个归桦甸管辖。前者是我的出生地,现在,与我父母同龄的老一辈人基本上都没了,孩子都有了孩子。只有二姐和小婶还在那儿。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我都回去,给爷爷奶奶、父母及小叔上坟填土。母亲在世时怕我因迷信而不给她上坟烧纸,讲今比古地给我讲了很多孝子贤孙的故事及因果传说——现在看,母亲在把传统和孝道传给我的同时,不经意地给了我最初和最原始的文学启蒙。

  • 标签: 创作 此岸 文学启蒙 出生地 父母 孩子
  • 简介:<正>中国作协资料室辑录《巴金论小说创作》(《小说选刊》88年2期)共24则,今摘要如下:1.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艺术家,一定要有勇气,可以说无勇即无文。只要作家们有决心对人民负责,有勇气坚持真理,那么一切的框框和棍子都起不了作用。2.人民是文艺工作的母亲,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脱离同人民、同生活的联系。

  • 标签: 小说创作 巴金 文艺工作 作家 母亲 作用
  • 简介:跨界演唱作为声乐艺术的一种新形式,是多种唱法的交融,是声乐艺术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本文对跨界演唱现象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跨界演唱现象已取得的成绩,展望了其发展的前景,进而说明:跨界演唱是高雅音乐通俗化,而通俗音乐高雅化是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必然走向,是市场经济下歌唱家的必然选择。

  • 标签: 跨界音乐 跨界演唱 多元化 融合
  • 简介:<正>一、两次“否定”的启示著名作家柳青在近40年中所经受的褒贬毁誉,“在从解放区文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作家”中,是颇具代表性的.在当代文学史的第一个时期,即1949年至1966年的17年中,柳青以他的两部优秀长篇小说《铜墙铁壁》和《创业史》,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学宝库增添了光彩,奠定了他在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创业史》,

  • 标签: 柳青 《创业史》 作家 社会主义文学 “十七年文学” 解放区文学
  • 简介:<正>韩树站在《杜弗莱纳的现象学美学》(《光明日报》1985年3月14日)一文中指出:现象学美学是当代西方美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两个:一个是波兰籍的美学家罗曼·茵加登(代表作是“文学的艺术作品》),另一个是法国美学家米凯尔·杜弗莱纳(代表作是《审美经验现象学》)。杜弗莱纳认为,审美经验包括创作者的审美经验和欣赏者的审美经验。历来各派美学都是建立在创作心理学的基础上的,这些美学有陷入心理主义的危险。他继承现象学派的创始人胡塞尔对心理学

  • 标签: 现象学美学 西方美学 法国美学 美学家 心理学方法 审美知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