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哈根·冯·特罗涅是中古高地德语最重要的英雄史诗《尼龙根之歌》中的核心人物之一。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整理讨论了其形象在不同时期的接受情况,尤其着重分析了哈根形象在中世纪被道德单义化以及在现代被民族主义及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政治滥用的情形。

  • 标签: 尼伯龙根之歌 中世纪文学 英雄史诗 接受史 民族主义
  • 简介:在某些条件下,第二定语(Genitivatribut)和介词定语(prpositionalesAtribut)可以传达同一信息,如:GuteBücherfehlen:dasFehlenguterBücher_dasFehlenvongutenBüc...

  • 标签: 定语 介词 形容词 数词 特殊用法 替换为
  • 简介:文体学知识(二十)的支配关系的变换李逵六我们现在从词类之间的变换转而讨论名词的变换可能性,也就是:某些词类(动词、形容词、介词)支配所属名词和代词的能力。语言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归异并不适合于一切时代。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老一点的支配关...

  • 标签: 文体学 支配关系 介词结构 文体选择 文学篇章 历史经验
  • 简介:英雄史诗《尼龙人之歌》(约1200年)中有四段关于梦境的描写,它们都对之后的情节起到预示作用。本文从不同的叙事方式以及人物反应、情节发展、意义产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对史诗中的梦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从叙事角度来看,史诗中的人物对于这些梦境的反应不完全遵循逻辑,但是都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通过这些梦境,史诗塑造了一种"毁灭的机制",将所有情节的发展都预先注定,也使所有角色的行动都与情节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这些梦境中所出现的母题和意象在中世纪文学中都具有象征意义,对人物形象和文本主旨有揭示作用。最后,梦境指出了爱情(minne)、忠诚(triuwe)、痛苦(leit)和复仇(rache)之间存在的联系。

  • 标签: 《尼伯龙人之歌》 中世纪 史诗 梦境描写
  • 简介:1987年6月14日,在联邦德国波恩社会民主党举行特别党代会,汉斯——约亨·福尔以404票的绝对多数当选为主席,成为自舒马赫、奥伦豪尔和勃兰特之后的第四任联邦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

  • 标签: 福格尔 汉斯 德国社会民主党 主人 联邦德国 党代会
  • 简介:本文以属于早期宫廷抒情诗的《屈伦贝之诗》为引子,探讨了该文中三次出现的鹰母题,结合中世纪的文学、历史、宗教文献,论述了中世纪宫廷文化中贵族女性的地位。结论是典型的宫廷抒情诗中所体现的女性形象是理想化的,并不是现实的体现,而恰是现实的反面。

  • 标签: 宫廷抒情诗 宫廷文化 性别关系 中世纪 中古德语
  • 简介:20世纪60年代以来兴起的哲学范围内的语言学转向无疑将极端相对主义的种子埋藏进了人类的思维模式之中。如今,相对主义与建构主义几乎已经成为了后现代对待真理与知识的正统观念,"凡事依情况而定"俨然已经成为了其在面对任何疑问时所作出的普遍回应。然而,在这一"等值信条"的平等、民主、思辨的表象之下,实则暗藏着后现代自己也未曾意识到的对于绝对真理的恐惧:现代人用相对主义打破了绝对真理的垄断性权威,却在后现代时期通过对一切确定、

  • 标签: 后现代社会 相对主义 文化诊断
  • 简介:在荷马时代,所有的情感都是具象的:它们呈现为希腊神话系统中的神祗,如福波斯(恐惧之神),其神力侵袭人类,令人无力阻抗;古希腊的启蒙时代,情感失去其神秘的力量,内化为灵魂的情绪波动。本论文以歌德的戏剧《陶里岛上的伊菲涅亚》为分析对象,考察情感在其中经历类似的再编码过程:复仇女神,厄里倪厄斯,原本作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核心主题出场,后期却被内化为戏剧男主人公负罪感导致的想象。情感的内向投射,内在灵魂空间的发明,这是一个弱势的我向一个强势的自我认同的转变,表明了古典主义时期个体自我解放、控制掌握情感的需求。

  • 标签: 复仇女神 情感 内化 古典主义
  • 简介:尊敬的校长女士、校务委员会主任先生、尊敬的教授们、亲爱的同学们、女士们、先生们:我为今天诸位给予我的崇高荣誉致以衷心的感谢.我将这一表彰视为首先是对中德两国之间以及我们两国人民之间极好关系的高度评价.这种关系是我们共同合作的成果,也是我们将来所必须继续为之努力的.这种关系不仅对两国的政治家来说是重要的,尤为重要的则是它可以促进我们两国人民携手共进.大批中国学生在德国学习,这一点使我非常高兴,我认为这对于我们两国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 标签: 德国总理 格哈德·施罗德 同济大学 名誉博士 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