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每每谈及小说叙事抑或叙事学,往往容易被西方叙事学巨无霸强势置于“失语”状态,尤其谈及中国叙事形态,较之西方排山倒海之势的叙事学研究成果,不免感到理屈词穷,似乎不走以西释中之路,就无话可说了。不过,只要转换一种思路,以中释中,以中国自身拥有的传统叙事理论去释读汉语小说叙事形态的抒情性传统抑或“基因”,还是有话可说,还是拥有一种语境的自信与满足。

  • 标签: 中国小说 小说叙事 抒情性 基因 西方叙事学 叙事形态
  • 简介:一本世纪以来,我国农村题材小说普遍散发着一股浓郁的乡愁、乡情、乡俗的乡土气息。在乡土作家的情怀中,凝聚着一种执着、真切、深沉的乡土情结。鲁迅的《阿Q正传》、《祝福》、《药》、《故乡》等作品,均取自故乡往昔的其人其事。鲁迅十七岁即离开故乡,而后则很少回去,但故乡的人和事,却时时萦绕心头。沈从文的《边城》,所描写的故事、人物及湘西农村的社会风情,构成了一个乡土味特

  • 标签: 乡土情结 乡土作家 农村题材小说 《边城》 社会风情 乡土小说
  • 简介:<正>我国小的民族化表现在哪些方面?李希凡在《从小说的艺术传统谈民族化问题》(《光明日报》83年6月9日)一文,通过对古典小说的分析,作了具体的阐述:民族形式,民族风格,以至于艺术表现手法,首先烙印着每一民族特定历史精神生活的轨迹,它是在长期发展的艺术传统中逐渐培植形成的。我国小创作中富有特点的白描手法是在我国说话艺术的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如果说《水浒》以白描见长,那么《三国演义》,却以它的简洁的语言作传神的刻画,显示了它的艺术表现手法的特色。象它写古代战争场面,特别是通过战争场面来塑造作者笔下的那些英雄人物时,都没有用很多笔墨去描绘具体的战斗行动。如“温酒斩

  • 标签: 艺术表现手法 艺术传统 三国演义 民族形式 中国古典小说 小说创作
  • 简介:一、小说文体与叙事学的创新维度在进行小说解释时,解释者总是带着相对确定的小说观念进入作品,解释的先见是在小说认识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形成的.也就是说,解释者在感性或理性经验中确立了对小说文体和小说世界的基本性认识.

  • 标签: 中国小说 文体意识 小说观念 小说文体 叙事学 文学解释
  • 简介:中国作家协会广西分会、广西文联文艺评论研究室和柳州市文学院联合召开的“柯天国小创作讨论会”十月六日至九日在柳州市举行。我区三十多名作家、评论家参加了这次讨论会。柯天国是我区近年来创作甚丰的中年作家。多年来,他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从丰富多彩的市井生活吸取创作养份,由一个普通

  • 标签: 中国作家协会 市井生活 社会内涵 文艺评论 叙述语言 艺术特色
  • 简介:仅就表现对象而言。五四小说除了小说家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自我反思之外,更多的就是其以启蒙者的姿态对传统落后、几近停滞的乡村的观照,而1930年代的小说则在关注乡村生活新变的同时,又不约而同地开始了对于新奇现代、变动不羁的都市的聚焦。对于现代小说而言,都市生活的深度介入无疑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事件。它不仅极大地拓展了现代小说的表现领域,为其提供了真正具有“现代”意味的生活原型;更为重要的是,它给传统乡村生活的表现提供了无法回避的参照。

  • 标签: 中国小说 30年代 沈从文 穆时英 物象 茅盾
  • 简介:在张爱玲的笔下服饰是有灵性和生命的,特定环境中的服饰所指的韵味是深长迥然的,她反对服饰是空洞的、是抽象的说辞。服饰之于张爱玲是一种生命体验,她在小说里惠存的服饰情节已经成为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历史话题。可以笃定的说,服饰与其小说中人物命运息息相关,服饰也透漏着张爱玲对古典小说和古典美学的情有独钟。张爱玲用服饰来暗示人物命运,彰显人物性格,她把服饰与人物的灵魂默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是她审美情趣的体现。

  • 标签: 张爱玲 女性的服饰 生命体验 人物性格 古典美学
  • 简介: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黑色幽默文学发展到了它的成熟期,最明显的标志便是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的兴起和繁盛。美国黑色幽默小说中的"黑色内涵",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紧密相连,包含了人际关系的疏离、死亡和荒诞等重要的主题。虽然幽默作为传达"黑色内涵"的媒介体在一定时期起积极作用,但幽默和"黑色内涵"之间的关系是一把双刃剑,

  • 标签: 黑色幽默小说 小说美学 美国 六十年代 文学发展 社会背景
  • 简介:读毕鲁原洋洋二十三万言的《当代小说美学》,我感觉到这部专著的理论框架,是建筑于两个支点之上,即“人学”和“美学”,这两个尺度。这两个尺度又统一于一个基础,即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建造的,而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一思想的伟大之处,就是把玄而又玄的美学问题回归到万物之灵长的人本身,从而得到一个革命性的正确的回答。正是由此出发,鲁原找到了建立他的理论体系的两个支点。从小说的内容构成来看,一部小说反映的是一定历史时期内人物的际遇浮沉,是人物的行动史、性格史、心理史;从小说的形式风范来看,小说

  • 标签: 小说美学 当代小说 “人学” 美学观 万物之灵 改革文学
  • 简介:明清章回小说、晚明拟话本小说与宋元话本,其叙事大多具有“楔子-正文”之结构。而自宋、金以来的戏曲,也多有“楔子-正文”之结撰模式。白话通俗小说的“楔子-正文”格式,受到了俗讲变文、押座文等讲经弘法模式之影响:而辽宗教剧、金院本、诸宫调、蒙元杂剧等则深受梵剧之影响。在古代中国和戏曲的发展过程中,它们互相取材,彼此影响。而佛家的弘法范式与梵剧的“楔子-正文”演出结构皆源自于古印度的说唱艺术,

  • 标签: “楔子-正文”结构 佛家讲经说法模式 梵剧 印度说唱艺术
  • 简介:批判美学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从1980年代至今,也已经有了30多个年头。我们自然指望,在人文学科领域里面我们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师夷长技以制夷”,借助于他山之石,我们可以开采出自己的宝玉,我们的美学理论虽然从他们那里而来,

  • 标签: 批判美学 中国化 “师夷长技以制夷” 80年代 人文学科 美学理论
  • 简介:中国美学的悲剧意识,体现了主体以己度物的诗意体验,包括对自然生离死别的感受等。中国古代诗文中的伤春悲秋之作,就是这种体验的表现。人生悲剧中的文人悲剧意识、英雄悲剧意识和女性悲剧意识有着自己的独特特征,其内在的精神力量值得我们崇敬,给我们留下了强烈的悲愤、沉痛的哀思和无尽的思索。而中国古代文艺作品中的悲剧,则由英雄气概逐步走向平民化、世俗化。这种悲剧意识一方面深受儒、道、释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也具有突破传统文化樊篱和束缚的潜质,体现了感人的悲悯情怀、深沉的忧患意识、宣泄怨愤的情感和悲喜交错等特征。中国戏曲中的悲剧往往以大团圆结局,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求善的文化心理的影响,具有强大的道德感染力,是主体欣赏心态得以平衡的需要,也顺应了大众文化的娱乐性要求。

  • 标签: 悲剧意识 伤春悲秋 忧患意识 悲喜交错 大团圆
  • 简介:所谓“成长”,英文为Growing—up,具有“生长而成熟”、“向成熟阶段发展”之意。在文学书写的诸多主题中,“成长”与“爱”等一样,不但常写弥新,且具经典性和永叵性。文学诸体不约而同对“成长”主题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但从文体优势、开掘深度、取得的成就来看,“小说”无疑最具叙说“成长”的资质。由是,小说家族中便诞生了一种被称之为“成长小说”的叙说样式。

  • 标签: 成长小说 “成长” 中国 成熟阶段 文学书写 多主题
  • 简介:1980年代中期崛起的实验小说,无疑是中国文坛的重大事件。它完全溢出了传统小说的模式,打破了现实主义文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并超越了现代主义的文学和文化观念,显示出强烈的后现代解构意识,为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文化变异提供崭新的启示。实验小说的精神资源,除开急剧变动的社会文化境遇,也来自意识形态板块松动后,西方哲学思想与文化思潮的强大内侵,因而不可避免地带上了“西化”倾向。这种影响极为驳杂交合,如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弗洛伊德的泛性论,萨特的存在主义,

  • 标签: 实验小说 中国文坛 文化变异 新小说 现实主义文学 法国
  • 简介:<正>蒋孔阳、张德兴在《西方美学中国新时期文艺思想》(《上海文学》88年7期)一文中指出:西方从文艺复兴开始,即已提出人性、人道和人道主义问题,强调个性的解放和个体的主体意识,历经启蒙运动、十九世纪,一直到二十世纪,都是他们文化思想其中包括美学思想和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者可以说是他们的一个主流。但我们不了解,一直当成资产阶级人性论来批

  • 标签: 西方美学 美学思想 蒋孔阳 人性论 中国新时期文学 文艺思想
  • 简介:基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本文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分为三点进行分析: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情感美学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创造性美学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现代性美学特征。

  • 标签: 中国民族 声乐艺术 美学特征
  • 简介:我同本书作者只有数面之谋,在阅读这本别具机杼的著作之前,只阅读过她散见于一些报刊上的几篇主要是以剖析我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发展规律为主旨的评论文章。虽然我有幸和她共同参与过几次学术活动(主要是文学评奖所作的活动),有过一些思想和观点上的接触,从她身上感受到了一种学者气度;但我对于这位近年来以自己在文学研究与评论工作上的辛勤劳作而引人瞩目的女批评家的学术成就和理论造诣,不能说有很多的了解,

  • 标签: 长篇小说创作 理论造诣 评论工作 学术活动 中国社会生活 历史意识
  • 简介:按一般的看法,中国美学有“儒道骚禅”四大主干。笔者以为,以屈原为代表的楚骚传统,以其忧患意识和积极入世精神,在主旨上是接近儒家美学的;而强调瞬间永恒、强调顿悟的禅宗美学,更接近于道家美学。因此,中国美学实际上仍是以儒道两家为主干的。事实上儒道两家美学的影响也最大,其他学派

  • 标签: 儒道 楚骚 道家美学 屈原 中国传统美学 入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