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陶渊明具有“隐逸诗人之宗”的美称,他在文学史上的一个巨大贡献就是第一个将田园题材引入诗歌的百花园①。朱光潜认为陶渊明的诗歌特别是田园诗的特征是“静穆”②,而鲁迅先生并不完全认同,认为在隐逸、静穆的背后是“金刚怒目”式的愤懑③。有关诗人的高蹈隐逸和他田园诗歌特征的论述已是宏富巨丰,但陶渊明的真实田园并非全是已成定论的静穆、妙曼之地,也并非全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是金刚怒目式的愤怒,陶渊明的田园世界的形成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发现桃花源也是痛苦的心路历程和漫长的建构、思索过程,其中有反复,有疑惑,也有着非常清晰的逻辑分层。从历史性的维度考察,

  • 标签: 田园题材 陶渊明 逻辑 世界 隐逸诗人 诗歌特征
  • 简介:文学本质界说的逻辑起点究竟是文学体验还是文学经验,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在我国近30年的文学理论发展中,这两个术语并没有得到清晰准确的区分,很多时候二者是混用的。

  • 标签: 文学本质 文学经验 逻辑 界说 文学理论
  • 简介:一外在的批评和内在的批评从基本义理上来看,阳明心学所接续的,是孟子学和象山学。但从其实际的心路历程来看,阳明心学是其苦参朱子格物致知理论未果后对朱子的反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的理论与朱子学直接对立;且其学说的建立带有浓厚的生命体验的意味1,而非无关痛痒的思想游戏。

  • 标签: 逻辑 生命体 谬误 理论
  • 简介:在哲学理论上,王阳明以良知释知行本体,从知行合一走向致良知,同时将万物一体思想的根基诉诸致良知之学,即他用致良知作为其心学思想之核心,通贯知行合一与万物一体。这种理论的架构及推演与王阳明治理思想的内在逻辑一体相连、密不可分,具体表现为:"治天"的关键在于"治心""治世",其中,"治世"又可以转化为"治心",由"治心"可以达到对自然、社会的治理。三者之中,"治心"是核心,是主导。

  • 标签: 王阳明 治世 治心 治天 逻辑统一
  • 简介:王元骧是我国当代最活跃的文艺理论家之一。自1990年代以来,以他的文艺美学思想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多了起来,重点阐述了他关于文学本质、文学观念和方法论的观点,这说明他的理论实践在现实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 标签: 王元骧 历史逻辑 文学理论 教授 90年代以来 文艺美学思想
  • 简介:事物的发展都可以被概括为一定的范畴加以分析或言说,根据哲学的基本原理,事物的范畴一般都是在两两相对意义上得以呈现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曾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过范畴研究。不过我的关于中国现代文学范畴研究都是在一种逻辑对称的意义上展开的,其中不免包含着一些勉强和尴尬的成分,那就是,无法解释有些范畴并不符合这种逻辑对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存在着大量的逻辑范畴不对称现象。

  • 标签: 不对称现象 逻辑范畴 中国新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引论
  • 简介:<正>最近,笔者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大辞典》写了“马克思主义美学”辞条,补充了自己过去探讨之不足.同时,有感于过去读过的一些论著,在讲到马克思主义美学实现的革命变革时,大都语焉不详.因此,将它敷衍成文,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美学实现的根本性变革,谈了以下几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生产劳动美学、文艺美学、生活美学三大分支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学 美学研究 文艺作品 艺术思维 生活美学 掌握方式
  • 简介:由于受中国美学“抒情言志”的主流传统的熏陶和二十世纪前期西方流行的表现主义关学的影响,朱光潜很难认同西方的摹仿论美学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美学,却创造性地把西方的表现论美学和中国固有的意境论融为一体。我们应调整对于中国当代美学基本框架的理解,在李泽厚已从过去的客观社会派改称实践派之后,朱光潜因强调情感表现,应称之为表现论关学,蔡仪深受摹仿论的影响,强调艺术的认识功能,应称之为再现论美学,这样更为贴近意识形态外衣包裹下的中国当代多元美学的真实内涵。

  • 标签: 朱光潜 表现论 中国美学 西方美学 融通
  • 简介:<正>近一时期,读了几篇谈意识形态问题的文章(其中有的是专门对我的《文艺意识形态本性辩析》一文的的批评),特别是陆梅林先生的《所谓意识形态》一文,原来的认识又有所变化,感到对社会意识这一十分复杂的现象,还要开阔思路,扩展视野,进行深入地实事求是地研究,方能得出更切合实际从而也更科学的结论。我原来的认识,也是受了某些解说意识形态理论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在传统的认识社会意识现象的格局模式(什么是社会意识形式、什么是意识形态形式等等)里转来转去,因而也是捉襟见肘,漏洞百出,不能把问题说得更为圆通。无数事实证明,科学研究每前进一步,

  • 标签: 社会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理论 社会意识形式 上层建筑领域 存在形式 科学研究
  • 简介:《中国比较文学》杂志2003年第3期推出了“比较文学教学和学科理论建设”这一新的栏目。该栏头条发表了署名“夏景”的文章《教材编写与学术创新——兼与王向远教授商榷》(以下简称“夏文”),对我的《比较文学学科新论》(以下简称《新论》)一书提出了商榷。读后感觉夏

  • 标签: 夏景 《比较文学学科新论》 比较文学 批评态度 文学史
  • 简介:德国古典美学由康德至黑格尔的发展历程,实质是在近代西欧"思想气候"即"确然性寻求"的知识观背景下,从审美心理结构的哲学分析进展到审美对象的哲学思辨、从批判美学进展到艺术哲学的演进历程。席勒1793年的《论美书简》通过穷举"美的研究法"而贯通了这一进程,成为德国古典美学历史进程的关键和中介,其"美学史意义"就此得以彰显。

  • 标签: 德国古典美学 逻辑进程 席勒 《论美书简》 确然性寻求
  • 简介:语言自身在其整体性的构型法则上经历着变化。福柯和杰姆逊分别沿着知识考古学与政治经济学的考察方法,将这一变化归于“认识型”与生产方式的转换,在那里语言被予以构型、组织与再生产的功能。同时。杰姆逊对福柯作了批判性考察,将“认识型”纳入生产方式的整体性构造之中,从而,在生产方式、认识型与语言之间,呈现出了一种同构的关系。尤其在现代性的兴起之中,货币成为资本同时决定了语言成为符号,并且这一进程继续自我转化,在后现代的时刻,符号则最终变成能指的游戏。

  • 标签: 认识型 生产方式 语言逻辑 现代性
  • 简介:80年代新名词与90年代新话语作为一种现象,绝不限于文学理论与批评,应该说,整个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包括文学创作领域都存在这种现象,只不过文学理论与批评作为一个相对前沿的学科这种现象更为突出,更有代表性。本文试图对这种现象作文……

  • 标签: 文学理论 文论 文学创作 话语 批评 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