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以触视盲人的听觉和触觉比视力正常的人更好吗?在外行人当中这种观点是普遍存在的。与之相反,很多科学家至今认为,只有在儿童发展的某一特定阶段,一个感官的障碍可以通过剩余的其它感官的敏锐化得到补偿。Bethesda(马里兰)国家健康研究所的一个工作小组现...

  • 标签: 视觉皮层 视觉感觉 儿童发展 健康研究 《自然》 脑区域
  • 简介:本丈分析了70年以来联邦德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两大特点:联邦德国经济金融实力日趋加强以致投资规模迅速扩大:联邦德国的直接投资是量涌进美国.是由于美国是联邦德国投资者的具有吸引力的场所.马允的升值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 标签: 对外直接投资 70年代 联邦德国 西德 投资规模 金融实力
  • 简介:失业已是全德上下密切关注的首要问题,因而也是德国去年3月出台的世纪性改革计划——《2010改革议程》的主要改革对象。本文认为:专门为应对失业问题而设立的哈尔兹委员会所提出的设想和在此基础上陆续推出的哈尔兹法令I-IV,在改善劳工局中介职能,遏制失业者的道德风险,降低用工成本和激发创业积极性等方面为改革德国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僵化问题开了个好头,选对了方向。但改革力度、范围还有待进一步加深和扩大。

  • 标签: 德国 就业 失业 2010改革议程 哈尔兹法令
  • 简介:德国研究会第届年会召开(本刊讯)1994年6月8日,德国研究会第届年会在河北承德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60余人出席了会议。德国艾伯特基金会驻华代表汉斯·舒马赫先生、诺曼基金会驻华代表周民德先生也应邀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上,会长王殊谈了国际...

  • 标签: 德国研究 欧美关系 经济与安全 德中关系 德国外交 欧洲联盟
  • 简介:自从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实现国家统一已经20余年的德国广受国际社会的关注、质疑和诟病。“德国的欧洲”还是“欧洲的德国”问题又在困扰德国、欧洲与世界。对此问题,本文认为:“德国的欧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德国处于怎样的状态,其对欧洲乃至世界格局的冲击作用一直存在;二战以后的欧洲一体化致力于“欧洲的德国”,“接纳德国”同时又“防范德国”,已经取得巨大成效,德国开始奉行一种具有“‘文明国家’内核的现实主义的‘贸易国家’外交政策”,至今未变;在21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德国在“欧洲的德国”(原则层次)框架中推行“德国的欧洲”(操作层次),包括发展同中国等新兴大国的关系,是着眼于国际政治的结构性变化,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势之使然,具有积极的作用。

  • 标签: 德国的欧洲 欧洲的德国 欧债危机 外交政策 贸易国家 文明国家
  • 简介:10月28日下午,我国德国研究年规划(2013-2017年)专家咨询会在同济大学召开,来自教育部国际司专家处与欧洲处、外交部欧洲司三处、商务部欧洲司六处的有关负责人,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四川外语学院及同济大学各院系和外事办公室、文科办公室的近20位专家学者与会。

  • 标签: 专家学者 同济大学 五年规划 德国研究 咨询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
  • 简介:德国研究会第届理事会组成人员名单(199年6月10日通过,河北承德)会长:王殊常务副会长:裘元伦副会长:吕耀坤顾俊礼朱绍中秘书长:顾俊礼(嫌)副秘书长:朱乃新潘琪昌理事:马国芝王成稼冯中林朱雪宝江建国池正杰、沈泽芬沈国梁宋坚苏惠民林进成武士国晏小宝...

  • 标签: 德国研究 组成人员 理事会 国际金融 副会长 河北承德
  • 简介:德国延续了二十余年的“两个半政党制”被“流动党制”取代。在2009年秋季大选中,左翼党取得了其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再次确立了其在联邦议院中的地位,其他小党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同时全民党、尤其是社民党的失利让人触目惊心。本文根据尼德梅耶确定“两党主导”的温和多党制的标准,认为2009年大选使得德国完成了从“两党主导”型到多元化型的类型转变,而“两党主导”特征水平的下降事实上从1980年就已开始。作者分析了2009年完成这一类型变化的原因和该变化对德国政治格局的影响,最后讨论了德国政党体制的前景。

  • 标签: 德国 政党体制 政党类型 两党主导型 多元化型
  • 简介:20世纪70年以来,德国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传统产业工人人数进一步减少,职员、公务员等新中产阶级成为人数最多的社会群体。作为新社会运动的主力军,他们更为关心能否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男女平等等后物质主义问题。社民党仍然坚持以维护产业工人利益为主的物质主义政策主张,无法得到广大新中产阶级成员的支持,这是该党这一时期无法赢得大选的重要原因。从1989年的《柏林纲领》到1998年的竞选纲领,再到2003年的《威斯巴登声明》,社民党最终提出了一个全面转向中产阶级的纲领。由“纲领党”向“选举党”的转变是其这一轮转型的主要标志。不断右转的社民党陷入了转型的定位困境。

  • 标签: 社会结构变迁 德国社会民主党 中产阶级 转型
  • 简介:从文化和认知的角度考察德语和汉语的词汇系统,可以断言的是这两种语言的词汇之间不存在一对一的对等关系。本文从篇章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这两个角度出发,借鉴关世杰对两种语言中词汇关系的区分模式,结合维尔纳·科勒的篇章翻译等值要求模式,提出了适用于种关系类型词汇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指出翻译归根结底是以原文、也以译文读者为导向的一个再生产过程,其要旨在于使读者能在出发语文化本身的关联中解读篇章。

  • 标签: 词汇翻译 等值要求 翻译策略 德汉翻译
  • 简介:文化因素的翻译一直是学者热议的焦点。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的今天,翻译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效果。本文以《中国文化常识》(中德对照)一书为语料,对760个包含中国文化因素的词和词组及其德译进行分析,归纳译者倾向于使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并通过实例分析从功能翻译角度探究种翻译模型及一些主要翻译方法的优劣,以期为中国文化的德译提供一定借鉴。

  • 标签: 中国文化因素 《中国文化常识》(中德对照) 功能翻译 翻译模型
  • 简介:根据沃尔夫冈·伊瑟尔的文学人类学,文学虚构诞生于"虚构的"、"想象的"和"现实的"这三类因素间的互动游戏中。前两类因素并非专属于文学作品,也并非现实的对立面,而是暗示着人渴望不断地将其可塑性付诸具形的特质。历史上多样化的文学虚构作品像镜子一样,能使人理解人何以能超越和重塑历史语境中既存的关于人和世界的图景。在新时期早期的天文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的小说《梦月》(1609/1634)中,一贯被视为对立面的现实和虚构既是一个重要主题,同时这两者的对立也遭到了质疑。本论文试图运用伊瑟尔的上述理论来分析这部小说,以考察该文学虚构的具体表现形式,探究该虚构文学作品何以能重塑新时期早期关于人和世界的图景。

  • 标签: 文学人类学 虚构的 想象的 现实的 人和世界的图景