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清代是词学中兴的时代,词的创作与理论都有很大的发展。词学理论,以“比兴”——“寄托”说、“词心”——“词境”说,相对于传统的诗学理论有新的发展,不但使词在文体学层面,而且在创作与接受理论层面,都获得与诗学相对独立的地位。张惠言、周济、况周颐、陈廷焯等著名词人、词学家的词论,对中国古典诗学的整体完善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 标签: 比兴 寄托 词心 词境
  • 简介:作为十二朝古都的长安,在汉唐盛世繁盛无比,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心向往之的地方,唐长安更以其皇家之尊和富贵之气,成为太平盛世和幸福人生的标志,被当代学者誉为“帝国之都”、“世界之都”①。但进入宋代,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长安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到了南宋,因金人对关辅地区的占领,

  • 标签: 长安 宋代 情节 词人 国家政治 文化中心
  • 简介:从语言学来解释,所谓主语,是指执行句子的行为或动作的主体,是谓语行为的发出者。主语是句子陈述的对象,表示句子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因此主语才可以主导着整个句子,让句子里的动词或宾语去实现主语所要实现的意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安吉拉·卡特(AngelaCarter,1940—1992)的短篇小说《肉体和镜子》中的人物'我'就是一个特定事件的主体陈述者。

  • 标签: 安吉拉·卡特
  • 简介:夏承焘(1900-1986),字瞿禅,晚号瞿髯,浙江永嘉人(今温州市)人,对中国现代词学的构建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①。谢玉岑(1899-1935)名觐虞,晚号孤鸾,常州人,曾以著名经学大师钱名山为师,钱后成为他的岳父。谢的才华,得到词坛耋宿朱疆邮、叶恭绰的赏识,谢在居上海期间,与朱疆邮结成忘年交,并随朱疆邮探究倚声之学。谢玉岑的一生虽短暂,但在书法、诗、画界均留下不凡声誉。时人对谢玉岑的词作评价甚高。夏承焘在1934年10月17日的日记中写道:“夜读玉岑词,有李峤真才子之叹”。

  • 标签: 现代词学 夏承焘 交谊 1934年 浙江永嘉 温州市
  • 简介:<正>张德林在《关于文艺的审丑与价值判断》(《文汇报》90年1月18日)一文中指出:结合前阶段的评论和创作实践,在如何审丑、如何写丑的问题上,要说失误的话,最大的失误就是忽视了审丑、写丑过程中创作主体应有的正确审美导向。有些作家脱离国情,不顾广大人民群众艺术欣赏的爱好和习惯,盲目搬用西方现代派作家对丑的极端夸张的描写,偏偏把注意力集中在鼻涕、粪便、剥人皮、割生殖器、破肚肠、凶杀、奸情、乱伦乃至人兽交等等事物上,追求“惊人”的效果!有的评论家还提出这样的观点,在审丑艺术中,“越是丑的,就越是成功的”。认为,生活丑毋须转化为艺术丑(也即是特殊形态的艺术美),不必以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去观照、审视、选择、提炼、改造,也即是在创作过程中取消创作主体的应有的正确审美导向(纯客观无审美导向的说法不能成立),它允

  • 标签: 化丑为美 审丑艺术 西方现代派 创作实践 艺术丑 价值判断
  • 简介:苏李之争发生在词功能嬗变由量变发展到质变的北宋中后期,其本质是词学家面临词学变局而表现出来的迷惑以及各种观念的交锋。作为一种诗乐结合的综合性文体,词的发展趋势是音乐功能的不断下降与文学、社会功能的不断增强。李清照的观点代表了对词音乐性的坚守,苏轼的观点代表了词文学性、社会性增强的趋势。两家的观点在相互对立的同时又表现出融合的趋势,并从不同方向推动了词的完善与发展。

  • 标签: 苏轼 李清照 词的功能 乐本位 诗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