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受某种同质化、单向度的思想视野的制约,当代中国的文论研究形成了独特的“追新求变”的路径依赖。当代中国文论研究如何超越这种“路径依赖”呢?“返本穷源”当是最根本的途径之一。本文遵循“返本穷源”的逻辑程序和方法论要求,重新勾勒文论研究所应具备的问题意识和思想视野,重新论证文论研究所应遵从的方法路径,力图使文论研究真正介入文明转型的时代潮流,实现“理论”与“思想”的交融。

  • 标签: 文论研究 路径依赖 思想制约 范式转型
  • 简介:<正>陈骏涛在《“新美学-历史批评”:一种综合性、超越性的批评范式》(光明日报88年9月2日)一文中指出:新美学-历史批评是从传统的美学-历史批评蜕变过来的,它与传统的美学-历史批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主要的是它依然坚持“历史”这个最终的视野,通过艺术的批评,沟通艺术与历史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是它与把艺术形式作为独

  • 标签: 历史批评 批评范式 新美学 不可分割 超越性 沟通艺术
  • 简介:由唐入宋,重建成圣工夫成为儒家主要问题,旧有的《中庸》诠释范式已不能解决这一问题。李翱作《复性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回应,但未形成新的《中庸》诠释范式。北宋契嵩禅师依据佛教如来藏系思想,将佛教本体论思维模式纳入《中庸》,形成了以中庸之体、用、境为内容的《中庸》新范式。这一新范式正式回应了重建成圣工夫的问题,即中庸之体是重建成圣工夫的本体依据,中庸之用是重建成圣工夫的经验依据,中庸之境是重建成圣工夫的最终效果。

  • 标签: 契嵩 范式 中庸之体 中庸之用 中庸之境
  • 简介:近几年来,随着研究空间的不断拓展和学术积累的大幅增加,"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学科的发展,已处于一个面临重大突破的关节点.为近百年来的中国文学寻找、并确立一个恰切的命名,进而由此建构一个更具包容性和学理化的理论范式,正是这一突破的开端和具体体现.这一点,正日益成为不少感觉敏锐的研究者的理论自觉."‘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是从近百年来的中国文学运动和创作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概念,由其建构的理论范式,极大地克服了"中国现代文学"这一理论范式所包含的诸多悖论和矛盾,有力地消除了"中国现代文学"这一理论范式所隐含的殖民话语色彩."‘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这一理论范式在获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一理论范式所具有的相对客观、中性的研究立场的同时,又突出了"五四"文学革命对于中国文学变革的划时代历史意义,并通过把历史下限不断向后推移,有效地消除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一理论范式在历史叙述下限上所存在的画地为牢的严重缺陷.1949年以来,研究界对近百年来的中国文学运动和创作实践的研究,大致经过了从"中国新文学",到"中国现代文学",再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个阶段,现在已经到了着手建构"‘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的理论范式的时候了.当然,这项工作的现实展开,须以一种成熟、完备的"学术理性"的确立为基本前提.

  • 标签: “五四”文学革命 中国文学 理论范式 建构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简介:一、民族史·家族史·个人史乍一看来,历史题材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应该是一种充满个性的创造活动。但是,诚然如作家王蒙在新时期文学十年学术讨论会上发言所说的:“我们作品创作的模式,有旧小说才子佳人的模式,更多的是苏联文学的模式,现在又出现了西方文学的模式,还出现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模式。所有这些创作模式对于我们的创作和理论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 标签: 叙述范式 历史题材小说 中国 当代文学 艺术风格 审美描述
  • 简介:民族文学批评的问题意识与范式转变反映在从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到多民族文学批评的过程中.此前的许多关注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研究在“民族性”的内涵和外延之间缺乏明确的区分,导致了民族文学批评指称的混乱。当我们从世界文学格局和中国文学内部来讲,民族性所指完全不同,这有助于今后对少数民族文学民族性的继续深化理解。另一方面,问题意识的发掘是民族文学研究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推动民族文学批评范式转变的首要问题。

  • 标签: 多民族史观 问题意识 范式转变 民族性
  • 简介:本文将结构主义谱系研究分为三种模式:法国模式、东欧一西欧模式、雅各布森模式,并以雅各布森模式为基础,探讨结构主义思想范式的出现与19世纪德国学术思想的广泛联系。

  • 标签: 结构主义 谱系研究 雅各布森模式
  • 简介:网络电影批评的崛起,对中国电影批评影响深远,而且极具有文化意义。它本质上是电影批评的“媒介化”转向,是批评的意识形态、方法论和手段的整体转向,体现出了一种范式转型特点,亦即库恩所言的“范式”再造。虽然这种范式还在形塑之中,但它的社会影响日益重要。

  • 标签: 网络电影批评 范式 构型
  • 简介:近些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范式逐渐成为探究的话题,虽然系统研究者不多而且滞后于其它学科,但将视野从客体转向主体及其研究模式毕竟是逐渐深入的体现。必须指出的是,不少探讨仍旧囿于既有的文学史观视野,对方法论、思维模式、参照系统等探究的学术史意义缺少充分的认识和理论自觉。这其中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年)中提出的“范式”(paradigm)理论影响较大,学者们在借鉴时虽能注意到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不同,但对其内在缺陷认识不足。“范式”理论把研究的重点从知识体系转向研究主体,注意到了范式选择的社会性,强调研究不能脱离研究史以及一段时期内研究的稳定性和内在制约性。

  • 标签: 中国现代文学 文学研究范式 内在统一性 《科学革命的结构》 “范式”理论 参照系统
  • 简介:<正>A.每一个新的时代都一无例外地要以吐故纳新作为其登基典礼。本世纪以来,发生在整个文化领域内的那场举世瞩目的现代主义运动,使得已经绵延了几千年的人类艺术活动的基本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嬗变。然而我们看到,尽管层出不穷的各种新观念与新方法,正在对经典艺术范式的权威性进行着消解。但究竟该如何把握当今的艺术创作这个问题,

  • 标签: 现代艺术 二十世纪 现代主义 艺术家 当代艺术 艺术创作
  • 简介:继闻一多(1899—1946)的学术兴趣转向对中国文学史与上古文化研究①之后,对于神话研究的倡导,在闻一多的学术研究中是极具特色的一个领域。1935年,闻一多开始在清华大学指导中国古代神话的研究,此后则长期着力于“研究我国古代神话之起源及其演变”。

  • 标签: 神话研究 学术成就 闻一多 中国古代神话 诗学 范式
  • 简介:先锋小说被称为变革八十年代中国文学历程的文学思潮,从小说形式的角度看,它在当时的文学评论界受到了评论家们的高度评价,但似乎先锋小说的被冷落也比其它文学思潮来得更快。给予先锋小说高度评价者来自于对文本操作的形式变革的厚爱,称先锋小说为伪现代派者也来自于对小说文本的形式变革的不满。先锋派作者对符号的崇拜和符号帝国的精心构筑达到了沉醉痴迷的程度,符号帝国所构设的世界放逐了世界的所有意义,这场匆匆上阵的文学革命和这场革命所进行的意义放逐似乎一开始就注定它必然走向致命的结局。随着社会

  • 标签: 先锋小说 中国文学 八十年代 文学思潮 形式变革 范式
  • 简介:研究元小说的语言功能特征,需要结合它的代表性作家作品,从例证的分析中探讨这类小说创作模式在叙事上的变异与变革。元小说在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上,用小说套小说,使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甚至错位。在小说与批评的关系上,用小说创作反省自身,讨论、评论文学创作及小说的意义,使故事情节与评价议论交替进行;在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上,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形式上,追求语言的表达策略,而将一切小说文本和对象客体都视为虚构的世界。

  • 标签: 角色变换 文本交替 语言构筑
  • 简介: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学术史研究总成为学界的热点和亮点之一。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外国文学界也陆续出现阶段性、个案性的学术史研究著作:如陈众议主编的《当代中国外国文学研究(1949-2009)》、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主编的《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陈建华的《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史论》、叶隽的《德语文学研究与现代中国》等,然而能系统全面地总结、反思、预测中国外国文学学术史的著作尚未出现。针对这一现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12卷)应运而生了。

  • 标签: 外国文学研究 当代中国 学术历程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可能性 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